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北京服务队案例:社工服务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网络

北京服务队案例:社工服务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网络

 

案例三:团结一心 勇敢向前

——社工服务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网络

一、项目背景

云南鲁甸803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和创伤,北京市民政局响应民政部的号召,成立北京社工服务队,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社工服务队进入龙泉中学后,成立了北京心红旗社工服务站,根据前期调研,拟开展“京爱无疆·全心‘泉’意——云南省鲁甸县骡马口板房学校‘涌泉’系列援建项目”。其中“成泉”子项目部分,取“成长的龙泉”之意,旨在通过系列对学校、青少年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处理灾害中的心理伤害,建立社会互助支持网络,抚平自然灾害给学生带来的丧亲、生活不安定等伤痛,协助学生恢复正常的生活,培养学生抗击挫折和伤痛的能力,提升生活的信心。

二、项目目标

通过班级团体活动的方式,协助学生构建一个成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有限的范围内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进他们对于学校的适应度,加强与新同学间的联系。社工积极陪伴学生,疏解学生情绪,增进班级团结,加强班级凝聚力,整肃班级纪律,促使班级自我建设走向正轨,缓解部分学生的不适性,促进他们融入班集体。通过励志、阳光、积极向上的活动方式及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

同时,本项目进行过程中,社工及助手利用观察学生反应等方式挖掘学生的更深层次需求,快速筛选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需要个案辅导的个别学生。一旦发现疑问学生,可以通过与班主任间接了解情况或非正式交谈的方式,确定目标,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或转介。

三、项目实施

1、项目准备

9月14日,北京社工服务队正式入驻龙泉中学,15日通过校长,与初一班级进行对接。通过与150班班主任的交流,初步摸清了班级情况,并取得共识:其一,班级团组活动依教师教学进度随时调整,决不干扰教学进度;其二,先工作,后挖掘,通过团组活动的工作的形式促进班级团结,增进班级凝聚力,并针对情绪波动学生进行干预。

2、项目计划

(1)活动方式: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团组活动方式进行。

(2)活动时间: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及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调整,自9月15日进班进行破冰活动至10月23日进班进行中期活动小结,共8次团组活动。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时间安排,预计在11月第二周后再进行4次活动。

(3)活动参加人员:龙泉中学150班全体学生,8次活动共参加839人次。

(4)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主要内容

150班内

9/15

第一次活动:初探班级

社工介绍自己,并熟悉班干部、部分学生

1.社工自我介绍

2.社工邀请班干部介绍自己

3.社工向班级说明社工的作用,鼓励班级积极与社工沟通

150班内

9/15

第二次活动:破除坚冰

社工介绍自己,并与班级积极互动,加强班级学生对社工的认同感

1.社工使用同姓名人联想法介绍自己

2.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自己,也可用组词造句、绘画表达等。

150班内

9/17

第三次活动:团结一心

通过游戏,增加班级凝聚力,增进班级团结,并加强班级内学生,特别是男女学生之间的交流。

1.开展游戏“一元两元”

2.鼓励学生反思分享

3.传递活动主旨:团结

 

150班内

9/19

第四次活动:美丽家园

通过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绘画的形式,鼓励学生坚强面对灾难,携手友爱前进。

1.回顾前次活动

2.开展游戏“美丽家园”

3.鼓励学生反思、分享

4.传递活动主旨:坚强、友爱

150班内

10/9

第五次活动:密码传递

通过全班参与游戏的方式,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1.回顾前次活动

2.开展游戏“密码传递

3.鼓励学生反思、分享

4.传递活动主旨:耐心、默契、信任

150班内

10/14

第六次活动:“不可能”的希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启发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与可能性

1.回顾前次活动

2.开展游戏“‘不可能’的希望”

3.鼓励学生反思、分享

4.传递活动主旨:努力、信心、坚持、不放弃

150班内

10/17

第七次活动:学习交流会

通过分享经验的形式,让学生内部形成一种学习互助的网络,为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做好准备。

