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鲁甸社工支援团北京社工服务队第二月工作总结

鲁甸社工支援团北京社工服务队第二月工作总结

 

高起点出发  高标准落实

扎实推进板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北京社工服务队第二月工作总结

北京社工服务队自入驻骡马口板房学校以来,得到了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了云南省民政厅以及其他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配合,到目前为止,开展社工服务工作已有两个月的时间。在第二个月的时间里,北京社工服务队紧紧围绕党建创新,用党建带队建,进一步推动服务工作发展。在前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全体队员继续发扬社工精神,秉承社工理念,运用社工方法,进一步融入学校师生和周围居民,开展了一系列进班活动和社工服务项目,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得到了学校师生的普遍赞许,也得到了周围居民的认可,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灾区实际,创新党建强服务

围绕需求,北京社工服务队进一步加强临时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灾区的承诺。进一步彰显出社会工作者的大爱之心。

一是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工作信念。10月18日,北京社工服务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全体队员到鲁甸县希望广场马家海海地下党活动遗址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马家海海地下党活动遗址前,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宝伟带领全体队员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表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此次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大家的理想信念,强化了宗旨意识,激励全体队员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切实为灾区人民服务好,让灾区群众满意,为鲁甸灾区的恢复重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安装过冬帐篷,拓展服务范围。随着地震灾区天气逐渐转凉,民政部紧急调运了救灾帐篷内胆急需安装。10月30日,北京社工服务队前往龙头山镇葫芦桥地区,帮助一位没人帮助的老大爷安装帐篷内胆。大家克服空间有限、炎热高温的困难,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最终帮助老大爷完成了三顶帐篷内胆的安装。这是北京社工服务队服务灾区社区居民的又一次具体行动,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队员党性修养的又一次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陪伴生病学生,彰显社工精神。在学生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下,社工队员都会挺身而出陪学生看病就医,安抚老师情绪。10月15日晚,学校七年级一位女同学在课间弄伤腰部,躺倒在教室里,队员许震第一时间寻找车辆送学生赶往卫生院。因卫生院设备不齐,他跟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后,连夜叫救护车送学生到县医院就诊。经过医院的检查,确诊学生身体无大碍之后,连夜把学生送回了学校。整个过程中,许震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毫无怨言的陪伴学生及其家人,给予他们悉心的照料。队员程崴陪学校10多名感冒的同学到镇卫生院输液,一直到夜里12点才返回学校,尽心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而自己第二天因为着凉患了急性肠胃炎。队员淳于茂兴所结对班级有位学生癫痫发作,而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由于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到非常恐慌。淳于茂兴一方面协助救护学生,另一方面陪伴、安抚老师,缓解老师的恐慌情绪。社工在这种时候,扮演着了陪护者的角色,通过社工的耐心陪伴与安抚,将稳定感和安全感注入师生心中,缓解了师生的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摆脱了危机状况。

二、贴合学生需求,丰富活动成长

北京社工服务队自与学校七年级建立了“一对一”班级对接关系后,全体队员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赋权增能的班级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将活动意义传递给学生,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我成长,进一步推动了班级凝聚力建设,不断掀起活动的新高潮。

一是准备充分。针对骡马口板房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调的现状,北京社工服务队从教授学习方法、丰富课余生活、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设计活动内容。进班前,队员认真准备活动计划,就主题、内容、形式、过程、道具,以及预案等进行详细规划,并在例会上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互相激发灵感,为对方提供意见建议,真正做到思想重视,计划周全,预案到位。

二是内容丰富。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参与热情,大家进班前都要开动脑筋,冥思苦想,确保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杨宝伟设计的系列主题活动,目前已连续开展了两次,即“我的梦想”和“我是社工”。通过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进而完成自己的梦想。卢山开展的“‘不可能’的希望”活动,通过引出矛盾—澄清说明—诱导启发的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在活动中让学生领会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放弃、不气馁,看起来不可能的希望也是终究会实现的,鼓励学生追逐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针对学生即将期中考试的现状,队员郑阔利用晚自习结束的时间开展了主题班会活动。一方面告诉同学们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大家一定要适时添衣保暖,确保身体健康,顺利完成考试。另一方面对大家进行考前的鼓劲加油,帮助同学们树立信心的同时,避免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李峥开展的“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活动,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当前面临的学业困惑,帮助同学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并引导其他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引导全班形成互相帮助的团结氛围。程崴克服不利因素,在学校停电的情况下,打着手电筒坚持完成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专业社工的职业精神,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赞赏。

