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军队 “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一、项目背景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好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成为了民政职能部门和军休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这一重要认识,我中心策划实施了“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一)中心概况
青岛市军休五中心于2008年5月19日成立,是青岛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0人,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1012人。目前服务管理着966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其中,离休干部42人,退休干部924人;集中居住116人,分散居住850人;享受师职以上待遇454人,团职待遇512人。中心党委下设23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工作人员党支部1个,军休干部党支部22个。
(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历经近3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各项改革深入开展,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发展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政府民政职能部门为适应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小管理、大服务”理念指导下,提出了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改革设想,顺应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以提高服务绩效。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一个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诞生,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变化而变化,其实质是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体制和机制,引进社会服务,发挥老干部作用,建立与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协调的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方式、体制和机制。而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方法和理念价值引入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专业服务,正是完全适应了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工作要求,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军休服务管理的改革发展。
(三)社工介入军休服务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必然带动社会体制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的理念过程中,中心不断深化工作内涵,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休干们的需求为己任。实践中我们发现,广大军休干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传统军休中心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手段已经滞后于休干们的实际需要,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认真学习这一精神,积极转变服务观念,探索在军休服务领域引入社工理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自2007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我中心结合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实际和特点,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创新性地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策划并实施了“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个案、小组、社区活动形式构建服务平台,以军休干部及其家庭需求为中心,精心组织,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拓展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领域,充实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内容,为在新形势下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需求分析 (一)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服务是以人为服务对象,以评估服务对象需求为开端,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目标的职业性活动。根据需求理论,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行为必定是朝向一定的需要,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因此需要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是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根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军休服务管理中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时首先对作为服务对象的军休干部人员的需求进行了解和调查,为专业社工服务项目的设计和组织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军休干部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需求状况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要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行为的动力。根据现在军休干部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军队离退休干部们的良好生活待遇,中央政策规定必须保障他们的医疗条件,管理好军休中心的人财物,不断加强军休中心建设,为老干部安度晚年创造优质的物质条件,提供十分优厚的生活保障环境,而且还有中央财政为主的专项经费开支渠道,军休干部们生活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据此可以推断军队离退休干部群体的前两个层次需求基本可以得到全面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后三个层次的比较高级的需求。
1.社交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和信任温暖的需求。年老退休之后,儿女长大自立,加上自己体力衰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减少而感到孤独。而且离开岗位后进入到陌生的新环境中,与原来朋友的联系交往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减少,又不能及时结交新朋友,自己的社交网络不可避免地狭窄了许多。军队离退休干部人群的社交需求旺盛,全国很多军休中心每年的运动会均受到军休干部的欢迎,因为它提供了大家相聚、交流的机会。
2.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以及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由于社会进步迅速,许多老同志的自尊感和成就感急剧下降,感觉自己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和自我价值在迅速贬值。离退休干部们进入军休中心之后,无法安心颐养天年,认为自己有才能、有经验,未尽其发挥,却不再受重视,自以为成为了无用的人,感受不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了。
3.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完成与自己的能力所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在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过程中,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能趋向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的、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二)军休干部需求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中心从每个级别军休干部中随机抽取了20名军休干部采取入户探访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为喜欢歌咏、舞蹈活动的占到了41%,喜欢体育健身的占到了34%,喜欢参加自强互助交流的占到了14%。通过调研发现:军休干部政治素质高,大多具有专业知识、拥有专业技能,身体好的有热情也有条件参与社会活动,他们不服老,希望发挥余热,觉得还能在社会上从事一些工作,还有一定的价值。许多离退休干部迫切需要重新进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发挥自我智慧,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再做贡献,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强烈。军队离退休干部既有社会一般老年人的共性需要,也有自身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主要表现在:
1.适应安置的需求
军休干部这一相对特殊群体,为军队和国防建设贡献了大半生精力,有着很深厚的军队情结,加之军地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在移交安置过程中面临很大的适应压力。同时部队生活上的供给制与地方现在社会化的安置生活反差较大,由于他们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已习惯了那里的固有模式,有些军休干部一到地方会对此很不适应,甚至不认可地方安置。
2. 保持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需求
军队离退休干部其经济、社会地位有保障,总体生活质量较高,追求健康和长寿成为军休干部的主流需要,自我保健意识较强,对健康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较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可避免的出现衰退,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威胁到军休干部的身体健康,而离退休干部也成为各种慢性病的高发群体,自然对医疗保健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识。
