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了解社工的真实生活——社工到底有多累?

了解社工的真实生活——社工到底有多累?

 

作者:余秋,社会工作师,从事社工六年,就职于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

最近几天媒体很热闹,同行很“激动”。关于社工流动和社工作用方面的讨论不绝于耳,从“留住社工,从制度做起”、“提待遇、守专业乃留住社工之道”、“深圳为何留不住社工?政府部门观念才是留住社工最大障碍”到“我国亟待培育12种新兴领域社工人才”再到“‘社工万能论’要不得”。此番景象无不凸显着当下社工的生存状态。同行们为何如此“激动”,作为社工的我也来说几句社工自己的话,以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社工,了解社工的真实生活。

内地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不过五六年,所谓“专业、科班”出身的社工绝大多数为八零后、九零后,据深圳新闻网2014年报道,深圳社工平均年龄27岁。这样一帮年轻人本该处于不断学习深造、积累实务经验的阶段,而社会对他们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严格来说,应该是政府对他们太过“另眼相看”。什么“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如“长上访、常上访的信访问题”、“富士康跳楼问题”(本人参与了富士康事件的社工介入)均寄希望社工可以代为解决。甚至有的所谓专家也沾沾自喜地认为社工要如此定位:做“政府想做而没有做到”、“政府做了而没有做好” 的工作。按照国际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前者显然不是社会工作的应有之意。当然,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可能与政府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正因为如此,社会和政府甚至行业本身给自己套上了太多的光环,让当下年轻的社工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痛楚。

下面将结合我的社工经历谈谈我眼中的社工。也许,作为同行或非同行的你有不同的体会或看法,还请批评指正。

这几年,我在业界看到很多与年龄不相匹配的疲惫的脸,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他们很累而且是心累。最近央视一套在热播《开国元勋朱德》,当朱老总看望病重的周总理的时候,说道“恩来呀,你是太累了,而且是心累了。”据我的感受,这是种无奈的、不甘心的累,同样,当下的社工大多经受着这种心累。去年深圳病故的一线社工不正是长时间身体累并且同时心累导致的悲剧吗?近两年我与年轻同事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总能了解到工作的诸多压力和困难,而往往此时社工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支持。至于为何出现此种情况,这里不能给出详尽的答案,有待同行们日后在工作中继续探讨和寻找。我在《社工,你的压力阀开启了吗?》一文中谈到过,“有时社工的一个决定或判断会使得服务对象的权益受损,这会让社工自己纠结或自责好多天。”这便是社工的心累。有时我也在想:“做社工赚钱不多又繁忙,应该有乐趣有意义才对,然而我们好像苦兮兮的,没什么成就,没什么意义感,怎么坚持得下去呢。”事实上,社工的心累远不止这些,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遭致心累。

一、工作的累

最近同一位社工朋友聊天,她饶有兴致地说中心有这样一位社工:今年社工专业毕业,对社工怀有极高的热情,对服务对象“高度热忱”,好像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世界的。同工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要求介入;不愿接受服务的对象要自己试试才行;经济困难的服务对象我去整合资源援助。具有十足的工作干劲、服务热情,这一点固然好。可是,这很危险,这位同工最容易心累,一旦发现自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便很可能陷入“职业枯竭”,再无能量从事社工行业了。这样的情形多发生在刚入行的社工身上,他们对社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能正视自己的限制,年资长一些的社工便能分辨出“哪些我做得到,哪些是我能力不及的”,做到坦然面对。

对于社工个人而言,首要任务是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承认自身和现实的限制。遇到困难时说出难处,不要自己咬紧牙关,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很“光荣”,说出自己的问题就“难为情”了。这样的认识不调整,不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

我认识一位社区工作者,广义上也可以称为社工。去年毕业的她显得有些急躁,“周末经常加班,我们的最高纪录是连续38天没有休息,还时常6点多赶到单位来,晚上七八点下班,没有加班费。因为我是大学生,社区几乎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我写,报告、计划、总结,还要做一堆台账报表。时不时还得出去清理牛皮癣,当志愿者指挥行人过马路,下社区调解矛盾纠纷”。“说实话,社区真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我真的扛不住了,干着别人几倍的活,拿着那点可怜的工资,被各种领导呼来唤去。最讽刺的是,居民以为我们拿着高工资,干着诸如喝茶看报的工作,动辄给你脸色看。同样,民办机构的社工工作量也大且繁,不了解社工的民众以为他们就是陪人聊聊天,搞搞活动,轻轻松松地工作。

广州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3名工作人员,服务5.5万居民。他们要面对需要复杂多样的居民,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甚至一个正常来访的信访人因不满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都需要社工做劝导工作。“一件小事初看起来没什么,可日积月累居民的意见就大了。”一位社工说,自己就是一块海绵,不断吸收来自各方面的负面情绪,有时自己也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让不断聚集的压力得以释放。

手头正在与服务对象面谈,领导来通知了,立即准备创建青年文明号的材料;青少年的功课辅导班刚上完,又得陪长者看医生。日常事务繁杂,社会知晓和认同度低,薪水待遇低,服务压力大,这是目前内地社工的处境。

