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人物 社会学泰斗、中国人大原副校长郑杭生病逝
社会学泰斗、中国人大原副校长郑杭生病逝
11月9日21时,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教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9岁。郑杭生教授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成立郑杭生治丧委员会,将于11月15日上午8点30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老先生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也没间断工作,还在带博士生、出差、开会、调研。
“嫁”给人大一辈子
昨日,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网站发布了讣告。据悉,郑杭生教授是浙江乐清人,1936年出生于杭州。自从1956年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后,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人大。他曾在访谈中称自己算是一辈子“嫁”给了人大。
1984年、1987年主持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系。在访谈中,他曾自述说:“对我来说,社会学真是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了硕士点、博士点,进而建立了重点学科,并且在一级学科里排名全国第一。”
病后没间断工作
人大社会学院2013级博士生邵占鹏回忆说,他第一次见郑杭生教授时,还是武汉一名大一本科生。“老师是学科泰斗,我们从一开始学社会学,就知道他的名字,很多高校用的都是他主编的教材。”
谈起对郑教授的第一印象,邵占鹏说,老师可以深入浅出地把理论讲得非常清楚。“老师博学多识,他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自己去看问题时,一些关键点是想不到的。”后来邵占鹏读研时,硕士生导师恰好就是郑杭生的学生,考博时,他在导师的推荐下,给郑教授发了邮件。“最终能读上郑老师的博士,我非常荣幸。没想到的是,老师这么快就走了,我们心里特别难受。”说到这里,邵占鹏的声音有些哽咽。
让邵占鹏心痛的是,郑杭生教授在7月份检查出患癌症时,并没有告诉大家。此后的近4个月里,他仍然没有间断工作。“这期间,我们还去珠海等地出差、开会、调研。老师可能知道这种病很难治愈,他不希望余生在医院度过,而是选择继续从事喜欢的工作。”
设基金会资助学生
记者查询发现一个名为“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的网站。邵占鹏称,基金会无偿资助学生做研究,全国学生可以申请项目并做项目论证,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评审并通过后,硕士可得到1.5万元研究资助,博士可得到2.5万元的资助。“基金会的经费是郑老师通过其影响力募捐到的,基金会无偿资助学生做研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很有利。”
郑杭生教授简介:
郑杭生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
郑杭生教授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1983年晋升为哲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哲学社会学教授,2008年受聘二级教授,2009年受聘为一级教授。1984年初创建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198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86年建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专业硕士点,1987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3年作为学术带头人建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专业博士点,担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建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郑杭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已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60余部。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和发展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等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四卷,共五册)是这些理论的集中体现。
郑杭生教授
郑杭生教授文集
郑杭生教授的题字
郑杭生教授的遗像
责任编辑:余华龙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figure/2014/1111/18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