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军队 重庆市:引入专业社工人才 拓展军休服务领域

重庆市:引入专业社工人才 拓展军休服务领域

李标洪

2013年7月以来,重庆市军休中心在市民政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工处、安置处等相关处室的具体指导下,开拓创新,按照“区域试点,稳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实施军休社工项目。一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获得民政部,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领导和广大军休干部的一致好评。

夯实工作基础

科学制定方案。市军休中心及各试点单位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市军休中心制定了社工项目实施总体方案,对项目的指导思想、运行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进行了明确;各试点单位按照总体方案,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 

完善社工设施。各试点单位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上级补助、试点单位民政局自筹以及争取其他社会资金等方式,建立了配套齐全的军休社工工作室。

配齐专业力量。各试点单位通过统一招聘的方式配备了1-2名专职社工,同时,落实一名以上转岗社工。

加强制度建设。各试点单位相继出台了《社会工作室管理制度》《个案社会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建立了“周计划,月总结”制度。

扩大社工影响。市军休中心成立军休社会工作宣传队伍,以《巴渝军退》杂志、《巴渝老兵》网站为平台,围绕重大政策、重要制度、重大活动、典型经验,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印发《军休社会工作宣传册》2期,4200册;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论坛、开展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引领带动军休工作人员和专职社工自觉学习、研讨、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试点区(县)也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社会工作理念,让军休干部对军休社会工作有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抓好建档工作。各试点单位建立了包含军休干部的身体、心理、生活状况、家庭情况、需求评估等内容的军休干部常规档案和红、黄、绿三级档案评估机制,建档率全部达标。

开展专业服务

个案服务重点突出。各试点单位社工人员在开展普通个案服务的同时,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摸底筛查出军休干部中的特殊个案,将身患重病、存在精神障碍的军休干部列为重点个案,积极开展专业个案服务。目前,五个试点单位共开展个案服务83例,结案59例。

小组活动精彩纷呈。各试点单位以军休干部兴趣、需求为切入点,建立摄影、绘画、棋牌、门球、钓鱼等兴趣小组29个,开展小组活动80场。

主题活动新颖有趣。各试点单位利用七夕、中秋、重阳、元旦等节日,精心策划组织“夕阳分外红”主题分享交流会、“积极乐观 幸福平安”分享会、“浓情中秋·情系军休”“健康重阳运动行”等主题活动34次,极大地丰富了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

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根据军休干部需求,创新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整合社会资源,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家政服务等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专业服务功能的日益发挥,军休社会工作维护军休干部权益、改善军休干部生活的成效逐渐显现。

强化专业督导

市军休中心会同专业督导,组织召开集中督导会议11次,编发军休社工简报16期,有效促进了各试点单位军休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社工项目组现场督导22次,通过直观感受社工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评估,有效推动了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组织召开军休社工研讨会1次,加强经验交流,为重庆市军休社工项目出谋划策,助推长远发展。

随着实践逐步深入,效果逐步显现,基本形成“市区两级连动,军休机构牵头,专业督导嵌入,专职社工服务”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身心灵社”全人关怀特色服务、“三助”核心军休院落文化、“四式”联动社会支持网络、中心设点两翼助攻的社工服务模式、亲情补位服务文化俱乐部品牌五种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探索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李坚吴积军 曾渝)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jd/2014/0828/171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