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社工讲坛——贺立平教授畅谈访美归来新思考
社工讲坛——贺立平教授畅谈访美归来新思考
社工中国网消息:(通讯员:邓慧敏、冯云娟、黄广飞;图片编辑:陈伟培)12月27日,由广东省民政厅主办、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承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的2014年第三期岭南社工大讲坛在华南农业大学如期举行。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副会长张兴杰教授以及来自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的社工机构代表及各社工院校学生,约120人参与岭南社工大讲坛的学习与分享。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会员与登记中心主管黄广飞主持大讲堂。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副会长贺立平受邀做客2014年第三期(总第17期)岭南社工大讲坛,以“美国归来话社工”为题,结合今年8月为期18天的美国社会工作窥探之行,以视频回顾、案例分析、知识讲述和理论解剖的形式,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广东乃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相关新思考。
新思考之一:强调专业服务技术更应注重价值观、锻炼批判性思维
贺立平教授引用笛卡尔“I think therefore I am”的哲学命题开启讲座,指出“碰到问题影响行为的往往是思维,是价值观。”社工最为重要的三件宝分别是:“知识、技巧、价值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实务工作中,社工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技术技巧的问题而是思维、价值观的问题,应更注重思维上的转变。广东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在跨越式进步中取得不少成绩,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评估、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依然存在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需要社工具有批判性的反思精神和思维习惯。社工机构、高校学院、相关部门等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形成合力,长期探讨,迎接挑战。
新思考之二:坚持国际视视野是当代社会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的服务范围是广州,我为什么要知道深圳、广东、中国乃至美国社会工作呢?”贺立平教授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对社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之一便是要逐渐树立国际视野,不能做“井底之蛙”。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服务对象也呈现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和牵引,从国际视野出发宛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更为开拓,路途更为顺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社会工作已具备高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可在专业方面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新思考之三:借鉴证据为本的决策模式提升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成效
贺立平教授谈到,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工作决策模式上遵从的是权威为本的实践,然而从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美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推崇的证据为本的决策模式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并从案主知情参与、信息思辨、错误修订等方面对证据为本与权威为本的决策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和反思。他谈到,证据为本的决策模式强调结合案主特征与情况环境、案主倾向于行动及研究证据开展服务。案主作为信息提供者(伙伴)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社工应就服务提出问题并搜寻信息,辨识性筛选,与案主分享信息,充分考虑案主的价值和表现,根据服务推进的过程挑选有益于服务的信息。
此外,贺教授还以安老自助处、On Lok Lifeways、半岛家庭服务中心、护儿儿童服务中心等为例,介绍了美国长者及义工服务、家庭及青少年服务基本情况。同时,贺教授也指出了美国社会工作在“Promoting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the challenge of an aging society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over use of drugs in mental health 精神健康领域对药物的过度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当下挑战。贺教授将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结合起来,整场演讲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效果甚佳,赢得了各位听众热烈地掌声。即将踏入社工之路的社工学生和正在从事一线服务或管理的社工也能从中汲取各自所需要营养,在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部分分享内容
现场互动环节
李敏兰会长、张兴杰院长为贺立平副教授颁发纪念品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15/0224/20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