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工作总结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工作总结
火德红社工站工作总结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火德红社工站背景: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是此次8.03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全村大部分村社因为地震导致的堰塞湖、山体滑坡,造成大部分村民只能搬迁至镇上集中安置。李家山村人口3300多人,全村共20个社,集中安置点有10个社,安置人数达1700多人。部分村社如红石岩、王家坡等由于被堰塞湖及山体垮塌掩埋,村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几乎一无所有。除此之外,此次地震还波及到了火德红镇的火德红村、鹊落村、银厂村与南筐村,各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在云南连心火德红社工站的灾后服务范围的有集中安置点的火德红村与李家山村,火德红村2个社500多人,李家山村10个社1700多人,共有6个片区,离社工站最近的有1公里,最远的如上下大湾社有5公里左右。财物严重受损、伤亡惨重,在这样的灾损情况下,如何更好协助受灾民众顺利过渡,并积极应对灾后重建系列工作,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就非常重要。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于2014年8月底建立,机构通过多方筹集资源,聘请了我们3名专职社工长期驻点工作,并配备一名资深督导,希望可以探索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分阶段的不同工作方法和模式。以此为基础,有效协同政府及受灾民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及重建工作。
一、火德红安置点需求分析
8.03地震发生之后,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即配合云南省民政厅社工快速评估小组,开展针对鲁甸地震灾后社会工作介入需求,特别针对安置点的需求及社区村落需求进行了评估。在对火德红安置点及村落的评估中发现,此次地震的镇中是龙头山镇,而火德红同样作为重灾区,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云南连心在昆明所服务的流动人口中有部分即来自于火德红。鉴于此,我们最终选定在火德红建立社工站,开展灾后过渡安置及重建的社工介入工作。在前期快速评估及介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安置点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遇难者家属需要进行个案陪伴及哀伤辅导,避免心理问题的爆发。李家山村仅红石岩社、王家坡社此次地震遇难人数近40人,受伤及严重受伤的近50人,家属面对失去亲人与亲人受伤的痛苦需要得到关注。地震发生之后,虽然有红十字会及其他心理干预机构的介入,但这些机构的介入只是短期行为。而面对亲人去世的伤痛及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在3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内爆发。因此,心理援助和介入需要一个持续陪伴、发现需求并及时介入的过程。
(二)社区灾前灾后的差异导致的环境不适应。李家山村大部分村社过去居住海拔为1000米左右,但在安置区海拔超过2300米。海拔差异导致气候差异很大,受灾民众从低海拔地区搬迁至高海拔地区,必然需要面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高海拔地区天气比较冷,受灾民众普遍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在即将到来的寒冬,更加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关注,多方筹集资源,为受灾民众募集过冬物资。同时,对于因气候变化出现的疾病,政府及社会组织从医疗及卫生健康宣传等层面也需要协助灾民积极应对。
(三)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及地震伤员的服务与照顾需求突出。火德红镇6个集中安置片区包括李家山村与火德红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超过2200人,60岁以上老人一共超过200人,0到12岁的儿童有450人,残疾人及地震伤员超过50人,死亡人数近50人。由于李家山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总村人数近45%,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及残疾人无法获得较好的照顾,此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地震导致很多家庭财产损失严重,社区弱势人群的照顾更是成了问题。鉴于此,社工结合其自身对弱势关注及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发挥对社区人群进行有效陪伴及照顾服务的作用。
(四)灾后房屋重建、生计重建及文化重建的需求明显。由于大部分搬迁出来的村庄因堰塞湖、山体垮塌等原因,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村落进行重建。那么在新的地方选址建村,民众必然面临着要在什么地方建什么样的房屋,后续的生计考虑,以及面临新的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重建也是灾后重建的重心。这个过程需要发动民众进行充分讨论,推动社区民主参与决策,以及催生社区自助互助组织进行共同的参与,如此方能真正落实灾后重建的灾民主体性作用。
