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社会分流论(上篇)

社会分流论(上篇)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西方民谣

一个钉子与一个帝国有什么直接或者必然的关系?有谁会相信一个钉子的丢失竟会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然而上面的这首西方民谣却给出了我们一个严肃的答案。一个帝国如此,一个社会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途。不可假设,不能重来,是一次性的,用完即作废。然而,个体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是可以积极主动的,自由掌握自己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说,人生处处是歧路,人生处处是机遇,人生处处是选择,人生处处是转折。

个体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可以起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会给个体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63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后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引申意思是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个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个体的某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持续性的,是深远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而这种影响如果不能够通过自身或者外力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思想或者行为的偏差,从而致个体于不利境地。

而这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都有其根源可以追溯,都有其原始诱因,而这些原始诱因的持续影响通常会以某个时间点为界限,以个体的反常行为为表象体现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这个时间界限称之为“人生拐点”。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拐点有很多,而这些拐点对个体的影响又因为个体自身的差异性,特别是面对为自己带来持续不良影响的原始诱因的自我调适能力的高低,而表现出深浅不一的程度。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将这种对个体产生持续不良的影响称之为“心结”。

找到原始诱因,打开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心结”,是帮助个体矫治偏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得不致力于帮助个体寻找给其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原始诱因。而这些原始诱因以各种各样的表征隐现在个体全部的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之中,诸如学业、工作、生活、情感等等。

相信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因此,如果个体有意愿将有关事实告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就能够帮助个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利影响,并制定改善计划,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分流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我们更希望它是一个方法论,是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分流的定义

社会分流是指原本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关系空间中的个体,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因素,在社会流动中分别移向不同的社会关系空间的过程。对于这个概念,有必要做进一步的阐释:

1、社会分流的关注点是原本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关系空间中的单个个体而非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

2、社会分流关注个体流动的社会轨迹过程甚于其结果。

3、社会分流的过程是动态的,可观测的,但其结果是单向性的,某一次社会分流一定会产生某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

4、在社会分流的过程中,如果改变其中某个环节的因素就会影响后面其他环节的结果,亦即,社会分流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

二、社会分流与社会流动的联系与区别

关于社会流动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通常情况下,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因为职业地位是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地位,因此,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从以上两种有关社会流动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社会流动和社会分流比较相近,甚至可以说,社会分流包含于社会流动之中,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但是,既然是特殊形态,就一定有其特殊之处。归纳起来,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对象不同。社会流动的研究对象更可能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者社会阶层,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人或者某一类人。而社会分流的研究对象则是同一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中不同的社会个体,是单个的社会人或自然人。

其次,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社会流动是从宏观的或中观的社会层面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而社会分流则倾向于从微观的个体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再次,核心关注点不同。虽然两者都承认社会流动的过程,但是社会流动的核心在于“动”,是一个结果呈现性的动作,更倾向于描述社会流动的结果。而社会分流的核心在于“分”,是一个过程呈现性的动作,更关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不同方向。

三、影响社会分流的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变迁、社会变迁、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变化、文化传统等等,都会对社会流动产生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如同社会流动一样,影响社会分流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为表现形式的宏观层面;二是以工作单位和家庭以及其他社会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中观层面;三是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的微观层面。

然而,如前所述,社会分流关注的核心对象是单个的个体,是相对独立的社会人或自然人。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从“个体—社会”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影响社会分流的因素。这样,影响社会分流的因素就可以界定为两类: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1、社会因素

影响社会分流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1)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水平。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处于这个社会之中的个体的流动情况。比如分别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人们,其流动的可能性与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社会管理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对社会分流的影响是直接的、强有力的、规模化的。比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3)社会价值观。作为社会人,一定会受到相应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如社会地位、社会声望、财富等,这也成为推动人们向上分流的重要原因。

(4)社会变迁。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改革,还是社会的停滞、倒退、革命,一切社会变迁现象都可能引起社会成员发生结构性分流。

(5)自然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是引起社会分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流动。

2、个人因素

根据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个人因素又分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

(1)先赋因素,即个人能力之外的因素。先赋因素超出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范围,是先天存在的,个人没有决定权与选择权。如种族、性别、家庭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

