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专题文章 十年探索 十年耕耘

十年探索 十年耕耘

 

作者:青海省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喇英才

2004年6月4日,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正式成立,我被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轻车熟路的公务员生涯结束了,而一项陌生的任务摆到面前,作为一线主持日常工作的秘书长,我深感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一个省级社会组织,尤其是一个陌生的、新成立的社会工作协会,如何定位,从何起步?如何运作?怎么为民服务?又怎样把“助人自助”的理念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年的思考,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奋斗,十年的耕耘,回眸10年的秘书长生涯,有几点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总结的。

一、立足省情 确定主线

社工协会为什么要成立?成立后主要干什么?协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万事开头难。作为省一级协会,必须要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主战场。青海不同于北上广,也有别于东中部的各省,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多民族省份,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群众困难多,民生需求广。通过调查,在青海群众中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这些生存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难事不解决,小康能实现吗?社会能和谐吗?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服务别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主要内容。于是我们从青海的基本省情出发,以社会服务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主线,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十年中,共争取国内外资金6500多万元,实施了40多个惠民的公益项目,使超10万名老百姓直接受益,协会也有效地发挥了为政府工作拾遗补缺的作用。我们认为:作为省级社会组织,既要为特殊困难者排忧解难,更要谋划和开展一些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大项目,让更多的人群得到实惠。

二、严格标准  严密组织

青海是个穷省。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自然环境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与东部有较大差距,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包揽和解决所有民生方面的需求。社工协会是个社会组织,本身无钱替政府排忧,替民解愁。需求的众多与资金的短缺是摆在面前的一对突出矛盾。怎么办?我们响亮提出“诚信立会、实干兴会”,让每一个项目以“让资助方基本满意,受益群众基本满意,当地政府基本满意,实施方自己满意”为标准,从项目的申报、实施、总结到财务的预决算,都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个组织如同一个人,一种商品,必须在社会上打出品牌,打出信誉。否则别人不了解,不信任,为什么把钱交给你去花?走出去争取资金,拿回来为民办事。打铁要靠自身硬,行与否全靠自己拿出行动来证明。

澳大利亚籍的华人朋友李崇厚、萧虹夫妇,从2004年第一次捐20台太阳灶起,至今捐款100万元修学校,安装热水器,仅太阳灶捐赠了近2000台。10年时间一直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合作不断,友谊长存。2006年,他参加了自己捐款修建的丰一学校竣工典礼,当看到崭新的教学楼、围墙等时,他无比高兴地对在场的协会领导说:“我们只给了一点钱,没想到你们把事情办得这样好,真不容易啊!”。此后,不仅他们夫妻二人给青海做善事,还动员子女及亲朋好友都来参加。

我会同德国米苏尔基金会的合作也是一样,2007年,该基金会第一次资助我会举办西宁和格尔木两市的社区主任培训班,由于培训工作组织严密,针对性强,参训人员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其后,我会又两次争取该基金会的资助举办了民政、妇联及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培训项目,资金达200多万元,实现了资助方和实施方的有效合作,达到了“四个基本满意”的标准。实践证明,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能做好项目,更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三、多方参与 合作共赢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助人自助”是帮助别人,升华自己,构建社会和谐的一剂高效良药。作为社会组织只能是政府工作的补充,但这并不排除在实践中可以有所作为。社会工作本质是社会服务,只有各方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多种服务的需求,才能实现多方共赢之目的。2007年4月,我与中国社工协会徐瑞新会长在北京签订了资助修建1500眼集雨水窖的协议书,并提出:“认真组织实施,争取当年建成储水,让老百姓喝上水”。时间紧,任务重,仅靠协会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根据任务,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水窖的总数及分配各乡镇的任务、完成时间、水窖的大小尺寸、每眼窖的补助标准和用料数量、质量要求、组织领导、启动仪式及竣工典礼、宣传报道等等。在这个项目中,有中石化、中国社工协会、青海省社工协会、民和县民政局、5个乡镇政府、30多个村委会、数千村民及新闻媒体等多个方面的参与,有的捐钱,有的协调、有的组织,有的拉运,有的负责进度,有的监督质量,村民热情挖窖。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各方密切合作,团结奋斗,历时2个月,符合标准的1606眼集雨水窖,在雨季到来前顺利建成,村民终于喝上了“天水”。实践证明,群众广泛参与,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应是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的必由之路、成功之道。

四、抢抓机遇 拓展服务

机遇会稍纵即逝,随时做好抢抓准;资源不是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挖掘利用。10年来,我们辩证地对待困难和机遇,落后和先进,贫穷与富裕等矛盾的两个方面,注意把劣势转化为资源,收到了较好成效。青海比较贫穷,但正因为贫穷,它也才可以获取人们更多的同情与支持。2005年11月,我在北京参加“西岸四地社区服务实务座谈会”,在得知救世军“也搞其他扶贫项目”的信息后,当晚我便找到同在参会的小赵,通过交谈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我会给救世军驻北京工作部申报了3所农村学校改建项目,很快获得成功。其后又跟救世军合作多年,进行过玉树赈灾、大学生资助、村官培训、人畜饮水、医疗设备捐赠及村卫生所修建,称多县敬老院设备购置等多个公益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      

秦学林是民和县官亭镇山区的一位农民,是倒插门的女婿,上有60多岁的岳父母,下有一对儿女。因家庭困难,女儿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儿子读小学。家里的几亩旱地收入勉强够填饱肚子。本人心脏病严重,不能外出打工挣钱,更无力凑钱治病。医院说做手术得5——6万元。钱从何来?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就如一栋房子的顶梁柱。如何救他,怎么帮助这么个家庭?助人一臂,可救人于死亡的边缘。一次去北京,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中国搞慈善的外国人白若汉,我将秦学林的困难告诉了他,后来他来青海,我又领他前往秦学林的家里查看情况,希望他能够给予帮助。就这样,白先生自愿捐款为秦学林做了心脏手术,成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之后,他又帮助大通县近10名严重心脏病患者做了手术。实践证明,机遇青睐有准备之人,资源属于有爱心之士,有效地挖掘、链接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是成功获取支持和资助的关键所在。

