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上海服务队:灰街子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
上海服务队:灰街子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
案例一:“让爱飘扬”
——灰街子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
一、活动背景及理念
以社区为本,为社区增能,充分发掘本地力量,激发村民自助与互助的理念,开展大型社区表彰活动,对服务队开展的阶段服务,社区建立的各项目团队与个人进行表彰,巩固团队建设成果,激发村民自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
二、活动流程
(一)表彰及颁奖
1、灰街子安置点临时党组织赵宗平书记讲话
2、棋牌比赛优胜者表彰
3、龙头山“好邻居”表彰
4、龙头山“好伙伴”表彰
5、小小安全宣传员“授牌”及表彰
6、先锋队员授马甲及先锋代表宣誓、发言
(二)互动表演
1、少儿合唱:《让鲁甸可爱起来》
2、现场抽奖:三等奖
3、村民表演唱山歌
4、现场抽奖:二等奖
5、“花椒小剧社”安全情景剧表演
6、现场抽奖:一等奖
(三)领队孙教授代表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二批讲话,全体队员上台向村民致谢
(四)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三、活动总结
“让爱飘扬”龙头山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社区工作理论为背景,牢牢扣合“社区增能”的工作方案,旨在通过表彰社区骨干来撬动安置点内在的优势和动力,强化社区骨干的身份意识,激发当地群众参与社区重建的积极性。活动方案制定时,突出“本土”特色,而淡化外来因素。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强调群众的自主意识在社区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让爱飘扬”大型社区活动
服务记录 |
|
基本 情况 |
时间:2014.10.26下午1:15-2:45 地点:灰街子安置点广场 社工:孙鸿平、付芳、刘江、张坤、陆晴、张娅萍、徐敏、王晓英、张殿芝 服务对象:灰街子安置点社区先锋队员、好邻居代表及社区群众 |
主要 内容 |
环节1:领导讲话。 邀请了临时党支部赵宗平书记讲话,对社区先锋队参与社区重建工作予以动员和鼓励; 环节2:颁奖环节。 此环节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社区棋牌比赛获胜者、社区好邻居、社区好伙伴(其他公益机构及单位)、小小安全员、社区先锋队员颁发奖品,以此表彰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分子,提升社区骨干和广大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 环节3:表演及互动环节。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表演唱《让鲁甸可爱起来》和村民大姐的山歌以及“花椒小剧社”排演的安全宣传的情景剧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欢声笑语,更通过“让爱飘扬”的舞台展示了才艺,获得更多的认可度,提升自我认知。 |
专业 反思 |
“让爱飘扬”龙头山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社区工作理论为背景,牢牢扣合“社区增能”的工作方案,旨在通过表彰社区骨干来撬动安置点内在的优势和动力,强化社区骨干的身份意识,激发当地群众参与社区重建的积极性。活动方案制定时,突出“本土”特色,而淡化外来因素。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强调群众的自主意识在社区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
“让爱飘扬---灰街子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纪实
2014年10月26日下午13:00, “让爱飞扬—灰街子安置点社区骨干表彰”活动在灰街子广场上隆重举行。来自灰街子社、谢家营盘、段家破、萝卜地、红石岩、三板桥、黄泥坡、观音山和大坪子9个社的社长、先锋骨干、好邻居代表以及村民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一开始,赵宗平书记代表灰街子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讲话。赵书记充分肯定了各社在灾后重建中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并鼓励大家继续齐心协力,早日重建家园。随后,各社评选出的“龙头山好邻居”纷纷上台,接受表彰。上海社工队领队孙鸿平教授给各位好邻居颁发了锦旗。
在龙头山为乡亲们服务的不仅有上海社工,还有消防队、公益同行、中科院心理所以及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同工。孙鸿平教授代表上海社工队对一起工作的“好伙伴”表达了谢意,并赠送小礼物。另外,根据“一社一领袖一团队”模式建立的社区先锋队成员穿着上海社工队赠送的“黄马甲”工作服上台亮相,和各位村民见面。灰街子社社长李善才代表先锋队骨干讲话,他表示,先锋队员是为广大村民服务的,承担消防、卫生、调解等各项工作,确保村民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生活,更好的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除了颁奖环节之外,小朋友们还在表彰活动上带来了他们的歌声和情景剧。一曲《让鲁甸可爱起来》情真意切,让在场的每一位都为之动容。生动有趣的情景剧让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了解了消防、卫生安全知识。整个活动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虽然骄阳似火,却依然挡不住村民参与活动的热情。村民们不时的鼓掌、欢笑,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花椒小剧社
情景剧剧情设计
主题:经由过程情景剧的形式,运用小品、儿歌的体现手法,阐述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的灾区村民,因地震过后,身处在一个个紧挨着的帐篷内,时刻都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在自身未察觉到危险就在眼前时,我们的小小安全宣传员开始传递正能量,发挥各自的宣传力量,为重建家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情景布局:表演者2人一组,共5组,将设定5个虚拟场景。4组围成半圆,排在即时表演组后方,一组表演结束即退至后方,后一组表演者则上前继续表演,以此类推,直至第五组表演结束,后四组小演员向前,十名小演员成排手拉手,开始演唱自编儿歌。
人物设定:第一组邻居爷爷与小小安全宣传员;第二组姐姐与弟弟;第三组社工与小朋友;第四组妈妈与孩子;第五组消防队员与小朋友。
故事剧本:
(第一组)旁白:在某村社帐篷内,有位老爷爷在一边抽着烟一边在拨着核桃,这时一位小朋友放学回自己家帐篷正路过老爷爷的帐篷,他看到从帐篷内飘出一股股烟,他停下了脚步,看到帐篷里爷爷正在抽着香烟。
小朋友:(着急)爷爷,您怎么可以在帐篷里抽烟呢?