(2)自致因素,即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如教育水平、抱负水平、职业选择、婚姻状况、社会关系资源情况、健康情况等。自致因素在个人社会分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

有人说,每个人有四种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职业出身。你能决定自己的后两种。这无疑是对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的最生动阐释。

四、社会分流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依据,社会分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照个体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的流动方向,社会分流分为向上分流和向下分流。向上分流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较低的一个地位移动至较高的一个地位的过程。反之,个体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较高的一个地位移动至较低的一个地位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向下分流。

按照社会分流产生的原因,社会分流分为结构性社会分流和非结构性社会分流。结构性社会分流是指由于某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个体随之产生社会分流。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社会里,先进工业发展和大规模学校教育使个体特别容易产生向上分流,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或经济体系(非个人成就)的变迁。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实行改革开放很多中国人选择“下海”经商,又如2000年之后中国因为产业升级或者国企改造导致部分员工下岗失业,这种社会分流具有规模较大、速度教快、变化急促等特点。非结构性社会分流指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分流,主要通过个人努力或不努力来实现,相对来说,非结构性社会分流取决于社会开放的程度,而且因人而异,变化较慢,影响范围也比较小。比如个体的自由择业,对学习的不同意愿等。

按照社会分流产生的动机,社会分流分为主动分流和被动分流。主动分流是基于个体自身意愿所进行的社会分流,不受外力干扰,属于案主自觉的范畴。与此相反,被动分流是指个体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做出某种社会分流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过程。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考制度、各种评比和选拔机制等。

五、社会分流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一般意义上,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社会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需要面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机会和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有价值物。

在社会分流中,社会不平等现象自然也是如影随形:

1、先赋因素本身即是不平等存在。在诸多先赋因素中,比如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等,本身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或表现形式。以家庭背景为例,生活在贵族官宦之家的孩子和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其人生的起点实在是天壤之别。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答案已被广泛证实是否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侯将相的子孙确实是“有种”。在中国网络上曾经盛传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名字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是一个最鲜活的注释。

2、社会开放程度有限。一个开放的社会未必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但是因为开放,这个社会就存在了实现社会平等的可能性。反之,一个封闭的社会,一定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以及配套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而往往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分流的全部可能、形式和规模。

3、机会不均等。根据社会不平等的概念,对相对稀缺的有价值物的获取机会与对有价值物的占有量和满足需求的程度并列为社会不平等的三大表现形式。在社会现实中,机会从来都不是绝对均等的,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相对平等的。比如义务教育制度,从法律上讲,对每个学龄孩子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不同的地域特性和文化背景,比如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不同区域的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机会还是不均等的。

4、社会歧视。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社会歧视包含很多种类,比如种族歧视、肤色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疾病歧视、教育歧视、文化歧视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歧视在社会分流中经常会被提及和使用,从而加剧了社会分流中的不平等现象。

 

六、社会分流的功效

如同影响社会分流的因素一样,社会分流的功能效用,也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1、对社会整合度的功效。社会分流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拓宽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起到了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从而强化了社会整合度。

2、对社会稳定性的功效。合理的社会分流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不合理的社会分流则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从而加深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判断社会分流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社会分流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是否能够实现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的社会分流。

3、对社会结构的功效。社会分流的汇聚,形成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直接导致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结果即社会阶层的形成,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则钩织成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因此,合理的社会分流有助于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巩固。

(二)个人层面

1、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较高的社会地位契合了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诉求,而社会分流使社会成员谋求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实现个人抱负的期望变为可能,从而激发了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活动的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社会分流有助于形成开放、动态的社会结构,在机会均等和自获性原则的条件下,建立社会成员之间平等的参与关系和竞争关系,促进社会成员公平发展,从而消除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现象。

七、结语

社会分流包含于社会流动之中,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分流有其自身独特的成因、类型和功效。社会分流树是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分流的一个直观形式。我们之所以将社会分流从社会流动中单独提炼出来加以研究,原因在于社会分流更有利于我们界定社会成员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将其运用到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中来,尝试开辟出一个新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人生拐点治疗模式。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4/0902/172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