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抓住案主关心问题为切入点—贫困家庭介入个案

抓住案主关心问题为切入点—贫困家庭介入个案

 

案例背景    

甘某,女,49岁。中共党员,家住水风井社区。自1992年始在社区生活近20年。案主主动找到社工倾诉与求助。其丈夫蔡某,56岁。先后经历了下乡、下岗失业,后摆过摊、做过临时工,但因性格耿直,自尊心强,先后受挫放弃。2005年丈夫患上腿痛病、颈椎病,相继在湘雅等各大医院求医,2010年动手术花费7万元,欠下了大量债务,目前患病在家。案主丈夫本来就有不平之感,从此一蹶不振,常常抱怨命运不公。近年来时常脾气不好,有事暴躁起来会摔东西、砸东西。自身也患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经济状况一般,家里月收入1200元;房子面积24m2,有简单家具。她表示,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感觉到力不从心。从沟通中我们了解,案主自身是一个喜欢做公益劳动的人,例如她发动组内居民集资解决厕所问题,并主动打扫公用水井以及进行文明劝导。案主的儿子现25岁,在外做临时工,赞助对自己有一个帅气阳光的儿子感到很自豪,并寄希望儿子将来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       

问题诊断    

(一)家庭经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一是社会大背景下,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受到影响,蔡某丈夫经历了下乡、下岗等社会性流动,给家庭经济、生活也带来了相应不利影响。二是丈夫的罹疾,导致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经济收入减少,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     (二)自身的疾病问题。 处于更年期,加之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生计奔波,在经济和时间上有限,导致疾病无法及时医治。     (三)丈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 案主丈夫问题的产生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内因来说:案主丈夫由于疾病和贫困的长期困扰,对于生活失去了自信心,心中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案主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在与丈夫的接触中发现,其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不愿别人了解自己,对陌生人有很高的警惕性,而且不肯面对自己的处境,对生活和所有事件有一种负面的情绪,只有在家中才会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从而造成其不愿意接触外界。从外因来说,案主的自我保护,自我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使得自己获得社会资源和情感支持的渠道减少,也是造成其无法更好地面对生活和重新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论基础    

(一)人本治疗模式理论,我们认为案主的处境是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案主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社工希望通过个案辅导,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促使案主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使案主认清事情的原委始末,有利于案主接受和承认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协调,主观上要求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二)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服务目标    

(一)建立关系。 告知我们社工服务的具体情况和目的,获得其信任,并邀请她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介定任务。 首先要明确任务与问题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案主的问题是家庭在变故之后接踵而至的经济问题、成员心理适应问题,还有自身疾病问题。目标之一是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案主丈夫的情况,案主丈夫问题存在较长的时间,造成的困扰也是比较深,要较快地改变案主的境况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在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层面上,社工可以给与较大的帮助。案主丈夫缺乏足够的交际和沟通,社工以其真诚、接纳的态度,可以进行一定的面谈与心理辅导,情感支持。社工将与其进行会谈,给其倾诉的机会;让其把自己的心事向社工表达,对其进行情绪疏导,让其得到足够的发泄,从而树立案主生活的自信心,逐步改变其思想、认知、行为偏差。目标之二是倾听与帮助,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加其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目标之三是对于外部因素,重新为案主建立一个支持网络,联系社会资源,改变案主及其家庭不利的外部环境。     (三)服务效果的评估。 包括服务前后案主面临问题改变情况的对比,以及制订未来的计划。  

