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 11万重庆社工在行动

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 11万重庆社工在行动

原题: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 创新社会治理 11万重庆社工在行动

服务残障人士等众多社会困难群体,社工用爱心和专业关照这个社会,但他们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无偿付出的志愿者或义工。

爱心助人,却非无偿。这种看似和传统价值观颇有差异的社工专业伦理,常会引来社会误解,但他们仍执着地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性,诠释着这个职业的价值和珍贵。

今天是第九个国际社工日。重庆的11万多名社工正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一个社工的职业尴尬

3月13日,第九个国际社工日前夕。“老社工”李长洪异常忙碌,她即将迎来少见的“出头露脸”的机会,即参与宣传国际社工日的各种活动。

今年才28岁的李长洪是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从事社工工作已7年。身材娇小的她性格平和、低调,但每到国际社工日,她却会格外地积极。

积极的背后更多是一种无奈。作为重庆市几乎最早的一批专业社工,李长洪一直对自己的身份有着难言的尴尬。

这种尴尬在自我介绍时尤为明显。许多人都难以相信,会有人以社工为职业。尤其当对方得知眼前的社工“居然能领工资”时,面部表情往往会从不解转为复杂。

“你们不是讲究爱心的么?怎么还能领工资呢?!”每当听到这句话,李长洪都会颇费一番口水解释,但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将信将疑的目光。

“大家都把社工当成义工或志愿者了。”李长洪坦言,恐怕还没有哪个职业像社工这样容易引发误解。

 社工创造的奇迹

“社工是干什么的?就是义工吧,和志愿者差不多。”这是记者连日来随机采访市民时,得到的最多回答。有更为“内行”的受访者会神秘表示,“据说是要收钱的志愿者。”

作为一项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这样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显然让李长洪这样的社工“很受伤”。

事实上,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职业,更注重于受助者的权利和救助者的义务,并有自身的一套科学方法和严谨程序。这一点,家住沙坪坝区新桥街道的黄为民(化名)体会最深。

51岁的黄为民十几岁时突发精神疾病,严重时甚至无故伤人。他的病情长期困扰当地街道和社区,在付出了巨大努力后结果却很不理想。黄前后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十余次,每次至少半年。

去年1月,冬青社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进驻该街道,黄为民成为该项目的服务对象。

一年后记者见到黄为民时,他满脸笑意主动寒暄。提起社工,他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为我这个病,真的是辛苦他们了。”

记者大为惊奇,小心试探:“您……知道您有病?”

“嗨,我现在晓得我确实有病,但我现在按时吃药,不得再干出格的事了。”黄为民主动、清晰地介绍了自己最近的病情后,有些骄傲地说:“我都学会炒所有的素菜了,就是荤菜还得再学学,火候不好掌握。”

令人惊奇的是,一年多前,黄为民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5/0317/21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