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社区社工岗位设置的喜与忧
社区社工岗位设置的喜与忧
闫 薇
自我国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以来,各地对在社区开展社会工作都进行了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社区也成为容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平台。近期,记者对社区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访,发现很多人关心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问题,既有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好消息,又伴随着各种无奈和挑战。
深圳市南山区:开社区社工岗位设置先河
2007年3月,深圳市南山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南山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年7月,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96名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岗,被分配到8个街道的100个社区,在全国首创“一社区一社工”模式,开国内在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并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先河。
然而,运行两年后,“一社区一社工”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一个社工在社区势单力薄,难以开展一些活动或服务,并且容易被‘行政化’。同时,社工之间缺少团队协作的平台,相互支持和分享难以实现,服务质量也得不到提升。”南山区社工协会秘书长马莉说。
为了突破困境,南山区酝酿着将这个模式进行升级——在每个街道成立社工服务中心,社区的社工岗位设在中心,但服务地点在社区,这样社工有了集中的办公场所和开展专业服务的场地,可以更便捷地为居民服务。“在运行中,我们采取了‘3+2’模式,即社工每周有3天在社区开展活动或服务,另外两天在中心做计划、整合服务等。”首批96名社工之一、南山区社工协会前秘书长何珊珊介绍。
2011年之后,深圳开始推行社区服务中心,即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以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来运营。南山区因为有之前几年服务的深厚基础,很多社工服务中心顺利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社工们依然扎根社区,开展最前线的服务。
重庆市渝中区:有利契机下的特色路径
渝中区是重庆的老城区,社区建设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位居全市前列。2013年,在总结近几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经验的基础上,渝中区利用第九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契机,下发了《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建设居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调整第九届居委会人员职数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每个社区设置两个专职社工岗位。
“渝中区有220多名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而且大部分在社区,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利用好这批人才。在社区设置专职社工岗位,成立社工室,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渝中区民政局社区办副科长王泽彤介绍说。专职社工岗位人员配置采取的是“转化+调剂+公招”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社工人才充足的社区,将具有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或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专科以上)的社区工作者直接转化到专职社工岗位;对社工人才不足的社区,采取从其他地方调剂和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人员补充。
“目前,全区78个社区已经实现社工室全覆盖,156名专职社工也已到位。我们又申请了重庆市民政局的一个社区社会工作整体推进项目,费用100万元,在全区78个社区推进。”王泽彤介绍,“这样一来,社工有了岗位,有了工资保障,也有了活动经费,就能踏踏实实地开展服务了。”
政策落实还需配以有力措施
在记者调查和采访的上海、北京、浙江省宁波市和嘉兴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城市中,对于在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做法大多与深圳市南山区和重庆市渝中区类似,以在社区成立社工站、社工室的方式为主,也有的地方是在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工作站设立专职社工岗位,还有的地方是引进社工机构在社区成立分部。配备社工的方式则主要分为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服务(分为岗位购买和项目购买)、社区工作者兼任社工、社区工作者转岗或者招聘专职社工等几种情况。
虽然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问题在以上地方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个问题依然无解。更为遗憾的是,有些地区对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给予了重视,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进行规范,但囿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未能将此事业进行到底。而对于超越重重困难、突破一些瓶颈性问题的地方,除了党政部门重视外,其实还离不开一些有力的推动措施。
重庆市渝中区在对第九届社区居委会人员职数进行调整时,明确规定“根据社区实有住户数规模,全区第九届社区居委会成员由5~9人组成,专职社工2人”。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渝中区民政局又利用考核机制,将工作真正推行下去。“渝中区政府对街道的考核中,有社区建设考核的分值,社工专业人才是其中一项。而渝中区社工办对社区的星级考核,也有社工专业人才的要求。”王泽彤说。
温州市从去年开始推行社工室建设,并在一年时间里实现了全市社区社工室全覆盖。在工作推动中,温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局)也用上了“考核”这根“指挥棒”。“我们对区县的工作考核中,有社工人才数量和数量提升的指标,去年还增加了社工室全覆盖的内容。” 温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局)社工人才建设处处长叶凤凰说。
“后岗位设置”时期的问题和挑战
社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平台,岗位设置是实现专业服务扎根社区的重要途径。在岗位设立后,后续的配套措施必须跟上,才能保证发展不偏离初衷。
一位社工行政管理人员坦言:“其实这并不是单纯的岗位设置问题。如果不转变思路,社区的职能没有厘清,更多地承担政府行政事项,那在社区开发专门做服务的岗位就很难。因此,为社区减负,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考虑专业服务的事情,政府也转变理念,将一些事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专业组织和力量来做。另外,在社区设置了专职社工岗位后,相关的岗位职责、培训、继续教育、督导等制度都要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其实,在已经实践社区社工岗位设置的地方,也的确面临着“后岗位设置”时期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是社工人才队伍素质不够高。一些人员虽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有相关专业背景,但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尤其缺乏实务经验,专业能力亟须提升。其次是服务模式和内容不够明确。社工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方式等还不够明确,存在无从着手、无处发力的现象。最后是薪酬、晋升、评估、督导等机制不健全。
虽然社区社工岗位设置还有太多的障碍,但社区社会工作发展是大势所趋,期待广大社区社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专业服务走近更多居民,也让社会工作在社区这片沃土扎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4/0909/173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