三是效果显著。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队员们耐心陪伴学生,细心聆听学生梦想,并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社工在学生心目中的图像更清晰,也更受欢迎。同学们无论遇到什么困扰都会想到来社工服务站来寻求帮助,老师也会主动邀请社工到班级开展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外,一系列班级活动还帮助形成了学生之间的互助支持网络,无论是哪个同学遇到困难,还是其他难过的事情,其他同学就会自发的送糖果给他,支持和鼓励这个同学度过难关。这种自发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互助支持的社会工作核心精神,正是北京社工服务队的工作所期待的效果,社工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正在萌生、发芽、成长。

三、践行北京精神,落实项目出实效

一是援助项目实现重新规划。在北京市民政局的领导支持下,北京社工服务队对口援助骡马口板房学校的项目再一次进行了细致研究和规划,最终推出“京爱无疆全心‘泉’意——云南省鲁甸县骡马口板房学校‘涌泉’援助项目”。 “涌泉”项目包括“援泉”、“暖泉”及“成泉”三个子项目。“援泉”,取“源泉”谐音,“援助龙泉”之意,旨在通过为学校援建图书馆及配套设施,恢复龙泉学校基本设施,为学生恢复正常学校生活提供保障,并计划在未来适当辐射当地群众;“暖泉”,“温暖龙泉”之意,旨在通过发放“成长关爱箱”,为学生提供棉鞋、棉被等过冬物资及学习用品,为学生解决当前紧迫的过冬问题;“成泉”,取“成全”谐音,“成长龙泉”之意,旨在通过一系列社工服务项目,帮助学生走出地震的心理伤害,加强安全教育、丰富课余生活、关注留守学生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是社工项目开展有条不紊。北京社工服务队在骡马口板房学校共设计了13个社工服务项目,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目前13个社工服务项目已相继启动开展。

 

队员程崴主导的“歌唱梦想”合唱队,共招募了30名左右的学生,目前已开展了4次小组活动,教授了《北京心爱永存-北京社工服务队队歌》和《同一首歌》2首歌曲。队员卢山主要负责的周末留校学生兴趣小组,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学生在游戏中放松了身心又得到了思想启发,学生普遍反映较好。教师互助小组通过破冰游戏,旨在建立教师与社工、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教师吐露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互相交流,互相解压,分享心得和经验。目前已经开展了2次活动,对于助力教师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爱心光影”播放室项目通过播放励志、向上的电影和宣传片,推广社工“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激发自身潜能,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而第二次播放的影片《机器人总动员》则是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制定目标,并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明天。11月12日,郑阔、淳于茂兴主导的“成长伴你行” 项目,通过“帮帮姐姐”和“成长树”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引导大家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心灵之声”项目旨在搭建学生倾诉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成长支持、心理陪伴、情绪疏导等社会工作服务。自10月20日“心灵之声”心语信箱设置以来,已收到信件10余封,学生不仅在信中倾诉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学习困难、同学交往的困惑等,也表达了对服务队到来的感谢之情,感谢服务队队员带给他们的快乐,正如一位学生在信中说到:“感觉我们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我以后也要像你们那样让所有人快乐,要好好学习让更多人快乐…”。服务队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快乐,作为学生在此阶段的正确引导,更多是帮助学生能够重拾信心,增强正能量。

此外,北京社工服务队其他项目,如北京心愿画室,以及跟队社工设计的“健康小卫士”等其他项目也都在紧张筹备、招募组员的过程中,即将启动。从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安全教育、维护学生权利等多方面帮助龙泉中学学生成长进步,帮助学校师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快地从震后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是校园文化得到提炼升华。针对龙泉中学没有校徽和校歌的现状,服务队队员王明增、卢山充分发挥优势,链接社会资源,联系有作词、谱曲、设计等方面专长的人员,为学校谱写校歌,设计校徽。经反复协调沟通,校歌初步定名为《志存高远》,歌词内容文化承载厚重,意义深远。激励同学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勇敢向前,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校徽将朱提山、龙泉、飞龙、书卷等要素融为一体,诠释了龙泉中学“饮龙泉育龙子,将龙头奋起;建中学树中梁,为中华腾飞”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团队建设,历练队伍促提升