二、火德红社工站自身定位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灾后工作中,明确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决定着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成效及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性。连心火德红社工站在进行社区需求评估及前提工作摸索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定位。
(一)协助与桥梁的角色扮演。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当地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大家都没有经验。特别是作为连心这样的云南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过往也没有灾后介入的经验。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定位是一方面要走到受灾群众中去,有效协同受灾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协同政府开展相关灾后工作,比如政策宣传,灾民诉求搜集与反馈等。扮演好协同的角色,就不会出现越俎代庖,重复工作等错误。
(二)陪伴支持与社区关系建立。对受灾民众而言,这么大的灾难,不仅遭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同时财产也损失严重,各种心理问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时候,就需要有专门的社工人员对这些受灾民众,特别是遇难者家属、遭受重大损失的灾民等进行心理陪伴和援助。社工通过日常的走访,表达关心,提供紧急援助,发动社区自助互助,即能较好发挥这种陪伴支持的作用,避免心理问题爆发。
(三)需求评估及资源链接与分发。地震导致了村民财产损失严重,很多村民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物资的需求较大,除了政府提供的救助外,社会企业及爱心人士也有大量资源可以使用。社工可以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将灾民的需求进行统计汇总,并对外发布物资募集信息,为灾民争取必要的物资资源。同时协助对物资的发放,避免出现资源发放的不公平,减少社区矛盾。
(四)社区自助互助组织的推动和培育。面对大的自然灾难,社区本身也有自己的应对体系。但由于灾区民众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传统的自助互助系统被破坏得较为厉害。如何重新组建社区自助互助组织,提升社区生产自救及自助互助的意识,就需要有外部专业力量的推动。因此,社工可以透过组建不同的小组,参与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及生产自救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民众自助互助。
三、云南连心火德红社工站介入灾区的步骤及大致的工作
结合云南连心过往在社区工作的积累的经验,以及前期与安置点灾民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过渡安置及灾后重建的社工介入经验。
(一)以本地毕业大学生为社工站组员,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工站在地化和本土化的优势。云南连心过往积累的社区经验中发现,本地社工能够更与社区老百姓建立关系,能够更好掌握社区需求动态,并且能够更快回应社区问题。鉴于此,在此次机构介入鲁甸地震社工需求评估及介入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本地社工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确定建立火德红社工站之后,机构透过大学及一些志愿者组织网络,物色到了5名鲁甸本地大学毕业生,1位女生即是火德红本地人,其中有2位是社工专业学生,其中驻扎火德红社工站的有三人,如上介绍。机构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最终聘请了我们作为机构全职工作人员,投入到鲁甸灾后社会工作介入的工作。在前期通过机构资深社工带领,以及提供一定的专业培训,我们目前在工作站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二)介入之前的社区调研。机构从8月-9月份重点工作放在前期社区需求的摸底排查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掌握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发现重点需要服务的人群及领域。截止10月中旬,火德红社工站6个集中安置片区13个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已经摸底掌握,并重点对此次地震较为严重的红石岩、王家坡、索子社及老屋基四个安置点进行社区深度评估。重点对每个社伤亡情况、孤儿及老人状况、残疾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制定分人群的服务方法并制定工作的计划。
(三)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陪伴与服务。在前期的社区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安置点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孤儿、有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有残障人士、还有一些因地震受伤陆续出院的伤员。这些人除了亲戚朋友或老人照顾外,基本没有太多人关注到。特别又是因为地震自然灾难,社区弱势人群是否能够得到好的关注和照顾,直接影响着灾民的心理稳定。鉴于此,我们连心火德红社工站社工利用自身作为本地人的优势,每天挨个帐篷进行走访,运用聆听、肢体语言、同理、支持社工方法与技巧,与这些特别需要关心的人聊天,舒缓情绪,帮他们做简单的劳动,协助他们购买需要的物资,协助政府物资发放,提供需要的紧急援助等。