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鲁甸8•03地震工作总结

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鲁甸8•03地震工作总结

 

一、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简介

8·03鲁甸地震发生后,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积极反应,及时组织召开全市社会工作者动员会议,并委托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具体实施,发出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倡议书,组建了“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

上海服务队由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处长张静担任总队长,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三位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分别担任三批服务队的领队,从9月9日起分批前往云南开展支援服务行动,服务队地点设在鲁甸灾区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

上海服务队制订了“基于社区发展理念的灾后社会工作服务方案”,从社区介入入手,通过社区增能,开展社区重建的专业服务工作。

二、基于社区发展理念的灾后社工服务方案

上海赴鲁甸地震灾区的第三批社工服务队以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为领队,整合了华东师范大学和浦东新区专业社工的力量,由11名富有经验(其中近一半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社工服务经验)的队员组成。其服务的基本思路是:在衔接第一、二批服务队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向度和深度,基于社区发展理念以及灾后社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服务于灾后安置社区的重建,以形成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发展的工作模式。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三队将承接并进一步深化第二批服务队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包括社区增能服务框架中的行政层面的增能、社区外来组织联盟以及社区居民的增能。在此基础上,第三批服务队将在社区介入、社区增能的基础上,基于灰街子安置点社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培养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为总体目标,整体推进灾后安置社区的重建进程。

   (一)服务背景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6.5级地震,造成昭通市4个县区46个乡镇369个行政村95.39万人受灾;605人死亡,112人失踪,2773人受伤,27.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6195户123777间房屋倒塌,42834户185655间严重损坏,155924户486904间一般损坏,龙头山镇老集镇等一些镇村几乎夷为平地;125公里国省干线路面损坏,2722公里其他公路路面受损,4159皮长公里通信光缆受损,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据统计,此次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52.48亿元。8·03鲁甸地震虽震源较浅,但震级较高,且灾区人口密集,加之老旧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导致当地伤亡较大。灰街子安置区作为鲁甸地震灾区三大安置区之一,也是上海三批社工服务队为期三个月的服务点。该安置区由9个村(社)组成,分别是:灰街子社、谢家营盘社、段家坡社、萝卜地社、红石岩社、三板桥社、黄泥坡社、观音山社、大坪子社,9个社共计约416顶帐篷、528户、2256人。目前,灰街子安置区的居民同时面临多重创伤:生理方面,因地震造成的身体伤残以及灾后由于安置条件限制造成的疾病大量出现;心理方面,无助感、归属感、安全感、恐惧感的续存以及由于安置过程中因利益分割而引发的个人价值倾向不断挑战原有的价值与道德秩序;经济方面,由于房屋倒塌与受损,花椒减收30%-50%,加剧了生活困难程度。

相比第一、第二批上海社工服务队所面临的社区特点,灰街子安置区的灾民在当前阶段不仅面临个体层面生理、心理和生计层面的多重创伤,更突出地面临社区层面社区关系的创伤、社区支持体系的破坏以及社区内部资源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地震后,安置区在居住格局上由传统分散的居住格局转变为灾民的集中居住,这不仅带来了灾民之间复杂的利益联系,也打破了传统村庄社会互动的形态,原有熟悉的社区关系遭到破坏,新的利益矛盾潜在集结。因此,继续为灰街子安置区的受灾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有效回应受灾群众在生活重建过程中的社会服务需求、帮助当地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同时努力推进灰街子安置区的社区重建,这将成为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延续工作的主要线索。

(二)服务理念

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的整体服务方案是基于社区发展理念形成的。“社区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终服务于一个以培养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

依照灾后安置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一批、第二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分别以围绕不同的社工介入点开展服务工作,形成了具有阶段性特色的社工服务方案。第一批上海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介入”为核心理念,推进了以需求评估为依托的灾后创伤介入。“社区介入”在其本质上意味着关系的建立,第一批社工服务主要通过与安置区的社区居民、当地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关系的初步建立进而介入到安置区,对其在灾后初期面临的各类具体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为后续的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第二批上海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增能”为核心理念,重点推进了以社区精英为支撑的社区增能服务。在探索性接触和社区问题介入的基础上,第二批社工服务主要通过行政层面、外来组织层面以及社区居民层面的增能来扩大社区参与,培育社区精英,使冷淡、无奈、无动于衷转变为关切、希望和行动。

