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潍坊东关街道:以创新理念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

潍坊东关街道:以创新理念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

 

原题: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

精细化服务  特色化品牌  以创新理念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

社工中国网消息: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地处奎文区中部,面积5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3.6万户,12.2万人,有封闭、半封闭小区92个,开放式小区30个,是典型的纯城区街道。近年来,街道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理念,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结合社区实际,创新视野,推行社会多元化治理机制,通过社区特色品牌打造,进一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目标。

经过不懈的努力,东关街道的社区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区党建、社区自治、为民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民间组织、驻区单位自发参与社区事务、服务功能和自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成为东关街道社区建设新的动力源泉。

 由民做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东关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以前“为民做主”的管理模式,而是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我管理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开展议事协商、民主听证、居民票决等自治互动方式,从“为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凡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主意大家拿、办法大家想,改变过去存在的政府主动、群众不动,政府插手、群众甩手,政府积极、群众消极的局面。通过搭平台、建载体、给资源、立机制,让群众知情有渠道、参与有平台、监督有手段、当家有方法,充分激发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局面。

一、自主议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对所征集的问题和反映的事项通过社区恳谈会、社区论坛、社区顾问团等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评议、协商,明确哪些事项可通过社区议事形式直接决定,哪些事项需提交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哪些事项需向上一级反映协助解决。全街道9个社区,普遍实行了自主议事,程序也比较规范。“听证议事”、“社区居民论坛”、“民主评议”等民主自治制度逐步规范。中和园社区实行了“听证议事园”社区议事机制,创新社区事务管理;苇湾社区以开展社区论坛、成立群众诉求工作站;奎文门社区构建了监督委员会、民主评议会、协商议事会“三会一体”的组织体系,提高评议的实效性;新华社区实行社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加大基层党员决策管理权,扩大了党内民主。同时,通过完善街道门户网站、社区数字化爱心援助系统等形式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逐步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

二、自治管理。将每个社区划分为7-9个基础小网格,每个网格严格按照程序由居民推选10名左右居民代表,创新实施居民代表常任制度,每个网格推选出一名常任居民代表,全街道共推选出73名常任居民代表,各社区分别成立了由常任代表和居委会组成的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在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研讨社区自治中的各项民生事务,对居务公开进行有效监督。二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度。推行“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为”的工作运行模式,为网格工作人员划分“责任田”,明确责任和权力,改变巡逻式、“出警”式等被动管理模式,开展主动式、前置式的管理服务,全面了解和掌握网格内人口、家庭、单位基本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反映居民诉求,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

三、自我服务。构建“全员参与”服务模式,一是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成立了“爱家服务联盟”、“一米阳光”、“与你同行”等9支社区志愿服务联盟队伍,下设65支服务队,集聚志愿服务效应,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探索“四社联动”服务模式。在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三是打造“联建共创”格局。整合社区单位资源,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使社区在管理服务项目上得到“增容”。民生街社区的“老来福”品牌、中学街社区的“爱在阳光里”、李家街社区的“拉手互动邻里情”等,都是通过联合社区内的共建联谊单位,共同为居民服务,形成了“同驻一个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楼宇党建

东关街道是奎文区商业繁荣的典型代表,目前已建成商务楼宇31座,其中税收过千万的有10座,形成了泰华、万达、阳光100等几大商业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服务在楼宇间的发展和拓展一直受到制约。一方面由于楼宇内多为非公企业,党员数量少而且不愿亮身份,基层党组建设缺失;另一方面,楼宇内企业需求不断提高,当前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综合这些现状和瓶颈,东关街道积极寻找突破口—在楼宇中成立有针对性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楼宇党建和楼宇经济的创新发展。

按照“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社区服务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在泰华、金融街楼宇党建服务站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在阳光100商圈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将区域内各类组织和党员有效纳入党的工作范畴,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为更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开展“双找”活动,党员亮出身份。阳光100城市广场与金融街相邻,现已入住企业100余家,职工1800余人,存在楼宇党员分布散、流动快、“党员找组织难”的情况,前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及通过物业公司了解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活动,同时在部分企业设立了党员联系点,呼唤“党员找组织”,通过“双找”活动,共“找”出党员18名,主要分布在潍坊阳光壹佰置业有限公司、潍坊鸢都税务师事务所、潍坊华宁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内。及时建立楼宇非公经济组织及党员台帐,实现楼宇信息、楼宇党员动态管理。

