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政协委员建言:发展社会工作需提升专业教育

政协委员建言:发展社会工作需提升专业教育

原题:全国政协委员倪邦文、刘晓建言: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需要提升专业教育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社会工作”的表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群团组织及专业人员的依法参与,社会工作人才便是其中的重要主体之一。人才培养重在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提升。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理论和实践脱节、社工知晓度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表现的?应当怎么破解?就此,记者采访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

社会福利发展亟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社会福利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可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倪邦文认为,传统上,我国社会福利呈“残补型”福利的特点,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不迫切,绝大部分社会福利工作由行政性的、半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迈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开始了从残补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因此,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据了解,2014年初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其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倪邦文谈道:“这就克服了以往社会救助单纯注重‘物质保障’的弊病,把‘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凸显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刘晓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福利也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多元化的诉求,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福利的传递者和落实者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可确保社会福利服务的品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诉求;能够保质保量地传递和落实政府的各项社会福利服务。

社工专业教育仍面临一些困境

培养社工人才,离不开专业教育的同步提升。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尚短,教育领域中还存在一系列的困境。倪邦文认为,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的众多困境中,当前亟须破解两个。一是开办博士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二是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增加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还做不到分类评价,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不注重提供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这样,非常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的成熟。

刘晓则提出四个方面的困境,具体为:对口就业率低,目前全国社工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比例仅占20%-30%;专业师资短缺,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专业教师比较短缺,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硬伤;实习难达标,社会工作实习国际标准是800小时,但在国内许多学校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规范性不够是几个重要的原因;社会宣传不够,这导致许多家长和学生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专业,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比较少。

让社会工作专业学有所用

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让社工的专业知识真正在社会上学有所用,在教育中还需要作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

倪邦文谈道,高校围绕加强实践教学可以至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一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工作服务,获得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我们很难指望没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够教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工作服务,使他们的书本知识能够接地气。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有加强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三是注重社会工作实验教学,并规范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在模拟情景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后者则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刘晓认为,要加强专业价值理念教育和专业实践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内化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认同和喜欢这个专业。此外,社会工作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在学校便基本具备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迅速上手。

提升社会工作的知晓度需打破“怪圈”

目前,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较低,荣誉度也还没有体现出来。如何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威信,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倪邦文提出一个关于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怪圈”的问题,即社会给予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岗位的较少——社会工作在社会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评价依然不高……

他谈道,打破这个“怪圈”不外乎两个思路:一是社会工作毕业生在忍受较低职业待遇的情况下大量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较高评价。二是社会首先给予社会工作者较高的(平均数以上的)职业待遇,吸引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岗位,并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较高评价。比较下来,第二条思路对于社会和社会工作毕业生来讲似乎是更可行的。如此,才能够破解社会工作在我国知名度和美誉度问题的恶性循环,形成良性的效果。

刘晓坦诚地说:“为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威信和扩大其社会知晓度,除了培养出更多真正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之外,还需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大宣传社会工作的作用,以在社会上形成正面影响。”(房光宇)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5/0309/20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