服务过程      

第一次面谈: 时间: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15:20-16:44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案主丈夫 内容:此次家访面谈,是在走访下胡家花园低保困难户时,案主甘国萍主动走上前和我们沟通,她把我们拉到家里,倾诉自己的难处。社工详细地记录了案主的家庭情况和主要问题:     1、丈夫患病,家庭经济、生活的双重压力。     2、自身的疾病问题,得不到及时医治。     3、丈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     社工观察其家庭环境,3口之家在不足20m2的房子内生活,只有简单的电器和家具,显得拥挤、简陋,看得出平时生活很拮据。第一次交谈过程中,案主丈夫正好在家。通过与案主的交谈社工了解到案主丈夫生病后长期呆在家里不愿意出门,脾气不好,经常发火砸东西,可以看到案主家的墙面镜确实有一块被砸坏,用透明胶重新粘好,电视机上也有明显的摔痕。社工观察发现其丈夫对于生活和与人交往也没有信心,生活态度较为消极。案主还向我们反映,儿子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也较为封闭,很少与父亲交流,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面打零工。讲到这其中的艰辛和委屈,案主情绪非常激动,不由得落下眼泪,社工为其递上纸巾,并进行情绪安抚和宽慰,告知她如果有困难可以联系社工,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她提供帮助。案主对我们表示信任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我们长期关注其丈夫,并对他进行情绪辅导。遗憾的是,此次没有见到案主儿子。 计划:进一步跟进了解可否开案。      

第二次面谈:时间: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15:00-17:10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社工依照案主反映的情况,给案主建立档案。在与督导商量讨论后,觉得这个家庭及其成员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帮助。我们决定单独拜访案主丈夫,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3点多,当时案主正外上班,丈夫蔡某在家里的竹床上休息。我们问蔡某为什么不去外面走走,他说不想去,平时没事就在家做着休息。通过此次会谈,我们建议他多出去活动活动,他说自己不爱活动,就愿意呆在家里,还说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习惯。同时蔡某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他说不想和我们谈论太多自己的情况,比如自己的疾病和不便,却表示聊聊其他的东西,比如长沙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时事政治等等,都可以讲很多给我们听,几天几夜都能讲。这一方面,反映出他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其实很想得到倾听和关注。第一次面谈,谈话并不算顺利,但是我们了解了案主丈夫蔡某的生活习惯及性格 计划:进一步为其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

 

     

第三次面谈: 时间:2011年10月23日(星期一)14:40-17:20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社工去到蔡某家的时候,蔡某在睡觉。见我们过来,赶紧起来给我们搬椅子坐。社工从案主那里了解到,蔡某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甚至有过见义勇为的行为。如是我们就从他得这个优点入手,请他谈谈自己的相关经历。蔡某很乐意,讲到自己做过很多好事,比如反扒手,曾经多次在公交车抓过小偷或是提醒他人注意财物安全。讲到这里,社工能充分体会到他对自己采取机智勇敢行为而做了好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蔡某侃侃而谈甚至不希望被打断。之后,蔡某又主动引出话题,向我们谈时事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方面等等,在谈话过程中,社工发现蔡某比较关心这些方面,平常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了解时事。但同时,社工认为这也反映了蔡某平常生活比较简单,缺乏与人的交流,所以见把社工当成了倾诉对象,积极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关注。而且在交谈过程中,蔡某不愿意我们指出谈话中的知识性错误,说明他是一个面子观念强的人。这次谈话时间很长,主要是蔡某发言,社工倾听和引导,从中我们了解了蔡某感兴趣的话题和性格,对我们下次开展服务很有帮助。 计划:针对其爱好与他聊天,帮助他克服面子观念,与社工更亲近。      

第四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15:00-17:09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再次到案主家,经过了前几次的交流,社工有意不跟蔡某客气,自己主动搬凳子坐下,蔡某见了很高兴,说“对,就是要这样,不要客气,说明没有跟我见外了。”第四次谈话时,我们也聊了很多,社工主要引导蔡某谈论比较擅长或感兴趣的话题。对比前几次,蔡某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他说话的语气有了变化,不再低沉没有生气。而是脸上的表情也丰富起来,同时他的动作也多了许多。总之蔡某进步很多,一些问题能够主动的提出来,自己心得也能与社工一起分享,对于生活上的问题也表示可以看的很开,以后人生路,他希望能继续开开心心的走完。社工建议他以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接受了我们的观点。 计划:进一步接触,帮助树立自信心。    

