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如何把家综/社区服务中心做得更好”的思考

“如何把家综/社区服务中心做得更好”的思考

作者:广州安永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南洲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张显

广州市自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深圳是社区服务中心,也有相似性)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服务的认可度也不断得到提升,但是这个过程却也充满了艰辛,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家综服务的一名社工,笔者也有了一点自己的不成熟的思考,分享给大家,算是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家综服务社区知晓率依然不足,需要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多样化方式社工宣传,做好家综服务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现有部分家综服务开展因家综服务场地因素,尤其是一些家综还处在较为封闭的高档住宅小区,甚至是在2楼,这样居民就比较难来到家综,了解家综的服务,限制家综服务的推广。因此,现有条件下,家综就需要更多的“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指的是家综社工需要更多地与辖区单位,例如居委会、星光点、卫生服务中心、村经济联社合作,争取这些单位的支持(人员、场地、经费等)。多采取定时定点有连续性、生活化、大众化、开放式、参与性强的服务让社工服务融入社区、深入居民,加深与居民关系建立,注重了社区倡导、动员及教育,采取充分利用社区广场、文体设施等户外资源定时定点居民喜闻乐见的连续性服务活动,从群体层面推动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让社工成为居民真正的朋友,把家综的“走出去”做好先。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发展培养一些志愿者团队,在中心开展定点的“430课堂”、“老年学堂”等等,不断充实家综的恒常服务项目,从而在不增加社工在这方面工作的投入时间,做好家综服务的“引进来”,把二者有机结合,推进家综服务知晓率的提升。

(二)服务成效总结及评估技巧专业不足,需形成规范机制。

关于如何进行服务成效总结和评估自己也是一个初学者,在服务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方法,这里呢,结合我们自己的服务情况推荐2本书供各位细读:一本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和陈锦棠博士合著的《社会服务成效评估:程序逻辑模式之应用》,其中有非常详细的理论和方法,讲如何制定项目目标、衡量指标、成效目标,以及如何进行评估。另一本书是李涛编写的《项目管理》,其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 “项目管理就是监管和控制,监控前提不信任。”,还有就是“事情不会自动按照你的意愿完成”,所以过程的监控就是非常重要的。本年度在服务之前,我们家综就让香港督导按照这种程序逻辑模式来应用,例如,同工在服务时不仅关注居民提出的需求,同时也非常注重社区资源情况和街道需求的评估,分析:具体是什么问题—在哪里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受困扰的人群有哪些--这些困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处理会有什么严重影响—问题陈述--这些受困扰的人群有哪些需要,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成效总项目标--具体目标—表现指标—过程目标,最终确定出服务的方案。当然这种方式如果是倒推回去的话就是评估的工具和参照物了,当然要将这种方法运用的非常好是需要过程的,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

(三)现有社工服务要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服务的广度和深入服务”非常有挑战,因此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

相信有很多家综的区域情况和我们非常相似,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数量相差悬殊(2.6万户籍/20万常住,18万的外来人口),这样就对家综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例如,通过与街道购买方进行沟通以及进行实际调研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于这近20万人口的新广州人,我们家综今年初步探索了从辖区新广州人中的重点人群为服务切入点的服务思路,如开展以关爱环卫工人、安保人员、需要救助和帮扶的困难家庭的服务和以开展新广州人子女居家安全教育、人际沟通、融入广州本地生活的服务。针对新广州人中的其他人群社工则注重资源整合,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在城中村中主要开展丰富其文娱生活、义诊、义剪、免费家电维修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为主,从中发掘有个别需要的对象。

对于户籍人口则更加注重以辖区的住宅小区为服务点开展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发展性的服务为主,培育本地居民领袖为辖区其他人服务,例如初步建立社区亲子义工队、家庭互助小组的方式,从而提高本地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满足辖区户籍人口的不同层次需求。这些也仅仅是我们的一点点尝试,需要实践的检验,但从目前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去尝试,为最终做到点面结合的服务而不断努力。

(四)政府进一步扩大投入,家综也加强自我造血能力。

家综在辖区已经服务了2年半的时间,服务也在辖区居民和单位当中有了一定的知晓度,尤其是在孤寡、低保、残障等弱势群体的社工服务得到了认可。但同时也存在的是辖区需求其实是非常大的,且不断在扩展,社工满足需求的能力和范围非常有限。如何做到让服务“敲开门”去到“进门了把服务做好”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例如,为了拓展儿童青少年的服务,社工就必须去到学校争取合作,但辖区的拥有的学校数量也非常多,经过社工的宣传,学校也知道了“社工”的重要性,也会转介有需要的学生给家综,但一般情况每个学校都有六百人以上,甚至上千的学生,转介过来的学生也多存在“行为偏差”、“学习成绩差”或者有多动症、自闭症困扰的特殊学生,另外,进入了学校之后,其实社工可以介入的事务是非常多的,例如学生青春期教育、学习减压、学生领袖力培养、潜能发展;老师队伍工作减压、团队凝聚力打造、老师的娱乐需求满足等等方面,但是现有家综有时候真是“有心无力”。一方面是家综人员不足,一般一个家综也就只有20名社工(包含行政、后勤人员),从事儿童青少年的社工数量更是只有几名而已;另一方面现有社工队伍偏年轻,社工专业能力也不足以应对这些特殊的需要。假如校方不是很清楚社工的话,这就更是加增加了服务的难度系数,为了获取校方的支持,社工就必须做更多所谓 “专业以外的间接工作”,这对于现在的年轻社工也是一种挑战。

因此,鉴于以上情况,一方面,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增加家综之外的项目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家综也更加重视各种资金的引入,研发出驻点的专项服务。例如增设一些驻点社工服务项目,例如专门针对某个学校派驻住校1-2名的社工,在家综项目社工以外的专门的社工进行服务,一方面可以把社工服务推进的更加顺利,另外也真正做到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如果这些驻点的服务项目可以由所在街区的家综机构承接,就可以极大地避免不同单位的“自我保护意识”给资源整合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家综服务和驻点服务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出“家综社工”和  “驻点社工”有机结合的“1+1>2”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1226/198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