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顾东辉教授访谈录:走进社会工作

顾东辉教授访谈录:走进社会工作

 

这是在一名社工硕士空间里发现的一段笑话。就在这段笑话中,社工的个案、小组、社区等三大工作方法,以案主为中心的人本工作取向,增能、优势理念都有所体现。那么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社会工作者有是什么?

记者:社工是什么,与其他职业诸如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有什么区别?

顾:如果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会发现人有三大需求:身、心、灵。协助和恢复人生理功能的职业是医生,协助和恢复人心理功能的职业是心理治疗师,而社会工作则是协助工作对象,包括个人、团体、家庭、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恢复和发展其功能的专业服务。

社工工作理念强调的是“人(包括个人、团体、家庭、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在环境”,即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改变个人。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就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工服务社会的特性跟建筑工程师非常类似,可以拆毁一幢老楼,也可以维修一幢老楼,还可以建造一幢新楼。简而言之,社会工作就是协助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服务及其管理活动,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做社会工作者,即社会工程师。

记者:社工不为大众所知,就连社会学院的一些教授也不太清楚社工到底可以做什么,请问应该如何通俗的向外界传达社工的含义?

顾:社工的专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首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认可。比如提到医生,大家都明白,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而提到社工则很少有人知道,这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阶段有关。在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先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经济建设。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追求人际间良性互动,个性满足,社会功能的恢复发展。而整个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到这个层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工作可以算是发达社会和文明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至于如何向社会宣传社工。第一,外界不了解社工是事实,社工界要接受这样的事实;第二,社会工作者要身体力行,通过积极行动和广泛参与社会事务,体现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此来达到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和生活质量,用“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实向公众展现社工的作用。任何专业的影响力都是靠慢慢“打天下”打出来的,社工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事实胜于雄辩,有些问题只有你能解决时,别人就自然而然觉得你重要了。

对于专业之外的人来说,不了解是正常的。然而,一旦他们进入到专业之内,就会有另一种看法。周楚老师(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心理学系副教授)代我领奖后回来说,“你们社工界文化何其和谐温暖,”我跟她说,“你也就在门口露了一下脸,你想我们在门里面,何其幸福。”由此可以看出,整个社工界的人的形象和气质都是比较正面和积极的。

记者: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工作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关注,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人事部、民政部《关于 2008年度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社会工作师作为一种职业正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内,2011年,国家18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些专家学者就认为为社工的“春天”来了,但就现实情况(包括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高等)来看,感觉社工依然还在严冬,请问顾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顾:“春天”不是一个两个人说来了就来了。“春天”是一个过程,在自然界本身就是几个月的过程,说春天到来时可能还正处于严寒季节。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所谓“春天”来了,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原来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现在全国各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相对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因此人家认为以往不受重视,现在受到重视,一下子机会来了,所以说“春天”来了,这可能是宏观战略上的一种鼓励。

从发达国家的事实经验来看,社工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也是如此,就现阶段社工人才流失率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薪酬不高,流失率高是因为“春天”未真正来到;

第二,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相比,社工是以慈善为基础,非盈利导向的行业,重在对社会的关爱和利人行动。

纯粹从经济层面上讲,社工收入可能没有其他行业或者公务员高,但不能只算经济账。人获得的回报有很多种,而经济账只是其中一种。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讲到的,人除了物质需求,还有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帮助他人也可以达到某些目标,获得社会尊重,自己对人生也充满乐观向上的信心,而这完全不是经济能够给予的。但由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绝大多数人依旧更关注吃饭问题。

当然,从西方经验来看,社工的薪酬并不低。这是因为社工们的能力强、工作稳定、社会认可度高。如此一来,社工们会有积极的动力去帮助他人,给外界塑造一个良好的社工形象,也促进了社工的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社工人才流失是一个事实,但为什么会成为问题,这是价值观判断所决定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第一,从事社工的人在社工界做了两年后能随意选择工作,这恰恰证明了社工界是培养人才的风水宝地,这不是流失,是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第二,人往高处走,一定是往能满足其需求、有更好发展的地方走。就像我们“阳光中心”也有人离开,我们为什么要阻拦呢,有更好的工作当然可以走。但是如果没有人进来,或者来了之后越变越差才是问题。第三,社工出身的人,最后没有从事社工相关工作,但在政界商界以及志愿者等工作中都能做出成绩,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这也从侧面放映社会工作成功所在。

