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北斗星梁阿妹:公益旋风从哪里刮起

北斗星梁阿妹:公益旋风从哪里刮起

QQ截图20140828101112

(文/顺德区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梁阿妹)

近日来,由美国名人圈兴起的“冰桶挑战”活动席卷全球,各国名人明星纷纷加入到此项活动中,影响力之广,关注度之高,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何谓“冰桶挑战”?为何会掀起这样一股公益之风?

冰桶挑战即挑战者在网上发布自己被冰水从头浇下的视频内容,然后邀请三个人接力,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之内接受挑战,要么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以支持公益机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名人名星可以提升自己的良好形象,普通民众可以快乐地参与公益,而公益机构也达到了募捐的目的。暂时不去评价本应是轻松有趣的筹款公益活动演变成商业化、娱乐化的无奈,但从这样一种在快乐中做公益,从公益中获得欢乐的募捐形式得到大众的普遍响应,也让我们对传统做公益的方式产生了思考。

一想起筹款,一想起做公益,总免不了让人想起各种催人泪下的情景,催泪剂似乎也成了捐款的营销手段,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氛围让人难言开心。做公益真的是让大家都声泪俱下才达到效果吗?普通的民众如何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公益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一款“行善”APP软件让公益“触手可及”,将走路都能成为一种公益。手机用户只需安装并开启“行善”软件后,在你走路的过程中就会将步数进行统计,当满1000后会有提醒,用户就可以在可选公益项目里挑选进行捐赠,而支持此公益项目的企业,每收到1000步的正能量就捐出1元,直到捐满预定额度为止。这一款“走路公益软件”让脚下的每一步都赋予公益的价值,让人们意识到公益其实就近在咫尺,同时这样一种倡导健康运动、人人公益、时时奉献的生活态度也让公益的元素更加浓厚,亲身的体验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公益的认识。公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公益之路就在脚下,发现生活的点滴,公益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审视以往的公益活动,太过悲伤的讲述故事让人已经麻木,也许每个人都不应该漠视别人的痛苦,但是我们也不必愁眉不展地面对他们。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活动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而公益活动的发展趋势也应该民间化、日常化,愉悦性、创新性,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维。公益活动并不只是捐款捐物,我们应该转变做公益的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筹划公益活动。一位名为阿童木的地产从业者创造性地用“盒子”(集装箱)营造出了公益空间,成为公益组织展示传播的平台,里面摆放了社区居民和残障人的原创艺术品、山区孩子的涂鸦作品和青年们的创意产品。这些公益品在“盒子”里等待被拍卖,拍卖的善款将用于资助残障人士发展的项目运营。这样一个“盒子”不仅帮助公益组织宣传、筹款,满足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需求,还低成本地搭建了一个公益社交空间。转变思维,玩转公益,吸引了社会的眼球,也创造出不一样的公益价值。

二、公益众筹。公益众筹的概念日渐地被人熟知,成为公益项目筹款的新模式。所谓公益众筹指的是公益项目发布者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宣传项目内容,并解释让此项目实现的计划,有兴趣支持、参与及购买的民众,可借由“赞助”的方式,让项目计划得以实现。其公开、公平、快捷、透明、共同参与的优点,改变了传统的募捐模式,让公益的内涵扩大化,让公益的参与者与受众者辐射范围更广泛。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众筹平台——众筹网,年轻人的众筹平台——追梦网,汇集了各路公益达人与公益创新项目,成为公益发展的重要平台,也让公益众筹的美好蓝图落到了实处。

三、关注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公益活动已经不再像是古代时候只是达官贵人的权利,公益的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日前深圳地铁正式公开发售“世界上的另一种蓝”青海儿童公益项目纪念票卡,购买此卡可不计里数的乘坐地铁十次,而所得票款收入将全部用于扶助青海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坐地铁=做公益”这样一种简单的公益活动来源于两位深圳支教义工朴素的梦想,即带青海科巴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深圳,看看深圳的大海,看看世界上的另一种蓝。如果我们有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就会发现公益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有一颗做公益的热心,就会发现公益的价值不可衡量。关注生活,公益就在身边;热爱生活,公益的艺术就靠你创造。

四、了解公益。美国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总裁梅丽莎•波曼曾说过,只有对公益决策和实现方法的足够思考,才能真正让捐赠有效地改变世界,只有了解公益才能改变世界。现在在各地日益活跃的公益创投项目比赛是风生水起,成千上万的项目书千奇百异,可是有些项目细究起来难以在其中寻找到公益的元素,很多人并未真正的了解公益为何物?如何去做公益?尤其放眼到最基层的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也主要是歌舞表演、慈善募捐。如在A街道举行的公益创投项目比赛中,很多村居的社会组织直奔着创投项目的资助金额的目的去,而忽略了公益的成分。在公益氛围还未浓郁的乡村而言,这样的行为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解,但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对公益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启迪我们在民众还处在公益启蒙阶段的时候,就应该进一步地将公益的常识传播到基层中,让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创新形式。放眼世界,公益旋风越刮越猛,公益形式也更加新颖且富有创意。如在美国老年社区的退休成员,将自己塑造成经典电影里的角色,拍摄一组组生动有趣的电影画报、日历等进行售卖,所得款项将捐赠给当地的慈善机构用于做公益。而法国艺术家Paulo Grangeon创造性地以回收的废纸为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熊猫姿态,再手工制成全球野生熊猫的纸糊艺术品在全球巡游,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向世界传递保护大熊猫的环保意识,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这样创新的公益形式立即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也让我们认识到公益形式的多样化、公益内涵的丰富化。当我们苦恼于民众参与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困境时,也许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创新新颖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不再纠结于是否通过开展更多的活动去发动民众。

六、操作可行。形式再新,创意再好,如果没有可操作性一样无济于事。高瞻远瞩固然值得称赞,可是落不到实处、接不了地气,公益依然做不好也做不了。在一些公益项目中,制定的目标是宏伟远大,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信誓旦旦,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很多的原因就在于可操作性不强,不切合实际,或许还在于目前公益发展的阶段和社会条件还不适合。所以在提倡创新性、新颖性的同时,更重视可操作性。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俨然已经是城市不可抹去的伤疤。看似棘手的难题却可以通过具体的措施加以解决,“玛莎的家”(Martha’s Place) 就是一个专门为由于药物成瘾、家庭暴力、贫困等问题造成无家可归的女性提供短暂性和长期性住房以及康复训练的非营利机构,机构每次限定十位学员,并通过小而精的服务项目进行康复培训,学员每月需交10美元的房租,其目的是让学员离开机构后能够自觉担负生活责任,树立对生活和社会负责的良好态度。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城市中的治安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并且让看似不可治愈的城市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七、借助网络。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让公益的发展也更加的便捷化、快速化。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平台,如何充分运用好这笔资源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公益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很多公益项目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止步不前,如果还停留在苦等政府资助的思维就真的不能向前迈开公益的步子。目前流行的网络公益众筹是一种获取资助金额的重要途径,借助网络媒体可以便捷地筹集到公益项目的资金,能够将筹划的项目快速落到实处。同时网络是当下迅速有效的传播媒介,要积极借助网络媒介宣传公益资讯,这样能更好地让民众知晓公益项目,提高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伴随着社会建设的步伐,公益之风已经悄然刮起,我们在关注公益旋风刮多大的同时,也要思考应该让其往哪里前进,如何旋转,这样才能让公益之风吹拂中华大地,轻抚民众的脸颊,吹动每个人的心。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0828/17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