老干部离退休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突然从长期紧张有序的环境中脱离,军营生活结束,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精神和心理状态都发生较大变化,很容易产生失落、悲观、焦虑、烦躁、孤独等心理障碍,而且他们被集中到军休中心安家落户,或者为了迁就子女而搬迁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人际关系不熟,自然心理压力很大的,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军休干部的心理保健应当成为军休工作的重要部分,满足服务对象对于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需求。
3. 高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相对提高,军休干部需求服务的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并呈现出多样化。军休干部退休后,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军休干部物质生活有很好的保障、文化层次普遍较高,也使他们不但有条件,而且更加注重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对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的兴趣十分高涨,希望自己的业余时间能够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三、项目计划
为创新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让军休干部快乐休养,中心充分利用社工专业人才和志愿者资源,策划开展了“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关注休干 快乐每天”
(二)活动目的
为强化老年军休干部应有的社会地位,提倡军休干部过有尊严、有价值的老年生活。通过中心工作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和技巧为军休干部这一特殊老年群体开展服务,逐步提高社会工作在军休干部中的知晓度,提升军休干部的幸福指数。
(三)活动内容
1.“共享阳光 关爱你我”个案服务活动
2.“急救防护,从我做起”急救知识讲座
3.“快乐棋牌”社工小组活动
4.“快乐旋律”社工小组活动
5.“快乐舞步”舞蹈小组活动
6.“快乐人生”社工小组活动
7.“幸福生活”社工小组活动
8.“我奉献 我快乐”志愿者小组活动
9.“心灵之桥”社工小组活动
10.“走出庭院 奉献社会”社区活动方案
四、组织实施 (一)项目组织领导
中心领导对“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中心党委会、支部书记联席会、职工会,研究讨论服务项目相关内容,并与青岛科技大学签署共建社工实践基地协议,合作开展此服务项目。
在此基础上,我中心成立了“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领导小组,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岳飞为组长,青岛法学院院长王士卿为副组长,中心社工科科长及法学院社工系主任为成员的工作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中心社工科科长曲乐红任办公室主任,法学院社工系主任徐从德为副主任,中心各科室负责人及社工师、助理社工师为成员。
(二)项目实施过程
我们采取了发放倡仪书、走访休干、开辟社工服务专栏、网站交流等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休干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同。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我们全面评估了休干们及其家庭的需要,深刻理解其共性的需求和个性化需要,选择重点服务对象、影响力大的问题,大胆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专业服务。与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签订协议,共建社工实践基地,并引入专家进行督导,努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及时总结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建立了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地绩效考评机制。整合休干资源和需求,我们积极倡导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引领军休干部“奉献社会,融入社区”。
1.开展“共享阳光 关爱你我”个案服务活动。我中心在军休干部中成立了22个党支部,建立了军休干部支部联络员制度和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网络,配备了一名在社会工作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联络员,以指导工作。他们建立电话寻访与家庭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慰问制度,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及时发现军休干部潜在的需求,并采取介入措施,必要情况下进行立案辅导。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军休干部及家属正确应对亲人病逝、本人健康状况突然恶化、单身独居休干及协调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某军休干部身患重病,家境困难,情绪低落,社会工作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采取介入措施,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爱心捐助。凝聚着爱心的3700元捐款,让休干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工作者通过持续的电话和走访工作,帮助卧床不起和住院治疗的军休干部,为他们送去温暖。在重大节日期间,我们对分散军休干部与对院内军休干部一样,登门发放慰问品,当面问询个人需要,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征求意见和建议,确立军休干部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的主人翁地位。
2.开展社工小组工作,满足共同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对军休干部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各自的特长,展开多种方式的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者组织了棋牌竞技、歌咏、舞蹈等多个兴趣小组和体育健身、自强互助等多个功能性小组,并在活动初期由社工制定小组的周活动计划,逐一邀请休干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感受得到尊重的同时,增强参与感。目前,各小组基本实现了自主管理,由休干中指定的召集人每周组织活动,社工则主要扮演资源支持者的角色。我们还将个别具有一定才能的休干志愿者引入小组工作,使服务与管理工作更加顺应休干的意愿。主要服务项目为
(1)“心灵之桥”社工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03月01日—05月01日
活动地点:新竹路活动点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15支部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组织宣传科 15支部
(2)“急救防护,从我做起”急救知识讲座
时间安排:2012年3月3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三楼会议室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全体工作人员
责任科室:综合管理科 文化康乐科 社工科
(3)“快乐棋牌”社工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4月12日——8月0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香港西路活动点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22支部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文化康乐科
(4)“快乐旋律”社工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1年04月01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社工服务站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三部四局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文化康乐科
(5)“快乐舞步”舞蹈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1年04月01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社工服务站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文化康乐科
(6)“快乐人生”社工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3月28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香港西路17号书画社活动点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22支部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7)“幸福生活”社工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3月28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军休五中心社工服务站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院内军休干部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8)“我奉献 我快乐”志愿者小组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3月28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社区、公共场所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院内工休人员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3.开展“走出庭院 奉献社会”社区工作实践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社区工作,让军休干部有机地融入社会,在社区照顾,同时力所能及服务于社区。
(1)对分散的军休干部,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参与社区活动。
(2)对于相对集中居住的军休干部,充分利用中心资源,策划社区服务,互助助人。
(3)我们积极与社区社会服务中心联系,引进义工为休干提供服务。利用社区资源,既减轻了军休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军休服务质量,让军休干部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4)社会工作者根据中心军休干部中多数曾经是医务人员这一特点,通过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将中心的医疗资源引入了农村社区。与胶南市理务关镇卫东村结成帮扶对子,援建了村卫生室,帮助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定期送医送药,开展义诊活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社会工作者还组织军休干部医疗志愿者对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社区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使他们在帮扶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自我整合。努力创造了服务与需求一体的和谐局面。主要服务项目为