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更好与灾区民众建立关系,也更好让老百姓感受到社会及政府的关心,舒缓心理压力,缓解灾民的抱怨情绪等。截止目前,工作站陪伴及辅导过的个案如儿童、残疾人、伤员、残疾人及老人等人数超过50个,除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外,其中一些无人照料的老人与失去父母的孤儿,在物质上的需求是很迫切的,鉴于此,连心社工站结合自身与机构的能力,对这类人群进行排查,最后挑选了34位孤残老人与孤儿作为暂时性帮扶对象,没人发放500——1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此笔资金来自连心中央财政的紧急援助金项目,暂时性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使之在心理、精神及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得到暂时的缓解。
(四)发现社区需求,优势视角挖掘社区资源,推动互助自助再互助小组产生。在前期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社区有很多妇女会做手工艺,包括传统手工鞋垫、勾毛线鞋、做布鞋等。在前期社区走访与家庭探访期间,我们发现社区里的大姐们在白天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当时还不能收庄稼,且回家的交通受阻,没法回去;为了帐篷与家人的安全,他们也不能外出打工;当时大家都在等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援助以及后续的解决策略与措施),他们每天三三两两的在帐篷内外做一些针线活,如鞋垫、绣花、纳鞋底、钩织毛线鞋等,在仔细的观察下,发现了大姐们做这些工作时与没有做时还是有一些变化,他们做手工时非常的认真,边聊天边做手工,看起来她们在这样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某种乐趣或是放松,精神饱满、行动力十足,这在过度阶段的安置点里是一道风景,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她们身上似乎没有一点死气沉沉、痛苦悲伤或沮丧的神情。看到这些,与伙伴们一起商量讨论,思考这是为何?是做手工转移视线?还是寄托哀思?还是在为自己的亲人在准备过冬手工制品?都有吧!于是,我们鼓励她们可以大量做手工鞋垫,与她们一起讨论做鞋垫进入市场的好处与弊端,最后他们决定还是不愿意往市场方向走,她们说,“做这个只为了亲人朋友自己用,进入市场是不合算的”。由鼓励做鞋垫到动员组建妇女小组钩织毛线鞋中,其间经历了起起伏伏,后才一致通过做毛线鞋。社工站在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安置点,组建了由5名妇女组成的手工小组,由云南连心通过项目经费资助小组1500元钱购买毛线。妇女小组经过开会讨论达成共识,每位妇女每完成一双毛线鞋,其中一双给自己家人,另外一双送给村里的其他老人。通过这个小的互助项目,将使社区里27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受益。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社工站举办了专门的爱心毛线鞋赠送仪式,邀请其他安置点民众一起参与,激发各个安置点互帮互助的意识和信心。后接到省妇联马副主席资助该项目的1万元现金,之后在安置点各个小组又协助了其中的妇女建立小组,开始在各安置点推广红石岩社的互助爱心计划。对于这样的妇女,我们希望可以从中培育出2-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8位骨干妇女组成,继续探索灾后妇女生计及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活动及社区走访,挖掘了社区里积极能人骨干,并不断催化生产自救及互助小组。我们在王家坡社挖掘了4-5位会编织竹编制品的老年人,我们正在催化他们组建一个手工编织小组,透过小额资助的方式,让他们形成团队编织竹编制品如摘花椒用的竹篮及竹筐等适合在本地销售的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收入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社区里有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平时在外打工,地震后返回家乡又没有事情可干,基于此,我们打算组建一支社区生产互助队,为社区老人及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采收庄稼,为后续推动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奠定基础。
(五)整合社区资源,持续在社区开展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我们在中秋节之夜联合鲁甸青年创业商会、滴水公益、活力蓝帐篷、香港壹国基金在短时间内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团队资源及外界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涉及内容有为中秋提供的食品、社区节目的挖掘、团队节目的准备、各团队的人力资源等,在三个集中安置片区包括9个村民小组同时开展非正式中秋佳节活动,陪伴受灾父老一起度过了灾后第一个传统节日,在各安置点营造了大家庭的氛围,此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200人。另外,我们在国庆节期间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共同合作,举办了国庆晚会活动,及上大湾安置点举办了一次村民聚餐活动。此次活动总计有近500人参加。活动中我们协助社长共同进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发动社区群众一起参与,通过活动激发了社区互帮互助的氛围,也提升了社区民众对干部的认可,促进了社区民众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前期社区关系建立的基础,我们紧扣受灾民众目前最为关心的房屋重建问题,及时搜集社长及村民骨干对此方面的想法,主动向镇政府李副镇长汇报,为政府及时掌握受灾民众心理及灾后重建诉求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我们针对由于气温骤降导致老人及儿童普遍出现的感冒等问题,通过社区走访,宣传预防感冒基本常识,并主动协助他们进行治疗。