在社区介入、社区增能的基础上,第三批社工服务将继续灾后社区发展的基本服务理念,集中聚焦于“社区重建”推进从社区精英培育到社区全体居民参与的社区重建进程。具体来说,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将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维度集中推进五大方面的社区重建:(1)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重建,包括灾后个人与家庭的心理辅导、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社区正能量的传递等。(2)人际关系层面的重建,包括邻里关系的建设、良好道德价值的引导、自主互助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建立等。(3)组织层面的重建包括社区党组织的重建、社区内外各类组织的建设与资源整合。(4)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重建包括灾后的社会重建、社会救助政策的倡导、地方民俗文化的传递与保护、灾后社会记忆与文化发展等。(5)发展性生计层面的重建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创业资源的整合、创业信息平台搭建等。

(三)服务目标

在前两批服务成效的基础上,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通过将服务理念聚焦于“社区重建”。总体目标是试图通过四大方面的重建,使灾后安置社区在其发展路径上导向一个以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聚居体和物质层面的灾后重建。这意味着,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五个方面的开展,以社区重建为核心推进灰街子安置区全体社区居民社区参与以及社区自治意识和自我服务机制的形成。

(四)服务方法

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在方法上主要以社区工作为主,辅之以个案和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Work of Community)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重建,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灾后社区存在的共同问题,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发掘并培育社区的领导人才,来提升社区凝聚力,最终达到实现社区福利水平提升和安置社区的整体进步。

(五)服务内容

从提升团队工作能力和培养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标出发,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三批)根据灰街子安置区的问题和资源,以及前两批工作队的服务成果的基础上,从五个层面进行社区重建:

第一,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1)个人与家庭的心理辅导。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对需要灾害心理慰藉和心理健康干预的个人或家庭个案进行跟进或转介;以小组活动和社区工作坊的形式,建设和巩固邻里之间和同社区村民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互助团队系统,形成村民互相支持的长效机制。(2)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以原有的“一社一领袖一团队”的组织架构为依托,以社长和“村民先锋”为主导,上海社工提供技能支撑,帮助安置区各个村社消除原有震前的村落隔阂,以整个安置区的社区架构为单位,重新培养安置区村民融入灾后新组建的社区,增强其对新社区共同体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3)社区正能量的传递。

第二,人际关系层面的重建。在继续沿用此前效果良好的“好邻居”“社区先锋队”等村民人际关系层面增能项目的基础上,以入户走访、村社交流互助小组活动、选举各个村社爱心人物,为好人好事“点赞”等活动形式,提升村民自我效能感,改善村民人际互动质量。

第三,组织层面的重建。社区组织尤其是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组织重建工作需要来自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整合,本服务队计划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开展工作:(1)社区党组织的重建。依托原有临时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健全临时党支部,协助临时党支部以“社区先锋队”内党员干部为骨干组织党员小组,以此发挥安置区居民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 社区各类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安置区内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取得联系,分析各组织或机构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它们在该安置区内所发挥的功能将其纳入本服务队的工作框架内开展相应服务。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对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服务进行督导,同时以共同倡议活动的形式营造良好的互助氛围。

第四,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1)灾后重建政策的宣传和倡导。在了解灾民需求的同时,协助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下而上打通信息渠道,以文字和广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灾区居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最新政策信息和指示;(2)地方特色文化的传递与保护。通过地方文化遗迹和地方传统文化风俗搜寻,以及地方文化符号的再造和震前生活习俗的回忆等形式,唤起灾民对于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社会记忆。以兴趣团队、志愿团队、任务团队的建设为依托,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编制,口述风俗历史的征集等活动。最后以活动工作坊与小组讨论的形式存进村民之间对于社会文化记忆的交流,在修复社区原有生活秩序的同时,融洽居民之间关系,增强社区活力。

 

第五,生计层面的重建。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推进发展性的社区经济重建,主要包括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就业技能培训、连接内外部创业资源、挖掘本土具有生产力的优势、推进创业信息平台搭建、引导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参与未来生计议题的讨论与规划。

