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鲁甸泉心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地震社会工作总结
鲁甸泉心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地震社会工作总结
鲁甸8·03地震社会工作总结
鲁甸泉心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
2014年8月3日16:30,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鲁甸青年创业商会于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临时组建了青商会救灾队,携带所筹集到的物资,于地震当晚22:00赶赴地震重灾区火德红镇设立救灾队服务站。
一、前期救灾志愿服务情况
8月4日,由退伍老兵组成的临时救援队赶赴受灾情况严重的李家山村王家坡社协助武警抢救伤员,徒步四个多小时用简易担架抬出6名受伤灾民,其中4名为老人,6人均生还。其余的志愿者们则留在火德红镇在卫生院和政府安置点帮助灾民搭帐篷,为转移出来的灾民发放水、食品和棉被。8月5日以后,救灾队的志愿者们开始不断往返于受灾村社和火德红镇,负责运送救灾物资和转移灾民。8月9日,在得知龙头山镇翠屏村受灾情况严重后,商会救灾队又分出一部分志愿者携带大量救灾物资赶赴翠屏设置商会救灾队翠屏服务站,服务当地受灾民众和发放救灾物资。在抗震救灾的最初几日,除了帮助灾民外,救灾队也曾负责为因山体滑坡受困于堰塞湖爆破指挥部的武警官兵们送水和食品,多次协助武警官兵搬运物资,安排志愿者到爆破指挥部为200多名官兵做饭,还安排志愿者协助武警官兵和殡仪馆工作人员搬运堰塞湖中打捞上来的浮尸。8月10日以后,除继续向灾民发放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外,商会救灾队的志愿者们也徒步进入各个村社了解并收集特殊人群(孤老、残疾、孤儿)资料信息,覆盖了火德红镇周边的四个村社(火德红镇李家山村、银厂村、南筐村和龙头山镇光明村)。整个8月,商会救灾队累计向灾区发放救灾物资:棉被2000床,水2600多件,大米325袋,食用油59件,帐篷131顶,方便面2000多件,折叠伞92顶,折叠床268张,炊具400余套,药品50件,糕点类食品500件等大量灾民生活所必需的食品、物品;除此之外,将四村特殊人群数量和基本信息收集并统计完毕。
经过这次救灾,大家明白了灾后不同时间的工作重心的不同,志愿者们也学会了许多与心灵受到创伤的受灾民众沟通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救灾的过程里,我们认识了其他更有经验的组织或个人,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提供助人服务情况
9月6日,救灾队留下的志愿者们在火德红镇租下了一处房屋,成为了一个长期为本地区人民服务的服务站。4名志愿者又再次进山挨家挨户核对和采集特殊人群的详细信息,并建立档案库,最终确定,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定为孤寡老人和本地区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儿童和青少年。从9月底至10月初,志愿者们曾三次进山对光明村的三位孤老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并进行了陪护,与此同时,开始募集图书。10月11日,图书阅览室“小樊书屋”开业,书屋现有藏书3000册左右,本着“看免费的书,收获无价的知识”的原则,面向全镇以留守儿童为主的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开放,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到书屋看书学习或者外借运动器材锻炼身体,并积极参加周末书屋举办的读书交流会、郊游、电影观赏等活动。现在长期固定到书屋学习的孩子有三十余人,其余不定期来书屋的儿童大约还有二三十人。书屋不仅仅只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同时也是丰富本地区儿童与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场所,并且也是同龄儿童的交流场所,读书、锻炼并定期参加集体活动为儿童和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做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的同时,大家也没有忘记即将面对严寒挑战的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在多方努力下,我们为本地区的特殊人群争取到了483件军大衣以及其他一些过冬物资,准备发放。
三、协会学习、发展、工作情况
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两名工作人员邱兴彦与阮朝晋二人分别赴苞谷脑和龙头山跟随四川队和北京队进行跟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二人学会了如何制定活动方案和计划,如何组织实施以及如何总结。在跟队学习时,二人都积极参与到两队的各类活动中,学会了许多专业的社工服务技巧,并与以儿童为主的服务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组织成立的相关事宜,终于在11月,正式获批成立鲁甸泉心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
11月,鲁甸的冬天已经悄然而至,泉心的工作人员们携手壹基金与其他志愿者们一道装配、搬运了15000个壹基金温暖包,并且与壹基金的工作人员一道,来到李家山小学、银厂小学、张家坪小学向小学生发放温暖包。在这个过程里,才充分了解到灾民过冬的不易与诸多困难。
四、未来展望
在未来最少两年的时间内,首先,组织将会扎根火德红,长期对本地区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陪伴和服务,泉心的工作人员们将帮助孩子们学习,书屋也将开展更多的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争取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课余学习和娱乐空间,与此同时,书屋将把“助人自助”的思想传递给本地区的青少年和儿童,让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快乐,同时也通过自助来提升自我。其次,在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陪伴的同时,也将倡导年轻人积极参与到老年人的陪护活动中去,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积极带动本地区的年轻人自发地陪伴和照顾老人,以形成一个长期的、可循环的本地区内部的陪护机制。第三,组织也将着手鼓励当地拥有某种手艺的本地人通过自己的手艺来谋求生计,引导他们生产自助,在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更多地与其他更有经验、更为专业的组织和机构接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与其他机构多沟通和合作,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4/1223/197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