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服务的模式和作用初探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服务的模式和作用初探

作者:深圳市龙岗区传世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曾敏

原题: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服务的模式和作用初探——以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团广东服务队深圳分队为例

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独特的灾后重建服务模式介入各类重大灾难的灾后服务中,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及专业方法,助力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与互助网络组建等等。社工在支援南方雪灾、喀什、汶川、雅安、茂名等重大灾难的洗礼和经验累积之后逐渐成为国内灾后重建服务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全国同胞倾力施援,陪伴鲁甸人民共度难关。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会同云南省民政厅统筹协调,通过跨省支援的方式,组建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团,广东队在灾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参与到鲁甸灾区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工作当中,广东服务队深圳分队(以下简称深圳分队)作为广东省组建的包括服务先遣队、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分队及下辖5个城市共7支服务队伍之一,在广东省服务队统一协调指挥下,每支队伍负责24天的服务,除去前后交接时间,只有20天服务时间,深圳分队在灾后二个月左右到达鲁甸灾区,如何在20天的时间里有效地服务好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葫芦桥社区206户居民,成为了摆在深圳分队的一道考题。

根据广东省服务队总体工作方案及总体服务方案要求,广东省服务队总体工作目标为:通过提供恒常及节假日的基础社区服务,舒缓干群心理压力,强化社区互动,营造正面积极的社区氛围;针对资源相对缺乏且有特殊困难的灾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服务,以减少因灾致贫现象的发生;联动群众、政府和社会组织,促进救灾资源与有需要群体的合理匹配,建立有序社区重建及发展的支持网络;培力本土有潜质的社会组织,促使灾区专业社区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助推云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圳分队紧握总体目标,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不断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及服务手法,经过充分的调研,以灾区百姓实际需求为本,撬动及整合各类政府、社会资源,开展恒常及特色服务,开展了“个别化心理辅导”、“妇女手工互助项目”、“幸福安居计划”、“100元生活费:改变灾区孩子的命运”、“云南鲁甸花椒树老人等待你的呵护”、“灾区培训基地:用爱点亮鹏鹏智慧屋” 等项目,通过资源的链接,为当地灾民引入三十多万资金,一千多套棉衣,建成180平方的板房给当地居民作为居民活动交流培训学习的综合场所,还培育当地社会组织,指导项目的运作,物资发放等,以保证广东社工队离开后服务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等等,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发展,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功完成了政府、职业及灾区居民所赋予的期望和使命!

社会工作作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及新兴事业,肩负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灾后建设服务工作当中受到了不少的挑战和质疑,作为社会工作者本身,是我们每一个参与到此项服务及工作当中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探究及思索的问题。笔者作为参与到灾区服务中的其中一员,也所获的宝贵灾后服务经验中去不断探索及学习,将自己体验与反思做一个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做几点分享,期待能激发更多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投入与思考。

一、选择合适的介入时间。灾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具备时间性和周期性的系统特征,不同的时间和周期,服务对象会表现出不同的服务需求。

灾难发生初期,紧急性救援,解救受灾群众生命财产,保障受灾群众食物、用水、安全,恢复居民居住、电力、卫生等生存环境为第一要务,这也是居民发出的直接的服务需求,这些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者能提供的服务很少,更多是依赖政府、军队及专业应急救灾团队来完成。初期的过早进入,无法匹配服务需求的同时反而会给救灾紧急救援的“黄金时间”造成阻碍。随着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完成,居民需求发生延展或改变,直接、间接表达出的更进一步需求,这部分的需求社工更能够体现其作用,也更得容易得到回应和认可,

二、进行广泛而有效的需求评估,贴近当地情况和居民需求设计服务项目。灾后重建工作繁冗而复杂,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亦会随着时间及周期的变化而增加或改变。对居民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工作,服务对象真实需求对丰富及提升灾后救援工作有极大作用,必要时可以联合灾区各界支援服务团队共同推进服务。随着灾后重建时间与周期的变化,将服务对象真实的、适时的服务需求挖掘与澄清,让重建工作及各方资源投入能够有的放矢、匹配目标、贴近居民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全面发掘、评估服务需求后深圳分队以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体心理辅导与调试、恢复受灾群众社会性功能、重塑服务对象个人及家庭系统,促进服务对象社会性参与及构建社区/目标群体社会系统等工作为主。

三、搭建互助平台,发挥灾区居民自救互助的作用

在灾区的服务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搭建互助平台,促进社区发展。在深圳分队介入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葫芦桥社区时,充分发挥了当地居民的作用,组建了葫芦桥志愿者队伍,由社工以对葫芦桥志愿者进行培训,在社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如为居民开排水沟,因为二百多户居民住在账蓬中,一下雨账蓬就会泡水,造成新的财物损失;组织当地妇女组成手工互助小组,由当地会手工艺的妇女做老师,教当地无业妇女学习手工艺品制作,做出来的每两双成品中,送一双给当地孤寡老人过冬,然后帮助当地大学生开设淘宝网进行创业,帮这些妇女在网上出售妇女做出来的棉线鞋等手工品。形成了互助网络后,即使服务时间到后,社工撤离当地,这些互助网络还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四、撬动、链接、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源公布及资源配比。需求的挖掘、暖心的陪伴、能力的培养可以带给服务对象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激发自我的可能,但现实性的、生存性的服务需求的回应需要社会工作者撬动、挖掘、链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去满足和填充。做资源的发掘者和链接者,在需求评估、伴行服务的基础上去帮助服务对象发声,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且了解灾区居民目前的需求及以现有的资源情况,减少不配比的资源投放,如灾区某小学几百人的学校收到各界好心人捐赠的几千多个书包,孩子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好多书包,却存在没有过冬衣物、书籍、体育学习教具等的问题,让更多“有心人”去了解灾区居民需求,承接、参与需求回应,积极促进政府及社会资源的汇聚、平等、有效利用。

为灾区居民引进资源的同时,积极帮助消息较为封闭的灾区居民了解现有的政策,了解他们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从而挖掘和发挥他们所能,也是社工可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在灾区进行政策宣传,就业创业资源挖掘和培训,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等,有助于灾区居民更好地开阔视野,有助于灾后的新生活的开展。

五、培育当地社会组织,人走事不走,社工服务不停步

在社工进驻灾区时,对当地的各种慈善组织及社会组织进行了了解,评估,选择较为符合的对象进行培育,对其专职人员进行培训和传授服务经验,带领他们深入居民进行服务,将项目在社工离开后移交给他们作各种准备。使社工离开灾区后,人走事不走,社工的各个项目还可以有条不紊地发展下去。

六、从微观走向宏观、努力做服务的研究者,政策的倡导者。及时总结积累服务经验,对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和研究,将服务的点连成线,形成理论体系,倡导更有效的灾区救援模式及政策,也是一名优秀社会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灾后重建社工理论体系的形成,优秀服务的延续及复制对专业服务范围及成效的扩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案例的编写、服务模式的研讨、服务项目的研发都可以整合一线服务经验来提升专业服务,同时将服务研究的数据与成果去倡导或影响救助政策及落实的转变,社会工作的专业核心价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和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事务,其价值和能量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之门才刚刚被打开,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支持,社工如何去挖掘及能挖掘到多少宝藏,还希望有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积极投身于灾后的重建事务研究中,不断扩大及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价值和作用,一同推动灾区的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1118/190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