爷爷:(纳闷)这有什么关系呢?
小朋友:爷爷,知道吗,您在帐篷里抽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一旦烟头的火星造成帐篷着火,其他的帐篷也会受到牵连,瞬间燃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爷爷看着小朋友一脸惊愕)
小朋友:所以爷爷(边说边走过去拿过烟头,把它掐灭)以后如果想抽烟了,就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这样比较安全,您觉得呢?
爷爷点点头:恩,说的对,孩子谢谢你及时提醒了爷爷,爷爷记住了,没想到你的安全意识比爷爷高很多嘛。(二人微笑)
小朋友:爷爷我可是这里的小小安全宣传员呢,我们每个人都该有安全意识,安全第一,珍爱生命。
(第二组)旁白:放学回家路上,姐姐牵着弟弟的手,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经过一条小河时,弟弟挣脱了姐姐的手,往河边跑去,姐姐立马追了上去,抓住了弟弟的手。
姐姐:(严厉地看着弟弟)谁让你瞎跑了?
弟弟:(再次想要挣脱姐姐)我要到河边玩会水。
姐姐:你不知道那里有多危险嘛?万一不小心,脚打滑,你会掉入河里,这可是很危险的事。
弟弟(调皮一笑):没事的,姐姐放心,我会很小心的。
姐姐:不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那天参加社工姐姐组织的安全意识宣传活动时,你也听到姐姐们是怎么说的了,真的掉进水里,你自己救不了自己,姐姐也束手无策,这里那么偏僻,大人也找不到,后果会很严重,你连自己生命都不要了嘛?
弟弟低下头:(委屈自责)姐姐我错了,我明白了,以后不会这么顽皮,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不做这种危险的事了。
姐姐摸摸弟弟的头:恩,弟弟乖,这样就对了。
(第三组)旁白:某一天傍晚,一位母亲正在家中帐篷内烧饭炒菜,她的孩子这时放学回家,小朋友看到正在帐篷里烧菜的妈妈,顿时想到昨天社工姐姐在安全宣传活动中讲到在帐篷内使用煤气罐的危害性,立即跑到妈妈身边,随手将煤气关掉。
妈妈(气愤):你这孩子干嘛呢,妈妈烧饭烧了一半,你把火关了干嘛?
孩子(严肃认真):妈妈,你知道你在帐篷里使用明火是有多危险嘛?万一帐篷着火,周边的帐篷都会受到牵连,而且帐篷易燃,还没来得及灭火,这里的帐篷就都烧起来了。
妈妈(反省):哦呦,我倒没想到这点,是啊,想想还真的很危险,从今天起妈妈每次烧菜就把液化气罐搬到外面使用,不会再做这样危险的事了,多亏宝贝你的提醒,妈妈记住了。孩子和妈妈一起笑了。
(第四组)旁白:在几个帐篷边,有个小男孩正搬弄消防灭火器,一位消防队员正在定期巡视,恰巧看到孩子玩弄灭火器,立即走上去阻止。
消防队员:小朋友,这个是灭火用的,不能随意玩弄的。
小朋友(好奇地看着消防员叔叔):叔叔,我就是很好奇,想它喷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呢?还有该怎么使用它呢?
消防队员耐心地说:这个只能在火灾的时候,我们将这个口对准火源喷射,进行扑灭火使用,而你随意的玩弄,万一将里面的液体喷射到眼睛里,眼睛就会受到伤害,所以你要记住灭火器可不能随意去拿玩。
小朋友(不依不饶):我就是想试试看,它到底能不能灭火。
消防队员:小朋友如果你真的很好奇或是很想知道它的使用方法,之后如果有类似于消防演习的活动你可以主动参加,现场看看灭火器该如何使用。但在平日里你可不能再拿灭火器当玩具了,因为真的很危险。
小朋友点点头:好的,叔叔,您说的我记住了,我也会提醒身边的小伙伴们,让他们也不要再拿灭火器玩耍,一是保护自己身体安全,二是不再浪费灭火器,只有在真的着火的情况下,再使用它。消防队员笑着点点头。
(第五组)旁白:活动室里传出孩子们的笑声,社工姐姐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着游戏,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哭声,原来是一位小朋友在哭,社工姐姐走到门口,开始安抚他。
社工: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啊?
小朋友(带着哭腔):姐姐,为什么我不能参加你们活动呢?
社工:谁告诉你不能参加我们活动的呢?我们的活动就是为你们这些中小学生开设的,还希望通过你们的力量为村社做安全方面的宣传呢。
小朋友(停止哭泣,眼神渴望迫切):那我可以做那个什么什么宣传员嘛?
社工(摸摸小朋友头,怜爱的表情):是小小安全宣传员,你当然可以做喽,其实我们这里的大小朋友都可以为自己的家园出份力,只要心中有爱,做什么都会很有意义,相信小朋友你也会是一个合格的安全宣传员。小朋友笑着点点头。
五组演绎结束手拉手共唱自制儿歌。
结束鞠躬!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1222/197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