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正在筑梦路上圆梦的志愿者们

正在筑梦路上圆梦的志愿者们

2014年12月5日,中央文明办正式向全社会发布中国志愿服务标识——“爱心放飞梦想”。标识的上半部分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象征着和平、和谐与追求梦想;下半部分是中国书法中草书的“心”,同时也是一条飘逸的彩带,象征着志愿者将爱心连接在一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这个标识诞生之前,鞍山市的铁东区胜利街道15支志愿服务队伍早已默默地践行志愿服务行动许久。“用自己的爱心实现他人的梦想”正是众多志愿者们的心声。

志愿服务实现环境整洁梦

2014年12月30日上午9时,20多名志愿者带着扫帚和小铲子等工具来到胜利街道烈士山社区,义务清除辖区内的垃圾和小广告。

当日志愿者们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共分成3组,每两人一组互相配合,对辖区内的楼道进行清扫。大家或带着涂料桶、滚子、铲刀等工具负责清理楼道内粘贴的小广告,或拿着扫帚打扫楼道地面。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没有丝毫怨言。除了清理卫生,志愿者们还将楼道内堆放的旧自行车、木板、装潢材料、空啤酒瓶、纸板等杂物进行了统一清理。当日的清理行动,志愿者们共清理了社区内81个楼道,清理楼道内张贴物300余处,粉刷乱写乱画150余处,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烈士山社区是老旧小区,老年居民比例大,一些楼道内杂物堆砌问题较多,而且存在一些垃圾死角。过去解决类似的杂物和垃圾问题都是靠社区工作人员和零就业人员,但毕竟他们人数有限,有的时候清除不是特别及时。2014年,烈士山社区成立了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每逢重大节假日前,环保志愿者就会聚集在一起,到社区义务清洁环境卫生。尤其去年烈士山社区还专门举行了一次志愿者楼道认领会,将社区内22栋居民楼集中起来,志愿者可以认领一个或多个楼道,负责清理楼道卫生,然后由社区提供给志愿者清扫工具。认领现场,43个单元的楼道有了自己的主人。可以说,环保志愿者们的义务行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内存在的卫生难题,更美化了环境,实现了老百姓的环境整洁梦。

志愿服务实现交通有序梦

5日下午,天空突然降起密集的雪花,凛冽的北风给行人和车辆通行带来不小的麻烦。家住体育巷五甲的胡贵玉老人却在此时走出家门,戴上了老年志愿者的红袖标,往烈士山小学走去。虽然胡贵玉已经78岁了,但作为老年志愿者,每临近放学时间,他就会到附近的小学门前,对来往车辆进行指引。当孩子们放学后,他会站在路边,守护着那些独自一人过马路的孩子,帮着他们安全通过。

在胜利街道,与胡贵玉身份相同的安全志愿队志愿者共有60人,这些志愿者上放学时间会分组在市政府幼儿园、第二中学、烈士山小学校门口及周边执勤,不仅维护交通秩序,还帮助没有空的家长接送孩子。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成立3年,接送孩子达到200人次以上。

胜利街道的志愿团队经常针对辖区乱停车、停车难现象开展“停车规范有序宣传”等义务宣讲行动。一些志愿者会制作温馨提示卡,给辖区居民和来往的车辆免费发放,宣传规范停车、文明行车的理念。尤其烈士山社区紧邻二中,每年中考时,交通志愿者们更会全体出动,在学校周边宣传文明行车,“以柔克刚”感染广大司机少鸣笛、慢行车,给学生创造好的考试环境。

去年,烈士山社区的交通志愿者还配合社区,在社区内规划了停车线,对乱停车进行了有效的疏导。

志愿服务实现和谐生活梦

在胜利街道人大社区,居民彼此间闹个小矛盾、夫妻吵嘴时,一群热心大妈就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们是矛盾调解志愿队成员,虽然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超过70岁,可人老心不老,专门负责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因为这群热心大妈,邻里矛盾均会在萌芽状态下得到合理圆满的解决。另外,热心大妈们还会时常去空巢老人家上门帮人解心焦,陪伴老人聊天解闷,纾解生活的空虚。

烈士山社区则有一群志愿者专门跟空巢老人、贫困居民结对子,不仅给他们提供物质帮助,而且会根据需要来进行私人定制化的志愿服务。2014年6月28日,“志愿服务圆小小梦想”的活动中,许多居民的小梦想便得到了实现。

小冲(化名)的爸爸身体不好,没法从事体力劳动,妈妈没有工作,家庭比较困难,因为原来的书包她已经用了5年多,边角都有了破损,她希望自己能换一个新书包。

居民张秀梅被检查出患有卵巢癌,每月医药费上万元,家庭收入除了必要的吃穿和留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其余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医药费上。以前张秀梅是个爱美的人,患病后总躺在病床的她却一直没有上过街,她的小梦想是——希望能有一套漂亮的衣服。

在圆梦活动中,类似小冲和张秀梅这样的困难居民共说出了95个小梦想,都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得到了实现。包括助残、敬老、助学、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等服务内容的15支志愿服务队伍正是凭借着贴心、爱心、真心活跃在胜利街道的每个角落,为老百姓提供温暖的志愿服务,用爱心放飞梦想。     (杨峰)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5/0109/200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