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专业社工的成长之路:社工的“心”路“力”程

专业社工的成长之路:社工的“心”路“力”程

 

作者: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苏华元

记得一位社工前辈曾对我说:“社会工作是“以人助人”、“以人为本”的专业,社工的“心”与“力”就好比人的灵魂与躯体,是二元合一的。我们不需要争论灵魂和躯体哪个更重要,做一名真正的社工,需要既“有心”又“有力”,缺一不可。”

回想起自己入行这四年多,在“心”和“力”上的修炼路上,我彷徨过、挫败过也快乐过,这些酸甜苦辣日子,是作为一名专业社工的成长必经之路,也是专属于我个人关于社工服务的“心”路“历”程。

“心”之起源 “力”的初探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成都上大学的我,作为一名香港NGO的义工,每周末都往返在大学和灾区之间,在与香港社工的交流中,我对“社工服务”的“初心”正悄然发芽。

2009年7月,大三的我有幸参与援建灾区的项目,项目点设在绵阳体育馆的灾民安置点,那里条件艰苦,但最苦的是完全没有经验的我要面对灾区儿童的需求开展服务。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摸索,看着家园从无到有,内心欣慰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毕业后要从事社工服务的心愿。

2010年初夏,我成为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带着大学四年专业所学的知识,和一点点在灾区中的“实践经验”,我被派驻到清溪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担任新莞人岗位社工。面对新的挑战,初出茅庐的我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做一名“有心又有力”的社工。

“心”之所往 “力”的累积

两年前,我加入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队伍,完成了从岗位社工向中心社工的华丽转身。

我加入了厚街大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它是东莞市第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之一,而我主要负责家庭和青少年服务。为了更加切合社区家庭和青少年的时间,我的工作日时间经常要安排到晚上8点半,而对于青少年家庭都休息的周末,我的工作更是安排满满。

2012年暑假,大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青少年服务如火如荼的开展。那一年的7月29日至8月1日,我组织了24名大迳社区的青少年一同前往东莞市洪梅镇泗安麻风病康复村,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期夏令营。过程中,我遇到的挑战远比想象要多:社工人手有限,营员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朋辈关系糟糕,住宿条件简陋,第一天就遇到了部分想回家的学员,我们只能一个个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坚持,晚上我和其他工作人员忙到半夜2点,才带着倦意,伴着蚊子的“嗡嗡”声入睡。经历了第一天的不适应,营员似乎对农舍的生活慢慢熟悉,对康复村的归属感越来越强,我们的活动也如期举行,农耕、历奇、大食会、探望康复村长者、定向越野、打水仗……夏令营亦很快接近尾声,我们也收到了营员的积极反馈:“学会的洗衣服”、“和同伴的关系更好”、“虽然艰苦,但如有下次,肯定参与”……夏令营后,我的工作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进一步认可。

这一年在大迳社区的服务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虽然辛苦,但在我离开大迳的一年后,仍有很多社区居民惦记我,与我开心的分享故事,而我却没能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心里既激动又惭愧。

当然,我在这里收获最大的是自己的“力”,不仅掌握了社区工作的方法,历练了社区工作能力和技巧,更明确并坚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以至于为后来自行带领团队开展社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用“心”经营 “力”的拓展

有了一年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2012年11月,我通过了机构的考验,带着大迳服务的“力”来到了沙田西大坦新区,成为这个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从策划筹备到揭牌开张,再到正式运营,我在用心经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力”注入新能量。

西大坦,是一个和大迳完全不同的社区,是一个因城镇规划的需要整村搬迁而形成的新型社区。面对了众多的社区需求,经过不断的讨论决定,如何协助居民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成为我们服务的方向。

服务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中心硬件建设的滞后,我们的服务团队不得不挤在面积只有8平的房间工作半年,作为中心主任的我,一边鼓励同事,提供技能培训,一边经常外展协调中心建设事宜。庆幸的是,中心的服务没有因建设进度滞后而停止,我们利用丰富的社区场地外展,力图让更多的居民认知和认同我们。

手工合作项目是我们面对失地的社区妇女策划的一个就业项目。我们希望通过中心联系外界的资源,为社区的失地妇女提供相应的手工加工工作,妇女可获得相应的薪酬。但是在项目实施之后,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中介抱怨加工品不能及时交货、返工问题,而妇女抱怨报酬低,手工不能持续提供。参与者的反馈对于项目实施者的我们,压力倍增。前进还是放弃?问题如何解决?最后,我们决定还是迎难而上,成立手工合作社:通过村委协调工厂,在社区建立合作生产线,培训妇女骨干能力,使其胜任营运管理项目。如今,每天又有固定“失地妇女”参与生产线工作,妇女也成为生产线的管理员,大家每月收入有近千元,达到了社区、妇女、工厂“三方”共赢局面。

2013年8月,我们迎来了终于迎来了中心的揭牌,虽然筹备的过程艰辛而漫长,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高兴之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工作,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项目的检查、老年协会成立、中心的年中评估,中心暑假安排……也不知道我们是怎么度过了那段时间,只记得大家疲惫而又忙碌的背后,是满满的热情和强大的凝聚力,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回报:社会管理创新试点项目成功申请,老年协会成功登记、中心评估成绩良好……

一年多的西大坦社区服务,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一线服务,但是过程时刻考验我的“心”态。我用“心”经营的中心获得了同事的支持,也获得了社区和居民的认可,更坚定了我社工之路的信念。

常怀社工“心” 继续努“力”

从岗位社工服务,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我选择的是艰辛而充实的服务经历,最大收获的是自己的“心”和“力”。

社区综合服务的经历提高了我的社工“力”量,让我懂得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实际需求,不是单纯的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更不是简单的将社区群体分类服务,而是需要有社区的全局视野,通过提供社区服务平台,整合社区资源,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满足社区需求。

回望这四年,我与东莞社工一起走过的日子,只是我在社工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但正是这些不长不短的社工服务历程,让我不断地加深对社工的认识,领略社工魅力,增强我的社工“心”。未来,我还将在同事的信任,服务对象的欢笑,机构的支持下,朝着优秀社工的方向继续努力!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0924/17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