(六)有针对性的链接资源及分发。针对社区特别困难的贫困家庭需求情况,我们通过社长推荐,村民参与推选及社工上门走访等方式,对34位老人、残疾人及地震伤员提供了每人500——1000元不等的紧急援助。此外,针对灾区民众过冬物资紧缺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向镇政府反映民众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向多方渠道进行物资的筹集。募集到了一批军大衣、鞋子、毛毯、衣服及棉被等物资,正在有序发放到灾民手中。募集到1000件棉大衣、12000件7成新以上的冬衣、800床棉被、700床毛毯、700只热水袋等物资,我们同时还在进行取暖设备及储水设备等物资的募集。
四、社工站工作内容与效果
截止目前,火德红工作站针对安置点受灾民众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的深入陪伴及心理援助工作,避免了灾区民众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我们在安置点针对遇难者家庭、孤寡老人、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等进行的重点家访及个别辅导工作,让民众感受到关心和关注,排解心理压力,预防了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截止目前,6个集中安置片区13个村民小组还没有出现因地震导致的心理问题的爆发,灾民情绪普遍上看还较为稳定。如有一位被大家标签化为精神病人的老大哥,我们目前与他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定期的走访和关心,让他从原先不与他人交流,现在慢慢愿意与社工讲话,愿意走出家门,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有一位天生聋哑的小女孩,妈妈从小改嫁,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平时只有70多岁的奶奶在照顾。小女孩因为地震受到了很大惊吓,原本就不好的精神状态变得更为糟糕。我们会定期去进行走访,通过肢体语言与小女孩进行交流,逐步排除了小女孩因地震产生的心理阴影。她的奶奶告诉我们说,只要你们能定期来看看她小孙女,哪怕什么也不做,有人握握她的手、与她说说话,她就已经很高兴的了。从这两个案例中可见,地震之后这些原本就需要帮助的人,社工的陪伴与支持,能够让社区老百姓感受到温暖,能够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力所能及的帮助。
2、自助互助小组工作的推动,激发了社区自助互助的意识,营造了安置点民众积极投入生产自救的氛围。通过社工的观察发现,以社区为本,积极探索社区不同年龄群体的不同需求,运用优势视角,从他们身上看到力量,看到他们的能力,对于他们自助工作中既能满足自身需求以及他人需求的工作,加以特别重视,继续跟进,推动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并衔接到相应的资源,催化了几个社区互助小组,透过小组对儿童、老人的关心,比如妇女勾毛线鞋赠送给60岁以上的老人的项目,即能够较好激发了社区相互关心和帮助的氛围,也可以在社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产自救互助的意识和精神得以传播,主要是通过这项工作激发妇女小组的能力和活力,我们对她们自身能力的重视可以让她们重新正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同时也让社区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群体的人看到我们妇女的力量,渐渐转变社区对女性以及女性工作的看法,使社会性别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转变。另外的几个小组,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受灾民众朝向相互帮助及生产自救的目标。这些工作的推动,让老百姓消除等靠要的思想,而是激发他们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在政府及外部力量的协助下共同度过难关。
3、社区工作的推动,能较好促进不同安置点民众之间的关系建立,也能够较好从社区层面上预防过渡安置期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营造积极健康精神饱满的社区环境,让生活在这片区域的父老乡亲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之发现自身的能力或是价值,也传递一种政府与社会各界爱在一起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的信念,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互爱互信,传递温暖传递希望。我们通过策划中秋非正式活动、国庆文艺活动,集体聚餐,安置房讨论,社区卫生健康宣传,灾后第一个冬天如何应对等方式,激发社区共同关心灾后重建工作的氛围,也促进各个安置点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关系促进。同时,我们对村干部的协助,也让老百姓重新看到村干部在灾后工作中的作用,缓解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
