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机构建设 江门德信行社工中心—将社工理念融入法律实务

江门德信行社工中心—将社工理念融入法律实务

 

原题:将社工理念融入法律实务  

“我以前很想奉献自己的爱心,但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几个月里,中心几次组织我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赞赏。”“在生活中遇到了困惑的事,来到这里有朋友跟我一起分担,出出主意,我觉得轻松多了。”

这质朴而真诚的话语,是我市社区矫正对象小黄(化名)和小齐(化名),在参加“雏鹰展翅”成长小组活动时向社工流露的。如今的小黄和小齐,俨然已将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家。这里,是我市首家司法社工机构——蓬江区德信行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德信行”),“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是德信行承接的服务项目之一。

“法律工作是刚性的,而社会工作是柔性的,我们希望将法律实务与社工理念融合,把社会工作中接纳与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到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服务和法制教育中,帮助有需要的人,从而积累司法社工的服务经验,使德信行成为本地司法社工的培训基地。”德信行主任张劭芬表示。

1希望架起法律援助的桥梁

从法律专业毕业,到进入司法部门任职,张劭芬与法律工作结缘已有十数载。“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处”,这是张劭芬始终坚持的工作信念。2012年,张劭芬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毅然投身社会工作,成为一名司法社工。

谈到成立德信行的初衷,张劭芬告诉记者,她就是希望能架起一座法律援助的桥梁,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填补当前的空白。2013年1月,德信行注册成立,成为我市首家司法社工机构。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负责人付裕也评价道,德信行所选择的服务方向瞄准了当前的社会需要,找到了服务对象,从而使它成为首批从孵化基地出壳并成功走向社会的社会组织。

德信行刚成立时,机构只有张劭芬和另外一名“小伙伴”。由于缺乏服务经验,两人数月里始终未能承接社会服务。回想起艰苦的起步阶段,张劭芬坦言,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帮助“必不可少”,“正因为有了基地的帮助,我们才得以逐步开展起了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服务。”

2“雏鹰展翅”介入社区矫正

“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无法积累服务经验,证明机构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多做服务,拿出成绩,才能吸引资源。”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张劭芬一路前行,直至收获第一颗“果实”。2013年7月举行的蓬江区首届公益创投活动中,德信行的“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顺利入选签约。“这是最能体现法律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的项目。”张劭芬说。

从首次接触时的拘谨少话,到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德信行借助“雏鹰展翅”成长小组,将这些社区矫正对象变成互助共勉、相伴成长的伙伴。小组活动中,他们在社工的带动下,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想法,还会组织开展清除“牛皮癣”的社区公益活动。其中,社工通过真情vcr活动,架起了沟通组员与家人的桥梁,解决了很多问题。

“通过这个项目,这些服务对象已将这里视为他们的家,他们的心灵港湾。他们可以平等而坦率地交流,直面自己的错误,共同探讨未来的生活,重新融入社会。”社工林文晖表示。如今,这一项目已成为我市创新社会治理,探索社区矫正对象服务模式的重要尝试。

“康乃馨”单亲爸妈互助会是德信行入选蓬江区首届公益创投活动的另一项目。“离婚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这些孩子的犯罪率也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张劭芬说。通过这一项目,就是借助互助小组,帮助单亲爸妈学习家庭教育技巧,让单亲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从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获悉,德信行这两个入选项目已顺利通过蓬江区首届公益创投活动末期评估。其中,“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在10个入选项目中名列第二。

 

3“暖阳计划”关怀失足未成年人

“暖阳计划”是德信行为蓬江区检察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服务的项目。小明(化名)是“暖阳计划”中,让张劭芬印象最深刻的服务对象之一。她告诉记者:“当时小明因帮偷窃的同伙把风被抓,误入歧途。后来,他成为‘暖阳计划’的服务对象,我们结合个案特点制定矫治方案,运用法律和心理的方式实施帮教,让小明重归正途。”

“如今小明已成为一名大学生,而且学了法律专业。平时放暑假了,还常常回来看我们。”说到这里,张劭芬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除“暖阳计划”项目外,去年至今,德信行还先后承接了广东省妇女维权和信息服务站(江门蓬江分站)项目、环市街道残疾人维权服务项目、“蓬江和美,有爱同行”关爱困难单亲母亲服务项目,以及蓬江区党员服务中心信访个案等服务。

其中,关爱困难单亲母亲项目自今年3月,由德信行承接以来,机构社工已深入蓬江区272户困难单亲母亲家庭探访,注重寻求社会资源支持项目。今年5月由蓬江区妇联主办,德信行承办的“感恩母亲·关爱困难单亲母亲滨江绿道行公益筹款活动”,就是该项目中为一位身患癌症的困难单亲母亲举行的爱心筹款活动,筹集善款1.7万余元。

4建立每周学习会制度

随着承接的社会服务越来越多,德信行社工队伍已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尽管每位社工都已负责了多项服务,可张劭芬依然坚持“德信行的传统服务项目不能丢”,如进社区、进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安全法制情景剧活动等,可有效预防违法犯罪。

一年多时间里,张劭芬亲历了德信行从“蹒跚学步”,到走上正轨;想到未来的发展,她也有自己的思路。张劭芬认为,“解决人才问题是当务之急”。她告诉记者,司法社工不仅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社工的理念和方法。“虽然司法社工人才没有好的条件很难引进,可我认为,人才是可以培养的,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和学习平台。”

如今,张劭芬为了提升机构团队的服务水平和项目督导能力,建立了每周学习会制度,让每位社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进行分享,大家一起想办法和学习。同时,张劭芬自己则把握机会“充电”学习,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团队的每个人。“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和几名本土社工去了香港实习进修,学到了很多项目督导管理的经验,对我们机构真是受益匪浅,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此外,张劭芬认为还要继续探索司法社工的服务模式,实现法律工作的刚性与社会工作的柔性更好地融合,希望既能利用法律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进入服务对象的内心,消除隔阂,更有效地开展服务。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唐达通讯员雷志强实习生李惠兰

记者手记

瞄准需求拓展服务领域

我市“大民政”工作确立以“养老,助残,培育社会组织”作为突破口,通过公益创投活动集聚政府、社会等各方资源,推动本土养老助残事业加快发展。随着政府投入加大,社会关注升温,养老助残领域如今已是我市社工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社工机构进军养老助残领域,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陆续开展;另一方面是社工机构间资源争夺日趋白热化,逐渐形成从服务经验、人才队伍,到机构管理、创新能力的全方位竞争。

“闻道有先后”,作为初创型社工机构,如何在与“老前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记者认为,关键在判断,一是判断优势所在,二是判断服务方向。以德信行为例,他们的优势就在于将社工理念融入了法律实务。因此,他们的服务指向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结合养老助残,德信行如今已立足社区,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辟了残疾人法律援助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随着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养老助残服务项目正在转型升级,即从原来广覆盖、浅层次的初级服务,走向专业化、深度化的升级服务。记者认为,社工机构要沉下身去挖掘社会需求,腾出手来拓展服务领域,既要避免服务项目覆盖面的重合,也要避免服务内容的重复。今年“养老·助残”公益创投的创新项目中,本土社工机构们就有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唐达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build/2014/0915/17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