一是凝聚力量展现集体风采。由于民政部社工司司长王金华将带领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实施情况联合调研组,考察“民政部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实施情况,慰问在各安置点服务的社工服务队,并在骡马口板房学校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在只有3天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全体队员加班加点,分别撰写了个人经典案例,并齐心协力,赶制印刷了服务队《工作手册》、《工作信息集》、《北京心鲁甸情》通讯,收集整体项目活动海报张贴到座谈会会场。此外,为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全体队员直至晚上十点钟学校晚自习结束后去布置座谈会会场,即教师之家会议室。大家克服空间有限、场地尘土飞扬等困难,一遍遍摆弄着上百张的桌椅,不厌其烦的进行各种尝试,试图实现最佳效果。在确保没有任何问题和疏漏后,大家才深深的松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已是凌晨一点钟,全体队员都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大家没有喊苦叫累,都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队员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连续作战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于准备充分,王金华司长在参观了北京心红旗社工服务站、临时党支部阳光小花园、北京心愿画室和北京心教师之家后,对北京社工服务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全体队员的辛勤工作表示亲切问候。随后的调研座谈会也进行的非常圆满顺利,大家真正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与幸福,体会到了付出总有回报的真正含义。

二是交流座谈促进学校社会工作。根据鲁甸803地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统一安排,11月6日、7日,北京社工服务队全体队员参加了在昭通市举办的鲁甸地震灾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班。与同在灾区开展社工服务工作的上海社工服务队、广东社工服务队、四川社工服务队以及中国社工协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畅谈工作经验,分享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尽管此次交流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体会颇多,收获颇丰。不仅学习到了与自身开展服务相关的儿童社工工作的方法,比如介入、接案、过程开展、结案、评估等,还学到了开展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对今后工作开展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三是积极帮带促进地社工成长。北京社工服务队积极响应昭通市民政局《关于委派社会工作人才参与“五支队伍”进入灾区开展社会工作的通知》精神,热情接待昭通市各区县民政局及社工机构社工跟队学习。截至目前已有4名队员完成跟队学习,另外有3名机构社工长期跟队以及1名短期社工随队学习。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北京社工服务队探索实施了“4+3”工作模式,以形成助推云南本地社工发展的长效机制。“4”是希望云南社工在跟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中做到4个“一”,即了解一点情况、明确一个概念、参加一些活动、得到一次锻炼。“3”是实现三个目标,即壮大一支社工队伍,促进一些社工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形成一种适合云南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

在云南社工跟队学习过程中,社工服务队按照 “4+3”工作机制,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条件。专门开设了学习园地,引导跟队社工在工作之余阅读社工相关书籍,了解社工基本理论,切实提升专业能力。此外,让本地社工观摩队员开展的进班活动和小组项目,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北京社工服务队引导他们立足学校实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设计自己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即“健康小卫士”和“生活中的物理小秘密”。截至目前已有5名队员完成跟队学习,另外有3名机构队员长期跟队学习。根据昭通市民政局安排,接下来还会陆续有本地社工跟队学习,北京社工服务队将积极探索,总结规律,不断完善扶持云南社工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推动云南专业社工发展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相互关照传递家庭温暖。尽管生活条件苦,工作强度大,但为了更好的服务灾区,北京社工服务队从身体健康、人身安全、队员生活等方面着手加强团队建设,做好长期准备。针对鲁甸气候复杂多变,昼夜温差大的情况,大家做到热时减衣,冷时添衣,避免感冒生病给队里添麻烦。鲁甸地区属于地震频发区,服务队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性。此外,在条件艰苦工作生活条件下,队员们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利用工作之余给队员补过生日,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团队大家庭的温暖。

当前,北京市民政局对口援助骡马口板房学校的项目已批准通过,接下来,北京社工服务队将按照北京市民政局的要求和项目计划书的内容尽快开展实施,切实解决骡马口板房学校及师生面临的急切问题,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促进学校师生的成长。此外,还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好专业服务。北京社工服务队将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认真做好板房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此次“民政部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服务计划是以政府主导的第一次灾区社会工作实践,因此,要积极探索在理论研究、实务总结和问题分析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努力为今后全国灾害社会工作提供经验;三是做好与本地社工的工作衔接。北京社工服务队在骡马口板房学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社工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2个月,在接下来的1个月时间里,服务队将帮助带动本地社工发展,探索方法规律,传授经验做法,通过服务计划来推动本土机构的发展、实务能力的提升,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服务队。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4/1125/19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