4、社工较好发挥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及润滑剂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弥补和协助的效果。灾后工作是长久而复杂的过程,而长久以来基层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积累的矛盾和张力,在地震发生之后表现得更加突出。鉴于此,我们连心火德红社工站的社工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主动与政府进行沟通,了解政府最新工作的政策,以及政府需要社工协助的工作内容。同时,社工及时将老百姓的需求及时向政府反映,为政府工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社工在社区走访走访及举办活动过程中,都会将政府最新政策向老百姓进行宣传,让老百姓理解政府工作的程序及难处,减少民众的抱怨及误解。社工在此过程中较好发挥了桥梁及润滑剂的作用,成为政府工作的有力协同。
5、参加培训,外出交流学习。在11月6、7日这两天参加了民政部及民政厅在昭通市民政局组织的培训班,听国内专家学者讲述关于精神与健康、社区康复治疗、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生计等板块的内容,在交流与学习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结束了之后,8日晚我们社工站团队3人与机构陆老师一起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向驻扎在四川灾区的外来社工机构与本地社工机构交流学习,去到成都、都江堰、汶川、雅安等地,与9个点的团队交流学习,他们有城市社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等板块,学习持续四个整天,跑了超过800公里路程。在交流中总结、探索,希望能借鉴一些经验回到鲁甸灾区,以便我们开展长期可持续的工作。这次学习对我们提升很大,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们持续做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五、火德红社工站三月工作经验总结
(一)我们作为本地社工,虽然没有外来社工的专业性强、人手多、资源丰富,但我们有语言、地缘、血缘、时间等优势,再加上我们有资深社工作为督导,社工专业学生为主导,有经验的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人员搭配下,依然可以弥补专业性不足的弱项;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互动之中,链接了足够我们开展工作的资源,也弥补了我们资源不足的缺点;在与在地社会组织的有效沟通与联动下,整合资源和人手一起合作开展社区工作,由此也可以弥补人手少的问题。因此,外来社工与本地社工各有优势,本地社工在持久作战方面更胜一筹。但是本地社工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明显不足,需要提升,这样的弱点会限制到我们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的质量。资深督导+本地专业社工+本地志愿者+社区骨干+培训学习=灾害社会工作持久作战的团队架构和团队建设。
(二)社工在灾区开展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从外面带来的,而是从社区发掘出来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如何去发掘、协助、激活、强化社区的人、家庭、自助互助组织、社区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得好与坏,这将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模式在灾区开展工作的质量和影响。社工的自我定位:协同者、润滑剂、催化剂、资源链接者、使能者、信息反馈者和倡导者的角色,需要认清自己能做的与不能做的。
(三)社工因势利导,发现社区规律,主动融入到社区中去,与受灾群众一起,在陪伴中找到动力,在陪伴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或办法,突出本土化和在地化。而不是嫁接式移植或照搬照抄。社工的介入应由调研、融入、关系建立、需求评估、服务设计与策划、资源统筹、服务开展、服务评估、服务深化、服务撤退等方面的工作思路或是逻辑,避免盲目、无序、假大空、随心所欲等会造成服务对象二次伤害的行为。
(四)外来社工在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交流沟通、开展专业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倒不如让外来专业社工服务在地社工,协助在地社工一起开展服务,让在地社工往专业化、在地化和本土化方向发展,改直接服务为间接服务。
(五)社工在灾区开展工作,特别是针对集中安置区,为避免社会组织工作内容重复,致使社区需求出现重复和盲点,造成资源浪费,需要几家机构相互增进沟通交流,以社区需求为本,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进行统筹,建立联合机制,联合行动。这样有利于社区需求的范围更广服务质量更高,更能向服务对象传递社会组织包容、和谐、互助、有序、团结的良好形象,展现社工形象提升社工能力大有帮助,从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上向受灾民众和社区干部传播正能量。
六、火德红社工站不足之处
初入这个领域,自身能力还比较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团队的共同作战能力还有待提升。我们的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还明显不够,需不断总结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如何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如何替政府分忧解难,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共建和谐社会与美好家园,共同推动社区往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团结、友爱的方向迈进,在灾害社会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4/1218/19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