1.回顾前次活动

2.邀请班级内某一门考试较好的学生分享经验

3.总结提炼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

4.鼓励班级学习差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

150班内

10/17

第八次活动:中期小结

通过活动主旨重现的方式,检查次活动效果,复述并强化主旨。告知学生是三周内的最后一节活动,处理好学生短暂离别绪。

1.告知学生因其中考试活动暂停,与学生短暂告别

2.回顾第三、四、五、六次活动,利用主旨重现的方式检验活动效果

3.鼓励学生参与其他小组活动,处理离别情绪

(如下表):

 

3、项目记录

第一次活动:介绍自己

活动目标:社工介绍自己,并熟悉班干部、学生

活动时间:9月15日15:25-15:35

活动用具:无

活动参与人:社工1人,班主任

活动名称及方式

活动记录

“初探班级”

由班主任老师带进班,社工在介绍自己后,通过了解班干部组成、并且用不同方式多次介绍自己,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与社工进行沟通,同时积极适应当地方言,使整个班级对社工产生熟悉感。

班长:段HY,女,14岁,用中英文自我介绍。副班长暂无。班内明星:王B,男,16岁,唱歌很棒。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熟悉了班长等班级成员,并初步获得了班主任的信任。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时间所限,原定时间为30分钟的破冰活动被迫分为2次进行,不能更多了解班级情况。

第二次活动:破除坚冰

活动目标:社工介绍自己,并于班级积极互动,加强班级学生对社工的认同感

活动时间: 9月15日19:30-19:55

活动用具:无

活动参与人:社工1人

活动名称方式

活动记录

联想介绍:

邀请学生介绍并展现自己。同姓名人(王->王宝强,李->李白等)、组词造句(王->大王,李->李子)、绘画表达(王->老虎,李->李子树)等。

班内学生:刘W,女,14岁,因英语成绩不好留级一年。吴YC:男,13岁,内向。原定计划为15分钟,在离开之前被学生要求唱歌,唱《真心英雄》。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是原定破冰活动的第二部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对于班级成员的更多了解,基本消除了陌生感,获得了学生的信任。

第三次活动:团结一心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增加班级凝聚力,增进班级团结,并加强班级内学生,特别是男女学生之间的交流。

活动时间:9月17日15:25-15:50

(原体育课,因雨无法进行)

活动用具:无

活动参与人:社工2人,班主任老师、体育老师

活动名称及方式

活动记录

“一元两元”:

规定男孩为“一元”,女孩为“二元”。提出要求,社工喊出钱数,学生在不离开座位的前提下,手拉手握住并举起表示完成,由社工依次检查。

第一次喊“12元”,熟悉规则,只有一组6个女生拉在一起完成。

第二次喊“10元”,多数女生都找到了正确的组合。男孩子较困难(需要10人),发现了一组男女混合的。给予鼓励。

第三次喊 “7元”,并请未能拉手的学生自愿上台表演节目。

第四次喊“150元”,学生全体牵手后只有146元,社工、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手牵手,顺利完成任务。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团结一心,就能做成大事业。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活动成功率、参与度都呈阶梯状步进,至最后阶段,全班同学都手拉手,彰显团结的主旨。

第四次活动:美丽家园

活动目标:通过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绘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绘制一副家园的画,鼓励学生坚强面对灾难,携手友爱前进。

活动时间:9月19日14:30-15:00

活动用具:彩色粉笔、白色粉笔。

活动参与人:社工2人,班主任老师

活动方式

活动记录

“温故知新”