①“走出庭院 奉献社会”社区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3月28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 军休干部所在社区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院内工休人员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组织宣传科 文化康乐科 生活保障科
② “我奉献 我快乐”志愿者社区活动
时间安排:2012年3月28日——12月01日
活动地点:社区、公共场所
参与对象:军休五中心院内工休人员、志愿者
责任科室:社工科 综合管理科
五、项目成效与经验总结
目前,随着“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行,我中心以休干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心辐射,整合资源,互助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也就是以我中心为核心力量,透过社会工作整合生活、康乐等多专业协作,为休干们及其家庭增能,整合资源建立互助社区,以达到助人自助、幸福社区、和谐社会的目标。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
(一) 项目成效
1.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军休社工服务团队
由于军休社会工作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没有现实的经验可循,按照工作的发展规律,中心一班人积极探索实践,对于“引入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与技巧”、“整合各种服务资源,进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等议题多次开会商讨,一致决定先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开始着手开展军休社工服务。借助于国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契机和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结合“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社工师考试;在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方面集思广益,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成立社工科,吸纳社工人才到科室工作;明确社工岗位职责,建立激励措施,鼓励社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长期以来,中心不断为社工专业人才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逐步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的军休社工服务团队。目前,中心社工服务团队有社工师4人,助理社工师1人。
2.建立了社工实训基地
为推进“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我中心与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合作建立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按照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心将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作为青年教师实践基地,为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社工系的年轻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岗位,负责设计及实施项目工作服务方案,带动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方法与技巧。青岛科技大学将为中心的“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供专业理论支持和社工督导服务,并为中心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提供到高校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实训的机会。
3.形成了独特的军休社工服务模式
在“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以现有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政策及老年社会政策为指导,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军休干部采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提供服务和照顾,逐渐形成了“特色活动场所+特色小组活动”的社工服务模式。其中,“特色活动场所”指的是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了军休社工服务站,建立倾听室、心理疏导室等专业社工服务场所,为军休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色小组活动”,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军休干部众多,单纯的个案服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社区工作又不能很好地实现服务效果,小组工作则是适合军休服务的最好的社会工作方法,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先后组织了旨在丰富休干生活、创建良好军休氛围的“关注休干 快乐每天”系列小组活动,其中的“心灵之桥”、“快乐旋律”等专项社工小组活动,得到了老干部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4.创建了良好的社工宣传机制
对内,中心开辟了社工服务专栏,每季度更换一期内容,及时宣传社工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宣扬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让专业社工在浓厚的氛围中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主动性。同时军休干部可以通过中心网站与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信任,现在休干们有了问题和困难能够主动找社工寻求帮助。对外,我们与驻青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所做的工作及时通报,近年来中心社工服务多次被媒体报道,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二) 经验总结
1.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制度先行
我中心实施“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过程中,不断健全制度,规范服务。根据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军休社会工作者服务标准》、《军休社会工作服务流程》等10余项社会工作规章制度,有力的保证了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的标准化、规范化。
2.合理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事半功倍
军休社会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服务对象群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让更多的军休干部认识社会工作,受惠于社会工作,实现最佳的成本效益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小组工作采用“一对多”的工作模式(一个社工辅导一组服务对象)区别于个案社会工作“一对一”的工作模式,同时群体又不大,也避免了社区工作泛化的服务缺点,能够运用团体力量影响个人的价值、态度、行为,促成个人和小组的转变,在时间和人力资源上更经济实惠。
3.注重服务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专业的发展模式和系统的工作流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心通过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使服务流程更加标准、顺畅。在服务流程上,要根据军休干部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社会工作者调研需要、设计方案、组织活动都很郑重,会让军休干部感觉自己很受重视,活动很有意义。通过在小组、社区工作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军休社工可以广泛开展社会工作目的、价值、工作方法的宣传,增强军休干部对社会工作本身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中根据休干的需求特点设计不同活动主题及环节,能够引导军休干部增强自我认知,促进人际交往,解决共性问题,达到个人和团体的共同转变。
4.恪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
军休中心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过程。社会工作目的就是帮助军休干部解决遇到的困境,满足人性需要。通过成功开展“桑榆晚霞”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心顺利的帮助军休干部实现个人的社会化,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从而适应新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降低了心理紧张和压力。在各种小组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中,军休干部感到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认可自己的同时不断发展自我。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能够提供成员互助合作的机会和资源,为军休干部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带给军休干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5.采取党建和社工联合介入的服务模式
项目实践证明,在军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为军休老干部搭建社会互动平台,在开展支部活动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陶冶军休干部的情操,拓展军休干部的思维,促进军休干部的互动,实现军休干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同时,通过运用社会工作实务中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也使党支部中的军休干部彼此熟悉,互相帮助,让每位军休干部更加热爱自己的党组织,使党支部真正成为一个战斗堡垒,促进军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jd/2014/1229/198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