 

二、行业的累

行业的各类“人才评比”,让社工倍感压力。这是近两年兴起的事,不知不觉全国各地争相办起了“某某市十佳社会工作人才” 评选、“ 某某市第某届社会工作杰出人才”评选、“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选拨等活动。原本为了激励社工努力工作不断前进的奖励变成了机构领导、高校老师的专属荣誉。君不见这样的评比几无一线社工的身影,更令人不解的,社工不是人才,何谈社工人才。放眼内地,还未有一个地方将社工纳入《各地人才需求目录》,深圳市率先将社工作为人才引进,可以入户深圳,并在2013年9月将社工纳入“人才安居工程”首次享受人才政策的福利。然而,更多的社工没那么幸运,无人才其名也无人才其实,却顶着人才的压力,家人的质疑,干着非人才的事。我们社工不是有个倡导和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吗?与其花大精力进行“社工人才”评比,不如多点行动让社工集体进入“人才时代”,到那时,我们再来进行“某某社工人才”评比,也许能获得更多社工的选票。

三、宣传的累

这些年,社工的宣传也给同工添了不少“堵”。什么“社工不该拿高工资”、“社工工资高不见得是好事”、“做社工要有爱心要专业”。甚至被宣传为无私奉献、“活雷锋”,不食人间烟火。现阶段宣传社会工作非常必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社工,了解社工事业,树立社工的正面形象。可是让社工戴上了这些光环、戴上个无私奉献的“贵冠”,只会让社工这个行业过于沉重,也不符合现实。毕竟社工也是个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只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和分工不同罢了,我们同样要吃饭睡觉、结婚生子,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拿掉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负债”,辅之以职业操守如社会工作职业守则、从业规范等引导和规范社工行业,形成社工自己的优秀文化。我们社工不是强调“人在情境中”吗?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例如工作团队的气氛和文化足以让一个优秀的团队散伙。那么,明智的同行们,请不要给自己的事业“施压”了。

四、评估的累

相信评估给社工带来的累,稍有经验的同工都感觉得到。关于社工服务评估的讨论、反思甚至批评的观点和文章很多,这里并不是质疑评估的意义,也不是批评评估的不合理,只是希望评估可以减少对社工正常工作的影响,让社工将更多时间花在实务服务上。

(一)评估时间

纵观珠三角社工服务的评估,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评估机构,以深圳为代表;另一类则为评估项目,以广州的家综评估为代表。二者结合衍生出了个别地方既评估机构又评估项目的评估方法。评估周期有的一年一评,有的半年一评,很少以项目周期为评估周期的。现阶段通过评估促进社工服务提高无可厚非,但因为评估给社工服务带来太多的麻烦和压力实不可取。以广州为例,一年两次的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对社工机构是沉重的负担,年轻的社工则疲于应付评估,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评估资料的准备和文书写作上。比如,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次中期评估的自评报告竟厚达九十多页,六万多字。另外,在某家综的评估现场,用来给评委查看的文件盒多达五十多个。试想,社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写作评估材料上。

(二)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这个东西并不单单指数量,更让社工纠结的是其内容。比方,某同事的家综就有这样的指标,咨询类个案200次,其中电话访问50次,咨询80次,家访70次。并不是说这样的指标不好,但电话访问50次、家访70次,让社工纠结得不能再纠结。明明是咨询类个案200次,完成了不就好了嘛,再说了具体用电话访问、家访还是咨询还得看服务对象希望获得什么服务,或者说视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社工为了完成指标,实现各指标的均衡“发展”,硬是将“家访做成了咨询”,将“咨询做成了电话访问”。还有一条标准,那就是评估时要求结案的个案。这条标准一出来不知道多少案主被不同的社工以不同的方式所结案,有实务经验的社工当然知道此时社工心里的滋味,那是自责与无奈的抗争。个案能不能结案需要一定的条件,比方案主的需要已经满足或问题已经解决,亦或案主搬迁至另一城市,超出服务范围等,岂是因为评估就能结案?

(三)评估团队

评估机构为第三方机构,评估团队虽然日臻完善,但也难免让社工“想入非非”,内心不能平静。我亲身经历过一次这样的评估,评估团队共六人,两个协调员,两个资料核查员,两个访谈。当听到介绍评估“专家”时,我惊呆了:三个毕业三年左右;一个广告传媒的资深专家;一个高校教师;另一评估专家曾从事社工实务6年。一些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士被安排来评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其评估效果究竟如何,让被评估的社工是何滋味。

以上道出了社工的各种累,但毫不夸张,相信同行们都体会得到。也许非同行的你会说谁不累呢,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辛酸和不易。但社工最大的不同就是价值理念与现实情境的冲突,这严重侵蚀着社工信念的种子和职业能量。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那些年我们做社工很惬意很满足”,请让社工轻松些,少些纠结与无奈。

本文为作者投稿。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1117/190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