社工带领回忆上次活动内容

复述上节活动主要内容,重现“团结”主旨

“美丽家园“

社工向全班学生提出“我们要一起在黑板上画一幅画”的要求及“这幅画要表达现在我们的生活”的要求,并轮流请学生及助手上台绘画,直至绘画完成。

社工首先以名字联想的方式作画,然后邀请同学画竹子、燕子等。班长上台后,画了一朵很厚的雷雨云,并画雨点(负面情绪)。社工通过“消去重画”的方法,在绘画接近完成时擦去雨点及部分云朵,画出彩虹。绘画结束后,为画取名“美丽家园”,并与学生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预案计划为《真心英雄》)。唱歌过程中,发现有3名学生哭泣,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哭也要勇敢的哭”,安抚学生,使学生情绪得到一定发泄。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班级是整体,画出来的不仅代表班级,也是新的家园。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更好,风雨已经过去,迎接的是彩虹。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出现了严重问题。在引导学生作画时,学生表达得更多的是震前的画面,社工对此呈放任态度,并无过多引导。画成之后,社工带领学生唱歌时发现悲伤情绪弥漫,有很多同学哭泣,按照预案进行安全、安慰、安抚的三安工作,补救效果尚可,到当日晚自习时,基本上学生都表示“得到了发泄”。

活动反思:在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扣题并正确引导,社工需要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学生自由发挥,什么地方不可以。

 

第五次活动:密码传递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同时围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鼓励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耐心。

活动时间:10月9日14:30-15:15

活动用具:白纸

活动参与人:社工2人

活动方式

活动记录

“温故知新”:

社工带领回忆上次活动内容

复述上节活动主要内容,重现“坚强”、“友爱”主旨

“密码传递”:

由助手将写有“密码”的纸条交给每排最后一个人,要求同学在不回头、不说话的情况下,将“密码”由后向前“传递”(主要是使用背后写字的方法)至第一个人

学生共8组。前2次为相同内容,后2次为不同内容。

第一次传递:数字“123”

第二次传递:汉字“朋”

第三次传递:汉字“床”、“前”、“明”、“月”、“光”、“是”、“地”、“上”

第四次传递:汉字“耐”、“心”、“信”、“任”、“默”、“契”、“规”、“则”打乱顺序。

第四次传递之后,由社工将“密码”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同学连字成词。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 由学生自己从黑板上连字成词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耐心”“信任”、“默契”的主旨。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社工在传递过程中,难度逐渐提升,并通过传递的字组词的形式将主旨呈现。

第六次活动:“不可能”的希望

活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写出“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启发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与可能性

活动时间:10月14日14:00-14:30

活动用具:白纸若干

活动参与人: 社工1人

活动方式

活动记录

“温故知新”:

社工带领回忆上次活动内容

复述上节活动主要内容,重现“默契”、“信任”、“耐心”主旨

“‘不可能’的希望”:

社工将纸片发给所有学生,要求他们写出“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将纸收上来之后,选择其中的部分念出,要求学生区分是“做得到”还是“做不到”的事情。

在要求学生在纸上写字前反复强调匿名、保密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四位以区分是“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偶数=做得到,奇数=做不到)

社工先念写“做不到”的,如“音乐家”,同时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能不能做到。反复3次后,选择针锋相对的两张同时念出,“我想环游世界”和“我无法环游世界”,让学生意识到二者其实是重合的。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 向学生提问,明确表示其实无法区分“做得到”与“做不到”。让学生意识到只要通过努力、坚持、不放弃、自信、加油、奋进等精神,“做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变成“做得到”。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与潜能。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属于引出矛盾-澄清说明-诱导启发类,需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社工在这个时候未能把握好时间,急于求成,致使学生未能真正领会到“做不到”因是自身的信心等因素,未能真正将活动主旨传达给学生们。

第七次活动:学习交流会

活动目标:通过分享经验的形式,让学生内部形成一种学习互助的网络,为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做好准备。

活动时间:10月17日14:00-14:30

活动参与人:社工1人

活动方式

活动记录

“温故知新”:

社工带领回忆上次活动内容

复述上节活动主要内容,重现“努力、信心、坚持、不放弃”主旨

学习经验分享:

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邀请学习较好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和英语难学。

