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寻找自我杜绝盲目从众—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寻找自我杜绝盲目从众—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 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 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 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了交往挫折的产生,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程度上的从众心理。例如,案主本来不想去食堂吃饭的,但是宿舍的其他同学都要去食堂吃饭,案主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也跟着去了。虽然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之间也极其常见,但是案主的从众心理较其他人来讲要严重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赖心理,这也是使案主产生焦虑和困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优点和资源
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大一时曾拿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三、目标
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 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1)短期目标:
1.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2.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3.逐步增强案主的自理能力,使案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别人的依赖;4.缓解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社会竞争。
(2)长期目标:
1.使案主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2.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3.使案主摆脱依赖,重塑自我,消除盲目从众和嫉妒心理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四、理论基础
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唐纳德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他的自我指导治疗,基本上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语言。自我陈述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话所带来得影响一样多。认知行为矫正法的一个基本现实是 “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了要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要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景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1)假设行为改变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发生的。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他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内部对话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他事件或行为过程影响的。
(2)内部对话的机能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他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如果个体这时只看重自我,只看重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不满等思想,这时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环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我们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者是由习惯产生的,我们在行为之前也不需要想一想(因为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行为,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3)内部对话的结构内部语言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以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结构的改变有三种形式:吸收,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替代,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综合,即原来结构中的成分在更具理解性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时间与内容安排
(1)访谈
1 希望通过与案主及其教室友进行的详细的交谈,尽可能多的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材料,尽量较为全面的掌握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
2 希望通过本次会谈于案主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的基本认同。通过对首次会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使案主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嫉妒心理的存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 协助案主学习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对话主要由负向德自我陈述和想象以及消极的信念组成,帮助案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使得案主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问题。
4 鼓励案主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尤其是班级里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让案主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应用会谈中所习得的因应技巧,观察和评量新的行为的结果,同时鼓励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竞争。
5 在小组活动之后,和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让案主反省自己的长处,使案主感觉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嫉妒心理的存在害人害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给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某一方面的获得必将以另一方面的丧失为代价的。
6 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 从容的面对困难,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摆脱盲目从众和消除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案主拟订一些计划,使得案主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这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六、介入策略
(1)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
(2)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手段。
(3)家庭作业很重要,除了一对一的辅导和面谈外,工作员需要安排案主进行积极的活动,使用各种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还导致案主问题的改变。
七、评估计划
(1)案主自我表达,如孤独感程度,对社会交往及竞争的看法等等。
(2)工作者的观察,如在交往和访谈中的表现等等。
责任编辑:白楚菡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0828/171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