(六)服务流程

根据上述描述,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框架图如下:

社区介入

三、第一阶段服务:社区介入

——以需求评估为依托的灾后创伤介入

第一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在深入村民帐篷走访的基础上,根据灰街子安置区帐篷密度大、受灾严重、社区公共设施缺乏、村民参与不足等特点,本着及时和有效回应受灾群众在生活重建过程中的社会服务需求、帮助当地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宗旨,拟以社区为本,围绕“重建社区关系、共创美好家园”的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灰街子安置区的社工介入。

  (一)安置区概况评估

围绕安置区基本情况(包括失踪人数、民族、主要收入来源、人口数量、遇难者人数等方面)以及居民受灾情况(包括生理上的受伤及程度、心理上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生计、社区关系等方面)进行概况评估。

 (二)社会服务需求评估

围绕着村民社会服务的需求情况,仔细梳理了不同群体以及不同类别的社区服务需求,明确了第一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提供服务的可能空间,为下一步的应急介入奠定基础

   表一

(三)应激介入特色项目活动

第一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在领队范斌教授的带领下采取“边服务边评估,边服务边计划”的策略,在需求评估和制定服务计划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回应受灾群众需求,推进重点人群的灾后创伤介入。针对遇难家庭、伤残人员,对其进行哀伤辅导,帮助他们走出丧亲及地震阴影。针对老年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其孤独感、无助感。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其正向成长能力。针对妇女:培训其家庭教育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协助其逐步减轻生活压力。

上海糖果乐园——“快乐吾家”亲子运动会:根据灰街子安置区青少年人员居多,户外运动与亲子互动较少,沟通能力较差等特点,建构家庭亲子活动平台,加强社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置区家庭亲子间的沟通,促进家庭亲子情感交流,提升家庭互助合作能。

上海“小娘子”妇女之家:考虑到灰街子安置区留守妇女居多、文化水平低,家务繁重,对于次生灾害的防范意识较差的问题,建构家庭妇女交流平台,加强社区妇女安全防范意识;建构家庭妇女能力平台,提升社区妇女家庭教育的能力。

上海“胖哥”老年人活动点:考虑到灰街子安置区中老年人比重较高,他们既是资源分配的稀缺者,又面临心理上的孤独问题。通过老年活动点,帮助其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引导老年活动点自主运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能。

四、第二阶段服务:社区增能

——以社区精英为支撑的社区增能服务

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二批)的总思路是:衔接第一批服务队的工作,服务全局,打造本安置区工作亮点,协助本地团队的组建与参与,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积极疏解安置区面临的具体问题。第二批服务队将衔接第一批服务队相关工作,包括电影放映、胖哥老年活动室、灰街子简讯等。此外,第二批服务队对灰街子安置区面临的新问题做出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对内挖掘社区自身资源、对外争取各类外部支持、开展社区增能服务”的总体服务思路。“增能”一词是社会工作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服务框架

从疏解社区问题和提升团队工作能力的目标出发,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二批)根据灰街子安置区的问题和资源,从三个面向展开增能服务:

 第一,行政层面的增能。协助培育“一社一领袖一团队”的工作系统。其中“一社”指安置区上各个村(社);一领袖指各个村(社)社长;“一团队”指以社长为核心配备三位本社居民精英,并加上一名上海社工。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本服务队在充分尊重本地传统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其中,通过本土社区资源与外来专业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的过程提升安置区应对多样化需求的能力。这个工作方法体现了社会工作“本土导向”的积极内涵。

 第二,社区外来组织联盟。通过与安置区内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的联系以整合社区内已有的各类组织资源。分析各组织或机构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它们在该安置区内所发挥的功能将其纳入服务队的工作框架内开展相应服务。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对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服务进行督导。

 第三,居民层面的增能。主要从居民个人层次和人际层次两方面开展增能服务。针对居民震后“身、心、社”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服务队将通过开展居民心理调适工作坊、社区居民群团活动、定期走访发现特殊个案等方式提升居民自我效能感、改善居民人际互动质量,实现灾民“身、心、社”的全面改善。

 