数学前次考试全班共及格10人,85分以上2人,男女各1人。是丁YY和李H。通过鼓励二人的方式,使其答应为其他同学讲解数学问题。

社工用同样手段在了解班内英语、语文尖子,鼓励其他同学向其请教问题,同时鼓励同学发挥优势视角,取长补短,积极发挥自身长处为班级服务。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 学生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彼此交流了学习上的心得和体会,在班级内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氛围,普遍表示要积极努力,应对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分享经验的形式,让学生内部形成一种学习互助的网络,在班内选拔尖子学生的同时,以优势视角鼓励其他同学发挥自身特点,为班级做出贡献。

第八次活动:中期小结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主旨重现的方式,检查第三至第六次活动效果,复述并强化主旨。告知学生是三周内的最后一节活动,处理好学生的短暂离别情绪。

活动时间:10月23日14:05-14:30

活动参与人:社工1人

活动方式

活动记录

“好消息和坏消息”

要求同学说一个好消息,然后接一个坏消息,如此反复。

告知同学本次活动将是三周内的最后一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努力面对考试。

利用“因祸得福”等成语鼓励学生,处理离别情绪。

“主旨重现”

通过回顾活动的方式,重现每节活动的主旨,强化记忆的同时,评估活动成果。

 

第三次活动主旨:团结(成功)

第四次活动主旨:友爱、坚强(成功)

第五次活动主旨:默契、信任、耐心(成功)

第六次活动主旨:努力、信心、坚持、不放弃(努力及坚持成功,信心和不放弃失败)

活动启发及经验分享:离别情绪处理得当,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社工小组的其他活动。主旨重现环节共10项主旨,重现8项成功,2项失败。

活动小结:离别情绪处理得当,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社工小组的其他活动。通过引导学生重现每次活动主旨的方式,考察得出第三、第四、第五次活动均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均能完全重现主旨,第六次活动未达预期,学生只能重现部分活动主旨。

 

 

 四、评估和反思

(一)评估

1、对项目效果的评估: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班级团组活动,协助学生构建一个成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有限的范围内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进他们对于学校的适应度,加强与新同学间的联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反应,为筛选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需要个案辅导的个别学生提供线索。

评估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在第八次活动“中期小结”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学生重现每次活动主旨的方式,科学评估了诸次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实现情况,活动主旨重现率达到80%,可以说大多数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利用数据进行评估:通过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的充分交流与观察,社工已经转介了7名有歌唱兴趣的学生至北京心社工服务队音乐兴趣小组;转介2名有美术绘画兴趣的学生至北京心愿画室美术兴趣小组;利用非正式的干预行为,促进2名学生积极融入班集体,并在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50班现有学生数量为103人,接受社工转介或帮助的学生占比为10.68%。

(3)通过社工与学生、教师交谈,征求其意见,对本项目进行感受性评估: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学生普遍反映与社工之间是“好朋友”,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比原来轻松”,“愿意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有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进入学校时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反应“上课时学生比原来更专注”。同时,社工还得知学生间自发形成了互助支持的约定,无论是哪个同学遇到困难,还是想到了难过的事情,别的同学就会自发的将糖果给他,鼓励这个同学度过难关。在班级环境层面而言,一个成熟的、可行的互助支持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2、对实施过程的评估

总体来看,多数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科学易行,寓教于乐,容易操作,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对于团结同学,增进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内部支持网络有很好的作用。在活动细节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震后的心理敏感度,同时围绕项目目标,在活动中加强辨识度,充分筛选班级内需要进一步帮助的学生。第六次活动“‘不可能’的希望”,由于涉及到需要学生思考的内容,虽然其主旨与活动目标契合且活动现场气氛很活跃,但是活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在未来的活动安排中要慎重考虑此类活动的安排。