 

记者:社工应该对政府负责还是对群众负责,在政府与群众出现冲突时,社工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顾:社工依靠政府机构的情况比较多。尽管在美国这种市场主导的国家,社工机构的经济来源也有百分之五十来自政府,英国有百分之九十。在中国,行政集中,资源来自上层,强调统一稳定,经费来自政府有现实基础。

社工应该善于发现群众重视的需求,当政府和群众利益不一致时,如果仍要依靠政府,需要政府扶持,尽管要服务群众,但仍要听从政府,这时就会出现伦理冲突,这也是社工工作里面始终存在的话题。只要有利益,就会有团队,只要有团队,就有可能有矛盾,然后就是对谁负责,这就涉及到伦理上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社工的实践智慧。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能获取社会资源,也不违反政府意愿,这才能体现社工的智慧。

记者:社工该如何服务大众,是偏向选择在一线发达城市还是偏远农村?

顾:都有需求,只不过针对的重点不一样。服务农村,把重点放在增加收入上,通过社工的努力,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那么社工的角色也就体现了。在农村开展社会工作,要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手法。通过社工的办法做到资源的内外链接,以及整合农村资源,使农民生活改善,也是社工的专业本意。协助农民参与,发动一些农民领袖,怎么改善生活,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奋斗,实现,这就体现社工参与共建的精神。当然农村社工与城市社工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方法、技巧以及伦理等多个方面。

记者:社工在雅安地震中的发挥了哪些作用?

顾:初期,零星参与,据我所知,四川农业大学组成了一支社工队,不久就进去了,广东工业大学组织了广东社工雅安服务团,现在应该也在当地。

在全国层面,四月下旬,民政部统筹开过一次会议,就是讨论社工如何参与雅安地震灾后工作,从“身心灵”的角度讲,首先进去的就是部队、消防队员,接着是心理方面的助人者,社工是协助社会功能恢复,应该是在雅安相对稳定后全面参与。我在民政部会议上提出,社工参与主要是协助当地增能,就是服务当地既有组织,包括当地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团体和个人,协助他们走出灾难。主要是做内外信息沟通、资源联络、功能恢复的工作。目前我们正在酝酿组成一个中国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总队,简称中国社工,统一制服,平时散在各地,出现紧急情况马上集中。

同时,我们应该跳出社工微观领域,看灾害事故,要为整个国家应对灾害制定灾后社会应变的战略。通过社工的宏观策划,利用社会规划模式的工作方法,整合部队、消防、心理、医生、志愿者,形成集团军,根据灾害情况,派出相应部队,以后发展起来不仅限于应对地震,也可以是水灾,火灾等。

这个集团军,相对独立,但又可以与体制形成良性互动,总体为了受灾地区功能恢复。

记者:汶川地震时,进入的服务队很多,但进入快,出来的也快,对受灾群众的伤害可能比援助要少。

顾:问题是存在的,这就要求各个专业服务队选拔一些专业素养比较高的队员,同时也要做好各个专业服务梯队之间的衔接,梯队之间的服务信息要滚动传递下去,前人留给后人,后人留给后后人。梯队是纵向的,也可以横向的联络,整合更多的信息服务灾区。

有人认为去灾区是一个荣誉,为了人生经历而积极参加,但这并不是荣誉,更重要的是责任。若只为荣誉,这便恰恰违反了社工本意。其次,去当地工作是利他行为,但也不能忘记本职工作,为了抗震救灾放弃本职工作,这也是违反社工本意,缺乏生命力和持续性。我们把社工当做普通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其次要考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

记者:社工的未来蓝图

顾: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在登《党建》杂志上,内容是谈我的中国梦,里面谈到过我的社工梦,可以关注一下。一句话说,社工是人和社会各类组织、团体以及社会走向幸福的重要载体,由于这样的功能,未来社工的发展一定会很好!

延伸阅读——顾东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评估、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非营利组织管理、失业者社会福利、青少年服务、济贫政策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14/1014/18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