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联合会二级机构动态社会与公益NGO行动 11月4日·“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11月4日·“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农禾北京联盟主办,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承办,香港施永青基金有限公司、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赞助的“乡村儿童社区教育”主题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论坛是农禾北京联盟系列论坛第二期,来自农村儿童社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NGO、农民合作组织,关注和热心于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的企业界、学生、社区公众等各界代表共1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为“乡村儿童社区教育”发力。

截至2014年,“三农”问题已连续十一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在国家高速现代化的潮流下,“三农”的现代化路径探索迫在眉睫。三农领域的社会问题中,作为弱势群体,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十分突出,面对着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社区活动不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分离的种种问题。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体能否实现人生幸福,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农村要发展,农村社区自身的活力激发和造血才是关键,而人的发展和建设来源于教育。

此次论坛即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为“教育思想与现状梳理”、“NGO实践经验分享”与“农村社区教育组织创新”三个板块,从社区教育视角出发,就参与主体、指导理念、实践形式、实施路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等进行对比和探讨,以为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在香港施永青基金总干事、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庆芸老师致辞后,论坛正式开始。论坛第一板块“教育思想与现状梳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杨团老师主持,首先由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陈鹤琴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柯小卫老师以《陈鹤琴“活教育”学说在农村儿童教育中的运用》为题进行发言,通过阐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教育思想家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介绍了儿童发展的心理特性和“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将自然、社会当作教材,要“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朝云老师以《从美国到台湾:四健会与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为题,对四健会的发展历程和台湾四健会发生机制、社会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促进“手、脑、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主旨,四健会对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其经验模式、组织管理值得内地农村社区教育借鉴。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家勇老师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儿童教育未来》为题,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定义,认为农村教育是亲近自然、睦邻友好,以非正规形式传承熟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存在,从历史视角对农村教育的发生、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具有优势和需求,将走向复兴之路。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老师以《城乡的分野与儿童的分化》为题,用切实可靠的数据对城镇儿童、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进行介绍,指出城乡二元结构对资源分配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严峻局面亟需社会关注和解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刘胡权老师就《改善乡村儿童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建议》介绍了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和解决方向,指出要理顺乡村教育的内外关系、把握教育规律,要加强政府统筹、支持,要鼓励社区力量办教育,将乡村教育纳入多维度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仝志辉老师对从思想理念、依托组织、途径方法对此板块发言进行了点评。

论坛第二板块“NGO实践经验分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老师主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首先以《非正规教育视域下的希望工程》为题,详细介绍了希望工程25年的成长经验、发展成果和问题与改革,指出根据时代发展,希望工程从资金助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务实技能课程建设、人才的建设的发展趋势。

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总干事张世霞老师就《乡村儿童的“根”教育——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之探索》为题,介绍了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强调乡村教育要以亲情为根,以亲自然为本,以亲乡土为重,要促进师资培训与家长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教育与农耕相结合、乡村与城市互动学习。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副总干事刘磊就《动员乡土资源参与乡村儿童教育》,对教育主导思想与现实客观条件的适应性、学校布局情况、教育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强调要注重对公益组织工作者、对乡村带头人、对任教老师的培训,要促使学校教育与农村社区相结合,要多方合作,面向三农、面向需要、面向当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培训部主任石群连以《农村儿童教育创新》为题,介绍了农禾之家的农村儿童社区教育探索和历程,着重分享了“禾趣计划”项目,以“五指教育”为理念,开创“NGO+专家学者+农民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乡村儿童”新模式,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探索农村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可操作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传波老师对此板块进行了点评,表示NGO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落地性、可操作性,但是NGO项目点在各个地方的分配并不均匀,农村还有很广阔的市场需要NGO去发挥力量。

论坛第三板块“农村社区教育组织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朝云老师主持。河南信阳郝堂村小学校长杨文平做了《创新乡村教育,助力乡村建设》的发言,介绍了将学校教育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通过学校自然教育、环保教育鼓励孩子们在家庭中、社区中,身体力行,带动家长共创美好环境。

来自农禾之家联盟会员的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的儿童项目负责人卫淑丰、河南胡寨哥哥农牧专业合作社魏娟、四川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袁勇分别分享了以自身合作社为载体的儿童服务项目,和对农村儿童社区教育的思考,强调人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主任蔡建华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为题,通过介绍婴儿期特点,着重介绍了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内容和实践,阐述了项目针对农村社区开展的各项服务,以期儿童们不输在起跑线上。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乡村儿童的社区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非正规教育,它将家庭教育融入乡村社区,更关注孩子的天性、情感、创造潜能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助力孩子一生的成长。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传播部干事贺晓淳代表农禾之家项目组宣读了《“禾趣计划”志愿服务倡议书》,倡议所有热心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的涉农组织和各界人士,参与“禾趣计划”,以实际行动加入“课程志愿者”队伍、“志愿导师”队伍、“禾趣计划·1加(家)1”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农村儿童社区教育发展。呼吁各地从事和支持乡村儿童社区教育活动的NGO、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禾趣计划合作伙伴”,进入农禾北京联盟的平台,凝筑共识,共建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杨团老师对论坛做了总结发言,杨团老师指出,乡村儿童的社区教育活动他应该是乡土的,自然的,自主的,适应本地需求的。要通过乡村儿童社区教育扎根农村来发展农村,传承文明,需要考虑乡村大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在新形势下,要发展复兴乡村文明的新乡建,要发展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多功能的新农协,要发展以生活为源、以孩子为本的新教育,促进村、社、教一体化,形成一个从思想、观念、操作到路径多方位的城乡互动,校、区互动这样一个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的“生态链”。杨团老师呼吁,乡村是大家的,要靠社会大众共同建设,希望关心农村发展的人士积极参与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为乡村发展增添力量。

为促进与会人员对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增加论坛的交流性、互动性,论坛项目组于论坛期间设置了“明信片义换义卖活动”,鼓励与会人员用儿童益智书籍、玩具来交换明信片,或以“随喜”形式用现金交换明信片,为农村儿童打开多彩世界、奉献爱心。明信片来源于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2014年7月“禾趣计划”儿童社区教育活动照片,孩子们纯真、灿烂的笑脸让人感动。截至论坛结束,项目组共收到1197元募捐资金,收到多种儿童画册、杂志、玩具、儿童影碟。

“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论坛于下午5:00钟圆满落下帷幕。论坛采取发言和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整场论坛氛围热烈,讨论充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锋,使得论坛凸显丰富性、多样性,许多嘉宾在论坛结束后,仍然在会场探讨、交流。此次“乡村儿童社区教育”主题论坛是一个平台,相信能以此平台聚集力量、资源,搭建通向农村的桥梁,为乡村儿童社区教育发展、为农村建设开拓新图。

文章来源:http://cncasw.swchina.org/shygy/nxd/2014/1108/189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