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姜海燕:职业化是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困境

姜海燕:职业化是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困境

 

近日,有媒体报道,目前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不包含专职团干部) 约有2万人,相当于每10万名青少年仅拥有5.3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缺口较大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事务领域。 由于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 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一方面, 政府一再强调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大量需求,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大计划;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每年有大批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困难,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相当低。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毕业生们也无法长期持续工作,导致社会工作在岗人才的大量流失。

这种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失同时存在的悖论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那么,这种就业困境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近日, 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姜海燕。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

记者: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

姜海燕: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高校改革的影响下,社会工作教育在全国发展迅速。 截至目前, 全国已有298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04家院校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 每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估计有1万多人。同时,据统计,自200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推广以后,截至2013年,已有12万多人通过了考试,其中社工师3万多人,助理社工师9万多人,预计每年还会有大概2万人通过此考试。由于职业水平考试的通过人员大多为在职人员,与毕业生的重合有限,因此,将两项相加, 每年新增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估计会在3万人左右。

数据显示人才缺口很大

记者: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怎样?

姜海燕: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 一方面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已不再是满足于温饱, 而是需要更高层次、 更有尊严和价值的服务。高质量服务的提供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社会矛盾多发, 例如,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维权事件,甚至有些还发展成为极端的暴力事件。 对此, 社会工作可以发挥专业优势, 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可以从信访、 司法矫正服务、 心理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入手, 维护社会公平, 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近年来, 政府也在关注和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2010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2年, 民政部发布了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 到2020年,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 目前, 我国已有社会工作者36万人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人才缺口还很大。

社工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记者: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如此之大, 而全国高校也在不断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按理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应该不存在困难,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姜海燕:实际上,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在大学各专业的排行趋于末端, 而且专业对口率也相当低。 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和高校资料显示,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各个专业就业率的较低水平, 例如,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排行在全校为倒数第四; 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排在第64位。 而且, 即使就业, 能够在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对口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也较低。 民政部的信息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毕业后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不足8%。

 

就北京地区的高校而言, 由于本科生考研率较高, 很多学生选择了在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深造, 因此,适当地增加了社会工作的就业对口率。 例如, 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毕业生中, 有51%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 其中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占37%, 在相关领域就业的仅占14%。人才流失的另一表现是社工在岗人员的流失率相当高。据报道,深圳社工流失率不断攀升, 从2008年的8.2%, 到2011年的17.6%, 再到2012年的18.1%。 还有人说, 早期的深圳社工仍在岗的已不足30%,逾七成已离岗。 广东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 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知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不断攀升的离职率给社会工作的就业环境敲响了警钟。

正视导致就业困境的各种因素

记者:您认为社工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姜海燕:社工专业毕业生之所以会面临就业困境, 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人才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可供毕业生选择的成熟的社会工作岗位, 就会堵塞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通道, 导致他们流失到其他行业。 可以说,社会工作岗位是社工就业的必要条件。 因此, 虽然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 但目前这些需求还没能转换为成熟的社会工作岗位, 这是造成社工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记者:中国没有培育出成熟的社会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姜海燕: 第一,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这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先于职业化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是从社会需要中脱胎而来, 是因为慈善组织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 才逐渐加大对员工的专业培训, 并逐渐发展为学校里的一门专业。 也就是说, 西方的社会工作是从社会逐渐走向课堂的, 这样就可以形成人才需求带动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 从而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但是, 中国的发展路径正好相反, 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样的走向的健康发展, 还有赖于政府、 社会和教育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第二,中国的慈善事业不发达,是导致社工岗位不足的重要原因。

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具有社会福利的属性, 主要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困难群体,他们对社会工作服务有非常大的需求,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因此,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福利供给和民间的慈善行为。西方慈善事业得到各个民间基金的支持,使得社会工作服务可以在民间首先发展起来。而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慈善传统的断裂, 目前社会上的慈善资金规模比较小,导致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很难从民间发展起来, 从而使中国的社会工作变得极其依赖政府的政策和资助,缩小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空间。

第三,原有的体制内的社会工作岗位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较难进入。

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社会工作岗位是设置在政府的社会福利体系内的。 在中国, 大部分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岗位都由政府的公务员或社区工作人员担任。 中国的社会工作岗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存量, 另一部分是增量。 其中,存量的部分即是现存的政府体系内部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岗位。 社会工作在寻求增量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存量部分的发展。 不过, 这部分岗位在招聘、 待遇与人员更替方面与市场上的一般聘用有所不同,从而也限制了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这些岗位的渠道。

第四,现有的民间组织中的社会工作岗位待遇不高, 工资水平与工作要求失衡, 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在目前有限的社会工作岗位上, 社工的待遇仍然偏低。 例如, 在北京的一些机构, 政府购买的社工岗位每个月平均能拿到手的工资大概为2000多元, 但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却是非常大的。 他们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接触各类困难人群,由于社工的知名度不高, 他们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形成了工资待遇与工作量的失衡, 导致大量社工无法坚守社工岗位。

记者:除此之外,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哪些?

姜海燕: 除了社会工作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外,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社工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上都有待提高。 这与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有关。 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工作技能也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有关。 由于中国的社工服务正处于形成期,很多社会工作服务都是探索性的,是没有经验可循的, 这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社会工作从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岗位要求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相对较高的。

调整心态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

记者: 面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困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姜海燕:一是要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与发展, 以提供更多的新增社工岗位。

在世界各地, 民间组织都是社会工作岗位非常重要的提供者。 我国香港地区的注册社工中, 在民间机构工作的占61.16%。 而目前我国民间组织的数量和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社会对各种社会福利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仅仅依靠政府提供会对政府的服务能力构成很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将社会服务的提供逐步下放至民间组织手里,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空间。 同时, 应适度放开对非营利组织的管制, 给予这些新兴的民间组织以一定的发展空间,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 如税收减免等。 民间组织强大起来,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 也会有大量新的社会工作岗位出现。

二是逐步推进社会工作岗位的准入制度, 设立资格门槛。 虽然社工师和助理社工师考试已在全国推开, 但是,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门槛制度依然没有建立起来。 我国应该逐步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设置准入制度, 充分发挥社工师考试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鉴于对存量人员进行更新的难度较大,政府福利体系内的社会工作岗位不妨实行 “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的过渡制度。 一方面, 对于现存的工作人员,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全国社工师考试, 通过者可在待遇方面差别化对待; 另一方面, 对于准备招入体制内的社会工作人员, 应明确专业准入制度,即规定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并且具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才能应聘。如此,既可以提升现存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水平, 又能不断为福利体系增加新鲜血液, 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当然,还应注意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要调整心态,不急功近利。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 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应该在努力完善的同时, 也给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一定的发展空间,把握好关键问题,做好各方面的质量控制, 保持健康发展的步伐。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14/0910/17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