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如何留住社工—— 提高待遇 守住专业

如何留住社工—— 提高待遇 守住专业

原题:提待遇、守专业乃留住社工之道

南都昨天刊出了《留住社工,从制度做起》(下称《留》)的报道,被不少社工圈子的朋友转发。笔者是社会工作博士,又在高校教社会政策,读来是感触良多。社会向前发展,大家都明白我们越来越需要社工,但社工的流失率却一年比一年高,例如在深圳,从六年前的年流失8.2%到去年的19.8%,实在让人心痛。

留不住社工的原因很多,如此篇幅无以罄尽,笔者仅谈个人最有感触的两点:一是让人心寒的工作待遇,二是很多人,包括一些行家,对社工专业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留》一文披露,“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每人每年7.5万元,其中机构管理费占到15%,业务活动经费占6%,剩下的79%包括了工资、社保和绩效,在他所在的机构,一线社工扣除个税之后每月只能拿到3500元左右。”毋庸赘言,此等月薪对不住社工。事实上,深圳社工的遭遇在整个当代中国社工群体中很有代表性。今年6月13日,《广州日报》便公布了一项广州社工工资水平的调查,结果反映广州有35%的社工月薪在3000到4000元之间,55%更是在3000元以下,两者加起来占行业人数的九成。换而言之,起码在珠三角之内,一线社工无论是留在深圳,还是奔赴广州,都注定是饿着肚皮的一个职业。

然而,工资收入差只是社工待遇差的一个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待遇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工作的稳定性,后者讲得具体点,就是劳动合同能签多久。通常而言,收入相对低的工作,也能留得住人,往往是因为有高稳定性作补偿。但是,在珠三角各市之中,由于社工组织往往都以竞标方式争夺政府的外包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一年起、两年止,所以基于项目与社工签的劳动合同大多都是一到两年的固定期限合同。本身已经工资低,还要没有稳定性,如果不是对社工这个专业怀有满腔热情并且仍未熄灭,如何期待这些年轻人安心工作下去?

第二个值得让人忧心的方向是这个行业的专业性。现在深圳要推出社会工作员这种资格,并使之与已有的初、中、高级社工资格合成一个四级制度。资格证是一种标签,有利于加强外界把社工识别为一种类似于教师、会计、医生式的专门行业,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这个标签后面有没有把内容做实?中国有近三百所高校有社工专业,每年有逾万毕业生,但这些真正科班出身的社工学生有多少真的进入了社工行业?当过低的月薪和过短的劳动合同把专业出身的社工赶走后,我们又留下了多少足够专业的社工?四年本科的知识,真的可以边做边学吗?如果给你看病的医生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或者做账的没有读过会计,你放心吗?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贴个标签就能让外界认可这个群体为专业人士?

这种反思并非无的放矢。在相关的报道中,有行家表示,增设社会工作员,可以让社工专心做个案,发挥其专业,而不必再管社区工作了。言下之意,社区工作不应是社工需要去管的领域。必须承认,减轻社工负担的用意是好,不过,要指出的是,社工专业必学三大手法,包括了个案、小组与社区。社区工作应该并且也必须由社工做,乃应有之义。如果公众尚未清晰这一点,行家应该做的是去科普,似乎不应是附会此类识见。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1105/188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