二是支部建在楼上,为流动党员安“家”。鉴于阳光100城市广场符合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经院校街社区党委申请,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成立了院校街社区“阳光驿站”联合党支部,推选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确立了联合党支部的组织架构。街道党工委派驻了1名楼宇党建指导员,具体指导楼宇党建工作开展。通过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帮助联络“两新”组织党员集体转入、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协作开展党建共建服务,利用党员活动日等载体,实现活动阵地共用、成功经验共享、困难党员共帮。为进一步发挥好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高党的工作影响力,“阳光驿站”联合党支部进行了公开承诺,争做推动企业发展强劲的引擎。

三、整合辖区资源,建设“有形阵地”。由业主单位在阳光100城市广场3号楼提供一处场地,街道围绕“1+3+6+8“工作机制打造“阳光驿站”党群活动中心。“1”是指阳光驿站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统领;“3”是指创业中心、商务中心和物业服务中心三大中心;“6”是指健身俱乐部、光影俱乐部、减压俱乐部、淘宝俱乐部等六个功能型俱乐部;“8”是指阳光100置业有限公司、潍坊鸢都律师事务所、潍坊免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八个党员联系服务点。可为楼宇内企业办理计生、工商、税务、社保、物业等相关程序性服务。设立多功能会议中心,可实现视频会议、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企业现代化需求。每个党员联系点设立1名联络员,负责主动联系群众,积极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了解掌握责任区联系点内员工的思想、工作表现、身体状况、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及时反映并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搭建工作平台,推行“无限服务”。①价值引领的平台。不定期举办互动式党课、先锋论坛、各类法律、理财、健康、文明礼仪、文艺鉴赏等开放式、自助式教育培训,为楼宇及职工提供教育快餐。②以商会友的平台。联合产权企业、物业公司、入驻企业,不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联谊、企业家论坛等活动,有效搭建人才、资金、信息等交流平台,为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楼宇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提高楼宇经济的产出率。③休闲联谊的平台。以楼宇入驻单位和职工为主要群体,不定期组织开展贴近青年需求、充满个性的青年文化,如开展青年联谊交友会、读书会、车友会、文艺大比拼、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文艺、健身等活动,在丰富楼宇白领精神生活的同时,加强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融通。④互助服务的平台。以党员队伍为龙头,在楼宇内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便民为民等为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引楼宇内青年职工参加,逐步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并根据特长划分为不同的志愿服务队伍。同时,逐步指导楼宇党员职工根据工作性质、业务特长,以兴趣引导、合作拓展等多种方式组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电子设备维护专业类和微公益、乐创会、I摄会、等文化类群众性社团,为楼宇内企业和职工提供专业化、互助性服务。

 

开设全能服务窗口

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是联系人民群众和上级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社区各项工作已经走向正轨,居民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离不开社区。基于此,社区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人员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这种成熟的架构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也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匮乏,细化分工的弊端也慢慢彰显出来。

以李家街社区为例,此社区共有7名社区工作人员,而社区有2800多户,8700多人。因为社区工作直接面向居民,工作人员很多时候需要入户面对面与做居民工作,这就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时刻坐在服务大厅,居民到社区办理事务时,有时候业务负责人员因为外出不在岗位,居民的一些业务无法办理,居民无功而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全国的社区都非常普遍。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推进社区效能建设,李家街社区推出“全能服务窗口”制度,让居民到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时,不再多跑冤枉路,都能满意而归。

一、培训“全能社工”。对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各类社区事务流程培训,以“我教你学”、“你教我学”的方式,使全体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各项事务,做到应知应会,确保都能胜任各类岗位,都能准确处理各项事务。社区制定了“谁接待、谁负责”的首问责任制,要求接待业务的社工能解决的问题当天解决,无法当天解决的要全程跟踪解决,使“万能通道畅通无阻”。

二、设立“全能服务窗口”。 在社区特设一个服务窗口,每天由一名“全能社工”坐班受理居民的各项事务,对口业务人员如有事外出,将由“全能服务窗口”社工负责接待办理,对居民办事负有全程服务责任,主动表明身份,使用文明规范的用语,耐心听讲,认真受理,热情接待,不得推诿、扯皮。对居民所咨询的社区范围内的事务,要给予详细答复,必须一次性告知办理各项事务需要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能马上办理的马上办理。不属于社区服务范围的,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引导群众到相应的上级部门办理。经过培训,7名“全能社工”已经上岗,在为民服务工作中站好自己的“全能岗”。

三、备好“明白纸”。社区自编自印了《全能社工为民服务手册》,里面收录了“廉租住房办理手续”、“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申请生育二胎手续”等各类为民服务事项的程序,每个社区工作者人手一本,这样即使记不住也可以随时翻阅。为了让居民对所需材料一目了然,社区还专门制作了《为民服务明白纸》,供居民随到随取,让居民“有备而来”。考虑到不少工作的政策时有变化,社区还每周开一个“碰头会”,通报各自分管业务上的最新政策,让彼此业务“共享”。

