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cncasw迁移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行走在鲁甸:一个亲赴鲁甸的社工志愿者的感与行

行走在鲁甸:一个亲赴鲁甸的社工志愿者的感与行

 

曾新凯参与鲁甸地区社区陪伴计划启动

曾新凯参与鲁甸地区社区陪伴计划启动

给小朋友们发放儿童生活学习包

给小朋友们发放儿童生活学习包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昭通市各个地区受灾情况非常严重。许多NGO在得知灾情的第一时间便立即赶赴灾区,其中罗湖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理事会理事贺永强在灾区领头成立了8.03民间联合协作救灾大本营。2014年8月6日,看到鲁甸的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各种不幸的消息纷沓而至,我便萌生了前往灾区参与救灾的想法。拿定主意之后,立刻联系贺永强理事咨询灾区情况,了解到确实需要人力支援后便开始协调请假事宜,得到单位领导罗湖区社工委吕毅主任和所在的机构——深圳正阳社工杨成总干事的批准和支持后,于8月7日出发,于下午14点到达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云南省鲁甸县开始了我的救灾之行。

受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与公益杂志》副总编兼“活力蓝帐篷”项目品牌总监雷建华的嘱托,我将这次鲁甸之行记录分享给大家。

初入灾区

前两天的工作主要是在民间联合协作救灾大本营(简称大本营)所在地—鲁甸特殊教育学校协调救灾物资的接收和发放。

在参与救灾的过程中,贺永强理事教给了我很多关于救灾的知识,并确定了我们参与救灾的基本原则。例如:参与救灾分为三个阶段:紧急救援阶段、灾后安置阶段、灾后重建阶段。

而我们的服务人群是受灾的教师和学生,并且为他们准备了教师慰问包和学生生活教育包。我们这个项目的工作原则一、生命救援阶段的地区不介入,不跟生命救援抢通道和时间;二、有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的地方暂不介入,安全第一。在发放物资方面,我们采取了从受灾最为严重的龙头山镇和火德红镇中小学开始,逐个安置点去发放的方式。

 

和小朋友们在一起

和小朋友们在一起

活力蓝帐篷启动

活力蓝帐篷启动

救助工作规范化

9号晚上,大本营旁边的鲁甸职中实训基地搭起了帐篷,建起了一个临时性的灾民安置点。在第一批灾民入住之后,我按团队的指示开展家访,主要了解灾民的受灾情况和我们可以开展的工作。经了解,第一批到达该安置点的灾民有36人,其中16岁以下儿童有15人,包括没有上学的孩子。在晚上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团队确定要把这个安置点作为我们的第一个服务点,开展以社会秩序、卫生、环境维护,儿童安全和照顾为主的社区服务,并确定该项目的名称为“活力蓝帐篷”。并对该社区的志愿者进行联络整合,形成了社区服务团队,共同探讨社区服务内容,达成了以儿童服务为中心,协调治理社区环境的工作重点。

按照既定计划,我们将深化社区需求与资源评估,立足需求继续开展儿童、环境、文化、秩序等社区工作。以专长领域建立服务拼图,充分响应社区多元化服务需求。帮助安置区建立基本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整洁、开展青少年活动、推动生计发展、带领居民自救,以及协助政府,积极响应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手段和社会资源链接,官民并举,创造充满活力的临时安置区。同时我被任命为这个安置点工作站的临时负责人,协调处理服务点的各项工作,包括与驻点政府部门对接、与外来志愿者队伍的对接、志愿者招募与分工等工作内容。

从8月10号开始直到离开,我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在这个安置点,社工三名志愿者为社区儿童提供了包括儿童生活、学习、物资使用辅导、课业辅导、小组游戏等服务。

安置点学堂也从最初的13人升至42人。在这个过程中曙光救援队的队员们、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和县教育局、上海厚天救援队、山西天龙救援队等很多组织给孩子们送来了衣物、药品、学习用品和玩具等物品。另外部分负责人表示回到工作单位之后,愿意继续为孩子们筹款资助。有了这些人的关心,这个安置点的孩子们一直充满了欢声笑语。

救灾地区深入化

8月13号,因为要在灾区另选两个点作为活力蓝帐篷的工作站,便需要我们去实地调研,首先选的是龙头山镇最为偏远的村落的西屏村,50公里,5个小时。整个村里的状况很让我们吃惊,这就像一座被遗落的村庄,地震已经过去10天了,这里竟然看不到一桶泡面、一瓶矿泉水就连小卖部里面也连个茶叶蛋也没有,没有一家组织在村里开展灾后服务工作。经了解全村一共3000多人,600多户,8成都在家,基本上是在此安置。60岁以上的有360人,12岁以下有700多,道路不通,物资进不来,帐篷粮食急缺。全村房屋倒塌70多间,一共23户,危房有300多户,占到全村的一半。遇难5人,1人是在村里遇难的,4人在附近遇难。伤员有9人,其中5人是在运送物资的时候受伤的。经济收入以花椒和核桃为主,核桃有4000亩,花椒有3000亩。因为怕天黑山里的路不好走,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村里的基本情况就赶紧下山了,等回到大本营已经是晚上8点。

 

活力蓝帐篷总协调人贺永强搬运物资

活力蓝帐篷总协调人贺永强搬运物资

灾区小朋友在活力蓝帐篷里上课

灾区小朋友在活力蓝帐篷里上课

灾难下的爱与温暖

最难忘的便是8月15日,我的生日,同时也是我们活力蓝帐篷项目志愿者郭梅的二十岁生日,回到安置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和几个妈妈已经准备好蛋糕和蜡烛,在帐篷里静静地等着我们在这个特别时刻,特别的地方,我们过了一次特别又难忘的生日。烛光中,孩子们的眼睛明亮而清澈,这场地震虽然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但他们的纯真依然叫人感觉温暖而有力量。比起我们能够给予的,他们给我的却是更多更多……