  (二)特色项目活动

“社区先锋队“工作坊:社工协助灰街子安置区形成“一社一领袖一团队”的工作团队,将之命名为“社区行动先锋队”。通过社区工作坊的增能,提升社区先锋队员的身份意识;提升社区先锋队员的参与意识;挖掘社区先锋队内部优势,推动安置区社区自治。

开展“巧妇团”活动:以上海社工服务队全体队员和社区行动先锋队为依托,召集安置区妇女组成“巧妇团”兴趣小组来开展手工编织活动。通过“巧妇团”制作手工成品,并赠送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

“花椒天地”小小安全宣传员行动:在灰街子安置区社区增能的整体框架指导下,提升儿童参与权与赋能、发展儿童在社区中的安全宣传力量,进行了“花椒天地”小小安全宣传员培训和亲子安全讲堂活动;成立了“花椒天地”小剧社;评选了灰街子“小小安全宣传大使”。

l 社区邻里建设:提升邻里互助的能力、促进社区人际关系融洽发展。发起了“情满邻里.互助互爱”倡议书,通过宣传发动邻里互助好风尚,通过挖掘邻里互助的感人事迹以及表彰,强化邻里互助行为和意识。

五、第三阶段服务:社区重建

          ——推进从社区精英培育到社区全体居民参与的社区重建进程

(一)服务目标

第三批社工服务队通过将服务理念聚焦于“社区重建”,总体目标是试图通过四大方面的重建,使灾后安置社区在其发展路径上导向一个以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聚居体和物质层面的灾后重建。

(二)服务方法

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在方法上主要以社区工作为主,辅之以个案和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重建,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发掘并培育社区的领导人才,来提升社区凝聚力,最终达到实现社区福利水平提升和安置社区的整体进步。

(三)服务框架

从提升团队工作能力和培养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标出发,上海社工服务队(第三批)根据灰街子安置区的问题和资源,以及前两批工作队的服务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进行社区重建:

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重建

主要包括:

(1)个人与家庭的心理辅导。

(2)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

(3)社区正能量的传递。

人际关系层面的重建

在继续沿用此前效果良好的“好邻居”、“社区先锋队”等村民人际关系层面增能项目的基础上,以入户走访、村社交流互助小组活动、选举各个村社爱心人物,为好人好事“点赞”等活动形式,提升村民自我效能感,改善村民人际互动质量。

组织层面的重建

社区组织尤其是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组织重建工作需要来自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整合,本服务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开展工作

(1)社区党组织的重建

(2)社区各类组织资源的整合

(3)建立社区自治组织

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重建

(1)灾后重建政策的宣传和倡导。协助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下而上打通信息渠道,以文字和广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灾区居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最新政策信息和指示;(2)地方特色文化的传递与保护。通过地方文化遗迹和地方传统文化风俗搜寻、地方文化符号的再造,唤起灾民对于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社会记忆。

生计层面的重建

通过资源整合,针对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挖掘本土具有生产力的优势、推进创业信息平台搭建、引导灾后安置社区居民参与未来生计议题的讨论与规划。

例如上海社工服务队与广东社工服务队合作,在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淘宝建立了“鲁甸公益部落”的销售平台,为当地妇女的手工艺品、农产品提供了一个销售渠道,也为当地妇女和社区的生计重建开辟了一个可能的路径。目前,上海社工还积极与阿里巴巴联系,争取更大力度的宣传。

六、总结: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重建

灾后重建,不是将灾民们当作对象,而是非要将他们纳入到主体性的地位上才能成功。换言之,是他们去重建、去接续、去发掘生活的意义,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此而言,灾区重建既是一种社会体系的重建,也是一种底层人民的文化重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化重建,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社会-文化涵义,是一种如同涂尔干所言的有机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不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意义的熟人之间,而是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之上。

1.“社区为本”的灾区重建模式的目标定位在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其要义在于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使安置区的社区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回归居民的日常生活,以推动社区向可持续性生活方式转型。

2.从灾区居民日常生活出发建构社会共同体,其指向一方面包括作为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的社会共同体。这是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社区建设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神文化形态的社会共同体,这是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社区建设。受灾一段时间后,安置区建设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建设中来,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3.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在特殊场景中服务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要避免将以往的在城市或其他工作场景中的经验带入到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当我们一时无法改变受灾民众的心理与生活状况时,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改变服务场景来提升服务效果。