 

五、深入实际  精细操作

10年的探索,10年的实践,10年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千姿百态,解决每一个矛盾,克服每一个困难,都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周密思考,精细操作,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004年至2007年间,协会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开展了先心病、唇腭裂、尿道下裂等方面的救治,得到了社会的欢迎。一次,有个县民政局长提出:“农村疝气患儿较多,你们管不管?”怎么回答呢?说管吧,没有这方面的项目和专项资金,不管吧,患儿在呻吟,家长在企盼。我们说可以努力,成功与否不敢保证。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查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情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便着手开始调查工作:1.正常情况下一例疝气患儿的手术费是多少?通过了解,我们得知,每做一例手术,省级物价部门核准的平均收费标准是3500——4000元;2.手术费有没有减免的空间?我们先后走访解放军第四医院、仁济医院等6家各类医院,商讨为了共同开展青海的治疝公益项目,让更多的患儿早日得到治疗,医院可否做出一点牺牲,不盈利或少盈利一点?各医院热情很高,答应可将每例手术费用降至1500元;3.民政部门能否补助一点?经协商达成了每例手术可在大病救助资金中予以补300元的意向;4.基金会能资助吗?我们找到中国社工协会儿童救助工作部和病残儿童救助委员会,两个组织都同意每例资助1000元。就这样,我们用“几个一点”(即医院减免一点、民政补助一点、基金会资助一点、家庭负担一点)的办法启动了青海的治疝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有496名儿童得到了手术治疗。

这期间,我会又对湟中、大通等人口较多的4个县做了初步调查,发现有疝气患儿约4000人,预计全省疝气患儿将不少于6000人。这么多患儿,如果只沿用前面的办法救治,速度上不去,工作难度大,患儿就得长期受疼痛的煎熬。怎么办?我们决定求助民政部的支持。2009年6月,协会会长克保给民政部李学举部长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们治疝项目的有关情况及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部里的关注和支持。李部长对反映的问题极为重视,立即批给窦玉沛副部长负责落实,窦副部长随即迅速与李嘉诚基金会取得了联系。

8月9日——11日,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官员来青海考察,一是去农民家看望了疝气患儿,二是到解放军四医院了解了手术情况,三是到社工协会查看了已手术儿童的档案资料,四是同省民政厅、省卫生厅、医院代表、社工协会及部分县民政局负责人召开了座谈会,共同商讨开展治疝的可行性。在座谈中各方一致认为治疝是花钱不多,社会效益极好,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希望及早开展。2009年11月5日,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部贫困家庭治疝”项目启动仪式及新闻发布会,以后又陆续在西部13个省区开展。截止2013年底,13省区共治疝19000余人,其中青海完成7100人,约占治疝总数的37%,筛查近8000人。2013年7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首届慈展会上,青海的治疝项目荣获实施类的金奖。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体会到:心里装着老百姓,千方百计去为民排忧解难这是成功的前提;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成功的保证;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精心操作,抓住各环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予以解决,这是成功的关键;省级部门、单位的组织协调,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调动基层民政系统经办人员的积极性,这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六、授之以渔 造就队伍

社会服务是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改善社会管理必须要有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去担当。助人需要人去完成,自助更需要提高人的素质。我们深知,解决饮水难,走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多民族地区要开展好社会工作,更迫切需要一批掌握社工理念和方法的专业人才,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同样重要。我们将培训各类社工人才确定为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10年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几十个,参训人员超5000人(次)。主要有乡镇村委会主任、城市社区主任、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和服务人员,全省民政和妇联系统的各级领导及基层各骨干,NGO的负责人。在聘请授课老师时用了不少脑子,不仅聘请了北大王思斌这样有较高社工理论的学者及社工管理方面的政府官员,还聘请了有大量实务操作经验的“土专家”。授课中不仅讲基础理论,更介绍大量的个案和工作方法,成功经验等。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讲授不同的内容,使学员们听的仔细,讨论热烈。许多学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的自己的工作中,有不少学员与我会经常保持联系,询问情况,反映问题。比如马秀珍、马雷色看病难的问题就是通过学员求助的。青海的治疝能够获得成功,不少先心病患者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救助,就是我们的学员将培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的结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一个人掌握了一种技能,认识升华后,他的潜能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象互助的小吕、湟源的小王经过培训知识增多了,工作态度更好了,取得的成绩更大了,最后也被组织承认并获得提升。我会的年轻工作人员张成、袁鑫、王永秀、王雪茹、色仁尼玛等,都是走出校门来到协会的,在助人的社会活动中帮助了别人,锻炼了自己,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写作能力都与来会前不能同日而语。有人说社工协会是孵化器,送走了一个个实用的人才。也有人说,你们把这些人培养成才后就放跑了,不是吃亏吗?我们觉得是金子就得闪光,人才不是谁的私有财产,他们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展示才华,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添砖加瓦不都是好事吗?我们不仅不为此遗憾,反而希望在本会能够飞出更多的金凤凰,跑出更多的千里马,产生更多理论上有造诣,实践中有成就的高级社工人才。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路,人走多了也就变成路了。有探索就会有成绩,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回顾10年,感慨万千,我们没有犹豫,没有停顿,没有懈怠,没有自满,可以自豪地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里,我们也曾激起了几朵浪花。

文章来源:http://www.swchina.org/ztwz/2014/1013/18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