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专题文章 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社会组织—青海社协十周年礼赞

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社会组织—青海社协十周年礼赞

作者:青海省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省社工协会常务理事  张得祖

十年前我以青海省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主任的身份,应邀参加了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协会理事。作为协会的一员,我耳闻目睹了协会10年间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发展轨迹,深感协会有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套独特做法,很值得肯定和倡导。

一、“雪中送炭”的主线确定得好

青海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群众困难多的西部多民族省份,社工协会从青海的实际出发,确定“以民为本、发展公益、助贫济困、服务社会”为办会宗旨,紧紧围绕“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这一主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协会创造性地运用“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和方法,千方百计给各族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给“助人自助”以新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有人怀疑社工协会坚持并进行的“雪中送炭”模式是否符合社会工作的正统理念?是否不够专业化、职业化?我认为助人无正统不正统之分,雪中送炭是为民谋福祉的专业,替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职业。助人自助可以是精神慰藉,也应含物质等的满足。为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协会开展了助医、支教、敬老、赈灾等数十个公益项目,直接满足10余万困难群众的各种需求,使大家享受了天伦之乐,感受了社会之爱。试想:如果没有协会10年的努力,这些人的情况又会怎样?青海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民生方面各种需求仍然很广泛,群众期盼“锦上添花”,但现阶段更需要“雪中送炭”。

二、“诚信立会 实干兴会”的规矩立得好

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象一种商品一样,从一开始就得培育和创造自己的品牌。作为西部欠发达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为了给困难群众办实事,就得走出青海去广交朋友及寻求资源。如何得到资助方的信任这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人家对你不了解不信任为什么把钱交给你?协会认为贫穷既是困难和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和资源。争取项目和资金,必须符合青海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协会成立之初就确定搞项目要做到“四个满意”——“资助方满意,受益群众满意,当地政府满意,协会本身满意”,并严格按此标准要求自己,从项目的设计、申报、实施到总结的每个环节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就以解决茫拉村的人畜饮水项目为例,协会只花了15万元2个月就将水引进245户人家,而其他地方差不多规模的项目却花了80万元。甘家川村的自来水政府水务部门预算了80万元,3年时间干耗过去了。社工协会只花了24.6万元,不足2个月通水了。快节奏、低成本、高产出是协会开展民生项目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亮点。再如青海“治疝”项目,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每例手术费由4000元降至1500元,且完成近8000人的治疗康复。没有为民服务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疝项目能在全国首届慈展会上夺得金奖,不就是对协会“诚信立会实干兴会”的充分肯定吗?

三、“几个一点办公益”的运行机制用得好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构建社会和谐,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责任。作为政府工作的拾遗补缺,协会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社会组织要想有所作为,要给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但又无权无钱。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克服既要办实事但又缺钱的矛盾呢?协会在实践中摸索出“几个一点办公益”的良好运行机制,有效缓解了筹款难的压力,走上了少花钱多办事的成功之道。再拿“治疝”为例,按原标准4000元只能给一人做手术,通过“医院减免一点,民政资助一点,医管办报销一点,基金会资助一点,家庭承担一点”后,可以给4个人做手术了。公益事业公众办,众人拾柴火焰高。有效发掘并整合各种资源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一种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本领,也是应大力倡导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四、授人以鱼与授之以渔有机结合得好

10年来,协会以雪中送炭的情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走路难等民生问题的同时,深深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的道理,以极大的精力开展社工人才培训,使“授人以鱼”和“授之以渔”的两个轮子协调转动。大量的社会矛盾需要化解,大量的社会纠纷需要调处,大量的社会管理需要改善。社会工作就是社会服务,需要浩浩荡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去完成,单打独斗不行,靠少数几个人也不行,等大学培养也不现实。协会根据需要立足于提高社工岗位上人员的素质,以项目的形式,从德国米苏尔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争取专项资金,举办了各种类型培训班几十期,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有在第一线为群众服务的村委会主任,社区主任,民政和妇联干部,NGO负责人,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对每次培训都精心设计,从课程的内容,授课教师的选择,典型案例的分享都做到有的放矢、听得进、用得上。实践证明,掌握了社工理念和方法的人在工作中更得心应手、如虎添翼。不少村主任经过培训,实现了“培训好一个班长,带好一个班子,带动一个村子”的初衷;有的社区主任培训回去后建立了社工服务站,千方百计给居民送温暖;有的基层民政干部通过培训工作更认真,方法更得当,不少人得到提拔重用。学到理念和方法将使许多人一辈子受益。

五、决策班子与工作团队配合得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年耕耘,终结硕果。协会先后争取引进公益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了40多个公益项目,使10余万各族群众从中受益,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青海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协会被评为“省级先进民间组织”、“先进社科学会”、“中国十佳低碳公益组织”、“公益明星单位”等。2012年7月在全国首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协会申报的“治疝”项目荣获实施类金奖,另一“绿色扶贫——种植核桃树”项目获得创新类铜奖。这是一个协会独自获得的两个奖项,也是全青海省唯一的。协会秘书长喇英才在2010年2月被评为首届“中国社工人物”,2011年6月又获得“中华爱国慈善家”称号。这不仅是喇英才个人的荣誉,也是对青海省社工协会的肯定。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小小协会为什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呢?这就是协会有一个政治敏锐、思维超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开放创新意识强、关注群众冷暖的决策班子。能够高瞻远瞩地率先在西部成立省级社工协会,并确定“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工作主线,使协会思路清、方向明、沿着青海特色的社工道路勇往直前。秘书处的工作团队在岗的不足8人,这个精干、团结、务实、高效的工作团队,不论是退休干部还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为了群众福祉,为了协会发展,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不说假话不作秀、不为名不图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成功实施一个又一个为民造福的项目。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班子和精干务实工作团队的密切配合,全方位推进了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适合青海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使社工协会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在青海乃至全国很有影响力的一个社会组织。

文章来源:http://www.swchina.org/ztwz/2014/1013/182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