危险后的坚定

8月18号,我和和公益的同事们按照计划一起到小寨镇中学和小学,给老师们送去慰问包,里面有床单、毛巾、手帕、袜子等生活用品。在去的路上小雨一直下,曾经有两个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次是上坡的时候,由于坡度太大,加上雨后路滑,汽车爬不上去并且在中途不由自主地往下滑,这种情况持续了有5秒钟的时间,幸好司机处置得当,及时把车停了下来;另一次是发完物资回去的路上,在一个陡峭的山路旁边,有七八块碗口大的碎石滚落下来,就落在汽车前面几米的位置。幸好石块较小、加上车速较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慰问包送到了小寨乡200多名老师的手里。也坚定了我们今后更加积极救援的决心。

践行、努力与成长

在参与救灾的工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救灾能力,我在8月16-17日参加了由救助儿童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云南省分会联合在灾区组织的“社会心理支持”培训班,学习了艺术教育与治疗、心理急救技术等课程。

8月17日晚,我和贺永强负责人作为活力蓝帐篷项目的申请人参与了扶贫基金会的项目答辩会,并且最终入围取得了经费支持。8月20日,作为扶贫基金会社区陪伴计划的入围项目的代表,参加了“灾后社区陪伴计划入围项目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一起谈论今后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大家在社区陪伴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整合的问题,大家收获颇多也一致决定以后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类似的交流会。

离开意味新的开始

从8月7日到8月21日。半个月的时间充实而珍贵。在这里,看到许多和我一起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也许只是卸车、搬物资,但是依然投入完成。他们没有一时冲动跑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救人,而是能够按照分工,恪守职责,努力把自己融入到整个救灾的环节当中,做一个最普通的螺丝钉。在这里,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协同合作去完成工作任务,我们甚至只是一面之交,却能够肝胆相照。我们来此更多是希望为灾区的人民作出一点自己贡献,能帮助他们渡过灾难有一个新的开始。

 

和公益儿童生活学习包

和公益儿童生活学习包

和公益

和公益

附:

扶贫基金会社区陪伴计划

“公益同行· 鲁甸地震社区陪伴计划”支持公益伙伴参与3-6个月过渡安置阶段社区陪伴项目,包括关注灾区心理干预、儿童安置、生活陪伴等,快速、高效的介入受灾社区,及时接触灾后弱势人群,有效回应社区的需求。

该计划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结合灾区实际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及项目经验探索支持公益伙伴快速、高效回应灾区过渡阶段需求的资助模式,其特点为:

紧急审批:5人评审小组48小时审批;

快速响应:72小时签约拨款;

小额资助:原则上单体项目支持不超过6万元;

项目督导:组建项目督导团队提供助力、分享沙龙、监测评估支持。

贺永强

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

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兼新闻发言人。热衷互联网公益创新,2011年即与新浪团队一起策划“微公益”产品,并推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新浪签署微公益首份“深度合作协议”。关注农民,曾在新浪微博发起“请农民工兄弟吃顿饭”公益活动。热爱乡村,2014年创办和川公益发展中心,致力于开发在地教育资源,开展乡村教育并进行乡土文化重建与保护。云南鲁甸灾后重建“活力蓝帐篷”总协调人。

 

危险的工作条件

危险的工作条件

崎岖的山路

崎岖的山路

“活力蓝帐篷”简介

“活力蓝帐篷-安置区服务计划”(以下简称“活力蓝帐篷”)是民间公益组织协同政府,在灾后紧急安置阶段开展的应急性服务和专业社会服务计划,由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成都高新区益众社区发展中心、成都高新区美锦社区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发起。

“活力蓝帐篷”联合发起机构发挥各自领域专业优势,组成业务拼图,积极协同政府,回应受灾群众对灾后卫生防疫、儿童安全、生计恢复与发展、中小学生教育、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使灾难之后的紧急安置区焕发生机与活力。

“活力蓝帐篷”缘起于“803鲁甸-巧家地震”。联合发起机构第一时间奔赴鲁甸县火德红镇、龙头山镇抗震救灾一线,在应急性需求调研和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公益组织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经验教训,达成核心共识:在大型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民间公益组织应深度协同,协助政府,有序高效抗震救灾。

根据工作实际,“活力蓝帐篷”在一线形成工作机制和原则。坚持雪中送炭原则,在项目选点布局上优先选择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的受灾乡村;坚持平台开放原则,欢迎各种社会力量成为项目区服务合作机构;坚持需求导向原则,调研先行,科学救灾;坚持社会沟通原则,积极传播灾区需求与业务实践,吸取各界建议与意见;坚持创新原则,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学习型团队,进行产品服务创新。

“活力蓝帐篷”是民间公益组织深度协同参与救灾的一次创新,寄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一条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救灾的高效路径。(作者信息:深圳正阳驻罗湖区社工委岗位社工  曾新凯   推荐者:《社会与公益》杂志副总编 雷建华)

本文为推荐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同时也欢迎您推荐好的原创文章或作者。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帐篷里的小朋友

帐篷里的小朋友

在鲁甸过生日

在鲁甸过生日

开心的灾区小朋友

开心的灾区小朋友

文章来源:http://migrate.swchina.org/2014/0828/170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