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评论 全国6大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更“强”一点

全国6大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更“强”一点

11月21日,清华、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中国科大等6校公告,共同实施自主选拔“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以及全国所有的乡镇农村中学,农村户籍优先,最高降60分录取。

给农村孩子、贫苦家庭孩子更多上名校的机会,以此来改变命运,确实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良好举措。在人民大学去年推出“圆梦计划”之后,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无疑会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针对寒门学子,“自强计划”无需缴纳报名费用,还将重新设计针对性的笔试,集中考查学生的基本学业能力,不再强调特长,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本着好事办好,名校的“自强计划”实际上还可以更“强”一点。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名校的门难进。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进一步增多,寒门学子的希望会更大,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2012、2013两年,只有近50人被清华录取;人民大学“圆梦计划”2012年招生46人,2013年也只有50人;今年参与的高校增多,类推的最后录取人数也只在300多人。这点录取人数,对832个国家级特困县中学和更多乡镇农村中学的学子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划出一定的招生保障名额呢?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格”,不能因为招生降低培养质量。大量降分录取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降低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清华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明显弱势,但通过为这些寒门学子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已进入正常水平,还有人开始走入优等生行列。可见,对降分录取寒门学子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是多余的,适当增加寒门学子招生是可行的。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的第二道障碍,依然是“校长推荐”制。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将“校长推荐”的人数放宽到了2-3人,成绩要求也放宽到了10%以内,但由于中国人情社会的种种因素,依然不能保证最需要参加“自强计划”的寒门学子能够获得“校长推荐”,从而享受到降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其实,在目前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自强计划”的高校不妨破除“校长推荐”制,自行组织一次专门针对寒门学子的“小高考”,从而将更多的寒门学子纳入选才范围。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的第三道障碍,就是进入名校之后的发展性制约。虽然在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政策的保障之下,寒门学子已经不用再为完不成学业而忧虑了,但“寒门”这一先天弱势依然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愿望,比如参加比赛、出国交流、继续深造等。那么,名校能否进一步优化现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对寒门学子多一些发展性资助呢?让寒门学子可以实现与其它学生同等的发展愿望。

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是其中重要一环。名校的“自强计划”是一种进步,但远不止于此。对仍高达62%的全国高考报名农村生源来说,一方面是“自强计划”的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是单纯通过高考上名牌大学越来越难。因为最近几年,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占去的名额越来越多,城市重点高中分到的自主招生名额也更多,更多的农村生源实际上是希望自主招生名额越少越好,这样还有可能通过努力考上名牌大学。如何顾及更多农村生源的愿望,这实际上也“自强计划”应有的内容。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opinion/2013/1209/18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