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个案)中的运用

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个案)中的运用

 

社会分流论(下篇):人生拐点治疗模式

——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个案)中的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分流论亦不例外。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研究社会分流的重要目的,就是着眼于在社会工作的视阈内,如何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由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念所在,所以,在讨论本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在社会工作的目标服务对象——在社会分流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情况和结果的个体身上,进而探究如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所处的困境,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获得希望和成长并最终走出困境。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来看,其实主要就是社会工作个案服务。

一、理论假设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看,社会分流论的理论假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分流的关注点是原本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关系空间中的单个个体而非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

2、社会分流关注个体流动的社会轨迹过程甚于其结果。

3、社会分流的过程是动态的,可观测的,但其结果是单向性的,某一次社会分流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具有不可逆性。

4、在社会分流的过程中,如果改变其中某个环节的因素就会影响后面其他环节的结果,亦即,社会分流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

5、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

6、个体有意愿和勇气将有关个体的事实呈现出来,以便于社会工作者帮助个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利影响,并协助其制定改善计划。

7、人生拐点是社会分流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对处于人生拐点的个体给于辅导,是可以帮助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少走弯路的。

8、有关人生拐点的辅导,是有一定的技巧可以运用的。

二、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个专业服务的过程。在社会分流论的语境下,社会工作实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个体差异性。

承认个体自赋条件的差异,承认机遇在个体社会分流中的影响作用,这是运用社会分流论解决个体问题的基础。个体的差异包括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环境因素、社会机遇等。

2、相信过程多变性。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个体的发展道路就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况,而在这个过程中,亦是因人而异、充满偶然因素的,一个小小的抉择就可能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3、关注问题纵向性。

较之于不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社会分流更关注同一个体自身在社会分流中的纵向分析。而且,做出这种判断和分析的,一定是个体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劳。

4、承认结果必然性。

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必定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结果也是单向性的,结果一旦成其为结果,就具有了不可逆转性。

 

三、人生拐点

在与人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当年我要是……”、“自从那之后,我再也……”、“如果再回到当时……”等等,这些话语无不透漏出当事人的一些心理活动轨迹,而这些时间点,或者标志性事件,就是人生拐点。简单而言,个体认为影响了人生轨迹或引起重要变化的因素及时间点,即人生拐点。

人生拐点包含几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否可以算作人生拐点要案主自行判断,而非他人妄断;其次,影响人生轨迹或引起重大变化,可以包括任何宏观或微观的因素,具体也应由案主界定;再次,引起人生拐点的因素可以是复杂的、多元的,但一定是非常具体清晰的事件,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最后,这些事件对案主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

关于人生拐点的形成,百度百科的解释认为,其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为了方便记忆,在这里统称之为决定人生拐点的“七因素论”:

1、由个人努力到一定程度形成的(量变到质变)

2、由贵人相助形成的(借助外力)

3、由突发事件形成的(人生变故)

4、由某种选择决定形成的(人生抉择)

5、由某种失误形成的(失误、过错、遗憾等)

6、由某种领悟形成的(态度、心理行为,如佛教的“南顿北渐”说)

7、由不可抗力形成的(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决定人生拐点的因素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它因素综合存在、综合决定,从而形成了人生拐点。

人生拐点对个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而这重要的几步,极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人生拐点都是那“重要的几步”,都意味着要面临重要的抉择或者考验,拐点之后带来的是人生轨迹的起与落。

这些人生拐点,有起积极影响的,也有起消极影响的。与此同时,面临人生拐点,每个人都有自我调适的能力,通过自我过滤或者自我净化,将这些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完全忽略。当然,也有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的,在遇到不利的人生拐点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案主就有可能出现后续一系列心理问题,轻者影响个人及家庭的幸福生活,重者甚至将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心理问题。如自闭症、恋童癖、仇富心理、报复社会心理等。

2、发生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言行。如药物成瘾、窥阴癖、各种犯罪行为等。

3、导致社会问题与矛盾。如边缘化、社会歧视、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

因此,降低甚至消除负面的人生拐点对个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根本所在。下面,将结合上篇社会分流论的相关内容,重点尝试如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将其予以运用。

四、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上,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确定问题→界定心结→制定任务→服务评估。