3、对实施社工的评估

在多数活动中,社工都能相互配合,正确控制时间,正确引导活动,让活动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下进行,全班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学生反应热烈,社工与老师、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同时,利用活动之外的非正式时间,社工对在地震中受到冲击但未及症状以及不适应初中生活的学生进行单次心理疏导及干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对于进一步挖掘深层次需求、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第四次活动“美丽家园”中,社工因为自身对活动认识不足的缘故,致使活动往非期望的方向发展,并诱发了哀伤情绪,虽然按照应急预案补救效果较好,但是在后期活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二)反思

1、震后班级团组干预社会工作探索:震后的班级团组社会工作,既不相同于普通的团组活动,也与小组活动有较大差别。在活动设计时,我们以小组活动为蓝本,加强参与性,围绕“团结”、“奋斗”等活动主旨,努力适应“大班级、小场地、难分割”的震后班级条件,为震后班级团组干预的社会工作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对社工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工作在云南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人完全不知道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持怀疑态度,将其简单等同于“做公益的”、“做心理咨询的”,愿意去坐享其成。另一部分人则对社会工作抱有过高期待,过分夸大社会工作的价值,认为社工是万能灵药。在开展社会工作活动的时候,社工无法完全的将自己的专业伦理传递给服务对象,这种现状对社会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3、项目目标的局限性:此项活动仅仅涉及到加强班级内部的团结、凝聚力等问题,虽然在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下可以加强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也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辍学、厌学的学生有深深的无力感。有个别学生无法转介至适合为其提供服务的小组,也对达到活动目标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4、课程安排影响较大,活动连续度不足:龙泉中学虽然承担了龙头山镇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初中阶段的任务,但是就学校定位而言,仍然是一所主要目的为升学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占有绝对地位,教师的占课行为影响了活动的安排。第四和第五次活动间隔近20天时间,对活动的效果必然会产生影响。

5、活动参与度不足:在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参与,但是因为条件所限的缘故,不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反逆心理。解决这一问题,单纯的延长每次服务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更细致的划分小组与转介到合适小组的方式才能缓解。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这一矛盾仍将非常突出。

6、文化差异影响前期评估及需求分析出现的偏差及调整:进入震区前,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后社会工作及心理健康干预的资料,并决定通过边活动、边挖掘的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但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地的学生和汶川等地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学生因为自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加之教师灌输的坚强理念,让学生原来的抗逆力较强,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宣泄的空间。据此我们调整了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不是一味的进行“正强化”,而是加入一定的“负强化、正惩罚”内容,加强学生的印象。在未来的小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性。

7、社工工作经验缺乏:本项目实施者虽然分别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的执业资格,但是在一线社工实践的经验几乎为零。在活动的各阶段,只能依靠北京社工服务队的团体督导为其提供督导服务。社会工作是一种实践科学,也需要理论支持,在活动过程中社工本省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并且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保证不再重现。

8、其它心理工作团体与社会工作存在影响:全社会的关心都汇聚灾区,也有其他心理辅导及志愿团体同在学校内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壹基金赞助的云南师大的心理辅导团体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辅导专业团体。众多团体的分野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的交叉和重叠,并且沟通不畅,给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在9月19日的第四次活动中,我们未能掌握18日由云南师大进行心理量表普查的事实,在活动中出现了严重偏差。而10月份,由中科院心理所所放映的自我认知类电影“多吉卜的故事”则是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与这些平行的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在未来的活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北京心红旗社工服务站“团结一心”社工服务项目在社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克服重重困难,基本达成了预定目标,并在构建班级互助支持网络方面取得了远超出预期的成果。虽然在活动环境、活动过程中有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在未来的活动过程中,随着学校环境的不断好转、其它小组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班级凝聚力会进一步加强,班级内社会支持网络会更广范围的覆盖到每一名班级同学,接受社会工作转介服务的学生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下一阶段的团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目标为强化现有的成果,强化班级社会支持网络,处理离别情绪,争取能够在团组活动结束前,在班级内形成一个长效的增强与激励机制,帮助班级内部的所有同学能够在应对困难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如。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1218/196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