四、加强监督。设立了投诉电话(8233958)、投诉信箱等,居民对服务不满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投诉,并作为工作人员年终考评依据。对于投诉、报案、举报的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受理,详细耐心地听取群众的陈述,并做好记录,处理结果及时反馈。

 培育草根文化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京剧、秧歌、锣鼓等民间民俗艺术也纷纷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出现了“草根文化”的盛行。“草根文化”起源于普通民众,普通大众不再只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成为了文化的创造者。工福街社区张文智书记是个文化迷,一说起潍坊的文化他便滔滔不绝。他提出,文化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而“草根文化”是所有文化中一个最应该重视的领域。在酝酿了一年多后,工福街社区“草根文化社”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成立。它的成立让附近的居民乐开了花,他们最需要的一个平台,社区已经帮他们搭建好,还提供了排练的场地。

一、成立“草根文化社”。2013年5月17日,奎文区民政局正式发放《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标志着奎文区东关街道工福街社区草根文化社正式成立。“草根文化社”成立后,按照先规范、后提高、再市场的发展模式,采取“招贤”、“充电”、“发掘”等措施,吸引社区中的普通文艺爱好者参与,扶持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目前,“草根文化社”已下设爱乐合唱团、祥云艺术团、祥云舞蹈俱乐部、祥云民间艺术综艺中心、京剧票友俱乐部5支队伍,现在已经有“社员”160多人。为充分体现“草根”特点,搂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社区将草根文化社5支队伍分别编入社区的5个自治“网格”,打造各具特色的网格文化,将欢乐送给社区广大人民群众,使社区充满社区文明和谐的氛围。

二、打造白浪河“草根文化景观带”。充分利用白浪河沿岸的景观资源,沿河分别打造炮台文化广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剧亮声广场、朝阳舞蹈广场、红歌激情广场、快乐健身园、百鸟欢歌园、夕阳红密语亭八大景观。市民每天早上晨练的时候,就会发现河边的各个景观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汇集如此,不用如何风雅,不用技艺高超,大家聚在一起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无形中,越来越多的“草根”都参与了进来,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举办“首届草根文化节”并成立“草根文化社党委”。草根文化社获得登记证书后,工福街社区于2013年12月16日举办揭牌仪式,同时举办“东关社区首届草根文化节”,主要有八大版块:电影七天乐、第三届敬老文化节、老年夕阳红书画展、首届社区老年人运动会、首届京剧票友演唱会、首届草根文化演唱会、首届杨氏太极表演赛、工福大家都快乐晚会,各项活动涵盖了不同种类的“草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打造“怡老吧”

以院校街社区为试点,此社区东起虞河、西至潍州路,南接胜利街,北至东风东街,面积0.91平方公里,有居民楼98栋,居民5907户,17530人。随着入住人口和退休人员的不断增长,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就近2000人。与此同时,家庭结构正趋于小型化,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4-2-1”模式(即一对夫妇照顾4位老人和1个孩子)越来越多,年轻人难免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在这种形势下,社区照顾和社区服务成为不可缺少的替代方式。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让社区的老人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院校街社区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文化活动,在一派热闹与真切的关怀中,社区老年人越活越开心,把社区建设成一个“怡老吧”。

一、晒家庭幸福。开展了“晒晒我家幸福”家庭照片秀活动,一张张照片虽小,却在方寸之间映射出了每个家庭和成员的成长与变迁。通过一系列照片展览活动,彰显了社区上千个家庭的和谐,增强了儿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同时营造了感恩幸福的融洽氛围。

二、免费订报。品茶、读报,是不少老年人闲暇时的爱好,为了让老人开阔视野,看到新鲜的新闻和资讯,2013年11月15日,社区联合老年报社记者,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订阅半年老年报。当天下午,社区适龄老人纷纷来到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排队领取老年报。只要写明家庭地址,每周三期的报纸就能免费送到家里,老人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

三、宣传“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孝”文化,在社区营造孝老敬老的氛围。2013年8月,社区举办了“我的中国梦 社区情”消夏晚会,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加了新二十四孝知识问答环节,通过抢答,加深了居民对新二十四孝以及中华“孝”文化的理解,让居民学会“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注重帮扶。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实行一帮一活动,组织志愿者与他们进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开展以“敬老爱老助老、心理健康辅导、生活照顾” 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资源优势,在全面摸准社区老人健康信息的基础上,经常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分发健康教育材料,定期为老人量血压等,把关爱老人身心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209/20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