(一)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清晰的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所在,是提供任何服务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分流论语境下,分析并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视角,一个是社会视角,前者的代表就是“七因素论”,亦可以归纳为“因素论”,后者的代表是“四种类型”,即生活类、学业类、职业类、际遇类,简称为“类型说”。

1、因素论,即七因素论。此理论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了,此处不再赘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七因素论相对比较具体和细化,让服务对象据此自行分析,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2、类型说,即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划分,是一种相对比较通俗的分法,即将有可能影响人生拐点的因素总结为生活类、学业类、职业类、际遇类四大类。其中,生活类包括家庭关系、情感、婚姻、家庭变故等;学业类就包括升学考试、复读、分科、偏科、成绩、学历、师生关系等;职业类包括就业、升迁、调动、下岗、失业、待业、换行等;际遇类包括社会机遇、人生变故、重大公共事件、不可抗力等。

以上两种分类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尽快确定自己的问题。不过,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所有这些问题的确定,应该由服务对象自行完成,社会工作者最多是起到协助的作用,不可越俎代庖。

 

(二)界定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心结”

问题只是问题,是一种显在的现象,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比如出卖肉体、同居、未婚堕胎等,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其潜在的影响,服务对象未必会或者愿意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洞察和挖掘,必要时可以引导服务对象一起进行分析和界定。

下面介绍几个界定服务对象“心结”的方法:

1、社会分流树

所谓社会分流树,实际上就是将个体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人生拐点运用树形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个树形图由服务对象自己画,无论事件大小,只要服务对象认为某个事件可以作为其人生拐点,那就都可以画出来。社会工作者通过这个树形图就可以初步判断某些事件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程度了,从而有利于接下来制定相关的服务计划。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社会分流树,在此附上一幅简图。

社会分流树

如上图所示,进行简单的解释如下:

·“地平面”和“天空”分别代表社会底层和社会顶层的社会关系空间;

·“大树”代表个体可能达至的所有社会关系空间;

·“树干”代表影响社会分流因素中的个人因素。其中,发生分叉之前的部分为先赋因素,分叉之后部分未自致因素;

·“分叉”代表个体发生人生转折的节点及其原因,如受教育情况、婚姻情况、职业情况、健康情况等;

·“树枝”代表个体发生分流的方向,为了将流动方向加以区分,图中分别采用了不同颜色的“树枝”,其中,红色代表向上分流,蓝色”代表向下分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社会分流都是或上或下的简单二元方向,而是复杂多变的,一如充满变数和不确定因素的人生一样,可能是先上后下,也可能是先下后上,再或者是有上有下,上下交织,起伏不断,迂回周折的。

此外,每次流动方向的改变,亦即分叉的角度的大小,可以理解为该次改变在绘画者心中的影响程度。

总之,每个个体都可以画出自己的“社会分流树形图”,将人生发展路线图描绘出来,进而为分析和反思发生分流的原始诱因、动力、方向、结果,并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2、人生日历

人生日历,就是将自认为对自己人生发展道路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将其用文字记录出来,并对其影响程度加以判断,并通过优势视角,收集填表者在面对人生拐点事件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希望得到的帮助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一方面帮助填表者回顾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填表者的相关信息。具体的工具,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格。

当时年龄

人生拐点概述

影响程度分析

(分别用+、-代表正向或负向,各1-5共5个等级)

为适应转折做过如何尝试

希望得到何等帮助

当时影响

现在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人生日历法适用于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服务对象,他可以清晰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3、蛛网图

除了社会分流树、人生日历外,蛛网图分析法也可以作为分析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原因的有效工具。蛛网图分析法,也有人称作关联图,据称英文名字叫做but-why,经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衍变创新,最早来源已不可考,本文采取北京社区参与中心的命名,称作蛛网图分析法。

蛛网图的做法就是围绕某个问题,逐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先是分析其一级原因,然后就每个一级原因再分析其二级原因,以此类推,直至分析到不能再具体为止,然后逐个将每个因素(不分级别)和所有与之产生关系的因素用线条连接起来。最后,看哪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发生的关系最多(统计线条数),那个因素就是画图者认为的最有可能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关系线条数目越多,对问题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当然,和其他方法一样,这个画图的过程应该由案主自行绘画并确认相互之间的关系。下面是一个示意图,仅供参考:

蛛网图分析法示例 

如上图所示,该问题以及因素有3个,每个一级因素又有若干个二级因素,每个二级因素又有若干个三级因素,以此类推,直至无法再具体化。示意图中因素1-2共有5条关系线,所以可以判断该因素在解决问题时应当予以优先考量。

 

(三)制定合理任务协助服务对象解开心结

1、当个体处于人生拐点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拐点前期:有些人生拐点是可以根据过往经验预测得到的,比如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很多人改变一生命运的契机,再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社会风俗,都是可以预测的,所以对于可以预测的人生拐点,个体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那些缺乏意识或者能力的个体做好人生拐点的预演、可能的角色扮演、预防性准备以及必要的心理调适等工作。

(2)拐点中期: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分析当前拐点的影响级意义,厘清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评估该拐点可能给案主造成的正向力或者反向力及其大小,整合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陪伴其度过人生拐点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点在于找到案主的心结,只有找到这个心结,才能彻底打开案主的心门,才能实施接下来的介入服务。

(3)拐点后期:当度过人生拐点之后,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案主及时总结和反思相关经验教训,对于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及时规避相关风险。

2、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服务目标及内容。

香港当代资深社会工作者郭慧芳女士曾经提到过一个“ABC理论”,这是一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的理论,她认为个体行为在受到外部刺激或作用后,其产生结果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分别是态度(Attitudes)、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s),具体如下图所示:

行为动机ABC理论 

受此启发,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制定服务内容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借鉴这个理论的。换言之,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三个逻辑层面进行着手:

(1)改变服务对象的态度认识;

(2)改变或教授服务对象某些行为;

(3)为达致基于服务对象需求所特定的目标而创造所需条件。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也可以侧重于某一个或两个方面,不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据此来制定合适的服务目标级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全面和符合逻辑的。

3、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应当掌握并不断总结和发展新的工作技巧。

1)既得假设

既得假设也叫连续假设追问,这个技巧主要用于案主陷于对过去某些行为的懊悔中难以自拔的情况。比如一个案主对自己当年没有向暗恋对象表白而一直耿耿于怀不能自拔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就可以采取既得假设的办法来连续追问:假如当年你想他(她)表白了,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假如当年他(她)答应了你的求爱,接下来你们会怎样?然后呢?再然后呢?最后呢?现在呢?……通过这一连串连续的假设和提问,不但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对这个事件不同结果(哪怕是假设的结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懊悔感。

2)社会嫁接

社会嫁接,是受植物学意义上嫁接的启发而形成的。社会嫁接就是将个体从原本的社会情境中剥离出来置放在另外一个全新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过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在原本的社会情境中出现不适、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或者置换到新的社会情境中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使其获得新生等情况下才会考虑社会嫁接的问题。其实,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社会嫁接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针对福利院孤儿的“家庭寄养”方式。此外,湖南卫视主办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也是社会嫁接理论的最佳注脚。

3)情境模拟

对于那些因为“没有……”或者“错过……”等懊悔心理较强的服务对象,运用情境创造或者情景模拟手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情境模拟就是根据案主所描述的情况,再现出一个符合案主心理需求的现实情境,通过参与人员的角色扮演,缓解或释放案主心中的遗憾和懊悔,或者满足案主的某种心愿。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的圆梦业务。

4)逆边缘化

所谓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如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包容。而逆边缘化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方向移动、变化。逆边缘化的核心在于帮助个体寻求自我价值,提高其社区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增强其存在感,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长。

以上几个技巧只是抛砖引玉,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应当不断总结和发展新的工作技巧。

(四)服务成效评估

人生拐点治疗模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个案服务的一种,因此在检视服务效果和效率的时候,可以采用一般个案的评估手法进行过程性评估或结果性评估,主要主要涉及的内容有:1、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2、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3、服务介入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情况;4、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估,就可以起到较为全面的检视服务效果的作用。当然,通过评估,除了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改变情况外,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总结经验、改善技巧,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对于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行政也极具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多余的话

关于社会分流论的思考,最早是在大三时就开始了的,当时只有“社会嫁接”这一个概念,而且还很模糊。后来参加工作后,断断续续的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终于在6年后将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阐述,也算是了却一桩夙愿。

社会分流论不是完全的创新,而是在无数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发展的使命。人生拐点的提法,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分流树、既得假设、社会嫁接、逆边缘化等名词,都是笔者一家之言,未必科学,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4.个别内容参考网络来源信息,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0904/17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