4.灾害社会工作者注定要承担许多角色类型,甚至包括许多传统社会工作者不承担的角色,社工自身要有充分的身体和心理准备。

5.灾区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和难点不在于物质层面的重建,而是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重建。在地震之后的陌生人世界中,如何恢复和重建新的“熟人社会”将不得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在灾区社会重建中,生活在灾区“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不是可以像棋子一样被任意摆在什么地方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包括家人、亲属、同乡、同学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同的文明质态。因此,灾后“重建”,也必须考虑到一种人际关系的尽可能修复和重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接续。

七、领导视察与社会反响

11月1日,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副省长张祖林,省政府秘书长卯稳国等一行来到鲁甸震中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要以《鲁甸地震灾后恢复中间总体规划》为引领,进一步动员和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领队文军教授向代省长陈豪展示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果,代省长陈豪亲切地与文军领队和上海社工服务队队员握手,并代表云南人民感谢上海社工。

11月3日、4日,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一行在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国材,市委常委、昭阳区区委书记江先奎,副市长成联远以及省市县相关领导陪同下,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民房恢复重建及受灾群众过冬生活安排工作并视察上海社工服务队服务情况。

11月5日至6日,由云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勇任团长的云南省人大代表视察团深入鲁甸地震灾区视察,就当前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来到灰街子安置点,参观上海社工服务队服务展板。

11月4日至6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王金华司长率广东、上海、四川等民政厅(局)负责人和社工处领导及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的记者到鲁甸地震灾区,对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情况进行调研。王金华司长来到上海社工服务队所服务的灰街子安置点,参观了“巧妇团”手工作品展览以及灰街子安置点“消防安全关护你我他”活动,并为“巧妇团”题字——“巧手绣生活、重建树信心”。

11月22日上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顒,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一行,在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国材,省防震减灾局副局长陈勤等人的陪同下,到鲁甸地震灾区调研鲁甸6.5级地震灾情,视察灰街子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情况以及民居恢复重建等情况并参观了上海社工服务队儿童服务活动。

11月27-29日,来自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东方网“两台三报一网”的记者团赴鲁甸地震灾区灰街子安置点采访。记者团围绕上海社工服务队在灰街子安置点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专业援助工作、服务内容与服务成效、重点服务人群与社区关系恢复的现状以及灾后重建中涌现的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

八、后续服务计划与未来展望

按照民政部的统一安排,上海服务队将于12月10日全部撤离,为了让安置区的服务工作能够持续下去,我们拟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

1.努力加强与本地社工组织的全面对接。上海服务队撤离之后,灰街子安置点的服务工作将主要移交给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和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来承接。计划在12月1-8日之间完成交接任务,除了物质层面的交接以外,我们将重点讨论具体服务内容和项目的交接,其中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服务项目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结交,其主体思想仍然聚焦在“社区为本”的服务理念上,围绕社区发展的服务模式来保障安置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继续发展组织增能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促进本地对接社工组织在社区增能和资源整合上的功能发挥。一是要继续发挥社区骨干成员的先锋作用,使其能够继续配合对接社工组织的工作;二是加大整合留守组织的整合力度,让各留守组织形成服务合力;三是继续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沟通,提升对接组织的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3.加强对接社工组织的督导、咨询和培训工作。上海服务队撤离以后将以浦东社工协会为依托,加强远程专业指导和咨询,在合适的时候,可以由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工机构组织骨干成员赴上海进行专业培训。上海服务队将竭尽全力为当地社会工作组织的培训提供专业指导,也可以在当地社工组织需要的时候,派出专家再到鲁甸本地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4.建立一支专门针对鲁甸地震灾区服务的社工督导团,随时用于指导对接社工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上海服务队撤离以后将挑选一部分优秀的服务队员组成一个督导团,随时用于远程指导和解决各种服务难题,并鼓励当地对接社工组织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培养专业人才,为未来昭通市乃至云南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加强对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探索灾害社会工作运作的本土模式。上海服务队将发挥强大的专业研究能力,全面整合上海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资源,并在本次实务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的“国家动员模式”,为今后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灾害救援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做出理论和政策上的贡献。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4/1217/196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