第五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15:20-17:10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第五次交谈,案主丈夫真正接纳了社工,信任了社工,使社工了解了其真实的想法,包括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及生活的一些观点。蔡某跟我们说自己不愿意出去的真正原因是,患病后腿脚不便,总觉得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针对这一点,社工引导他慢慢的换一个角度分析自己,一方面很正常,人们对独特的事物总会抱有好奇心,一方面是自己内心怎么去面对的问题,自己性格不喜闹,在生活中不爱说话,不善于交际,这样本身就是在压抑着自己,不承认自己。他也对自己今后的一切还处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于是我们跟他举了我们所熟知的身边残疾人的例子,让他知道别人在与他处于同一现实甚至更糟糕的情况下发奋自己,不抛弃自己,只要有足够的自信做真实的自我,而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在每个行业里面都会做得很出色。听到这里,他的眼睛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很反常的问了我们具体情况,听完后沉默了半响。之后,他表示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次的会谈制定了计划。 计划:进一步接触,帮助他分析原因,认识自身情况,接受现实。   

 

第六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15:00-17:10 地点: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通过第六次谈话,案主已经在思想意识上完全认识到自身问题产生的根源,显得开朗了许多,并且希望以后能跟我们社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希望帮助他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他日常的表现,工作方面显的积极主动,生活方面增强了许多信心。他主动提出了会经常与我们社工交流心情,这就是一个进步的体现,相信他可以走好后面的道路。 计划:与其儿子接触,通过儿子给予蔡某支持。    

第七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15:00-17:10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儿子 计划:此次面谈期间,案主的儿子正好回来。其儿子平时比较忙,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蔡某的儿子对社工说,自己也很担心父亲,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才能让他好过一点。我们单独和他儿子谈了他父亲情况以及需要,并建议他平常下班可以早点回家,多关心父亲,多做一点事情,对蔡某的情绪和心情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同时,蔡某跟我们说,上次在路上看到了我们,但是不敢和我们打招呼。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是年轻的女孩子,而我是一个走路样子很奇怪的老头子,我走累了又不注意形象,随便在路边上就坐下了,我给你们打招呼,你们肯定不会理我,而且别人也会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们的,不说我不好意思,就是你们也会很尴尬的。”针对这个问题,社工给了他肯定的答复,并告诉他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见了面,我们肯定不会像别人的眼光看待他,而是当做老熟人。 计划:帮助蔡某克服“异样眼光”情结。    

第八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15:00-16:30 地点:下胡家花园24号(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蔡某 内容:此次面谈主要向蔡某了解和儿子的沟通情况。蔡某表示自己与儿子沟通交流也比以前好了,儿子最近下班比较以前早了,回家后对自己嘘寒问暖多了,还主动帮自己做更多家务,蔡某对这种改变觉得尤其高兴。此次面谈蔡某一方面因为儿子的改变感到高兴,感觉自己被关心了,有了更多亲情的温暖。另一方面抱怨自己没有能力给予儿子更好的生活,无能力感。社工及时引导其客观看待这件事,减少其负面情绪。同时社工也肯定其儿子的改变,以激发蔡某面向生活的动力和信心。此次面谈结束后,蔡某留社工吃饭,社工婉言拒绝。 计划:继续跟进,为蔡某建立支持网络。    

第九次面谈: 时间: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15:00-17:10 地点:蔡锷北路街上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案主在街上偶然遇到蔡某主拐杖,社工上前与其打招呼,蔡某果然显得很局促、不自然,告诉社工自己是出来买茶叶之后,有欲匆匆离去之意。从上次的沟通中,社工知道蔡某不敢上街,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于是决定抓住这次机会,陪其在街上面走,在行走中与其沟通交流,并希望他能够大声说出话。由于蔡某拄拐行走,姿势比较奇特,我们得到了比较高的回头率,于是社工决定跟案主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其忽略别人对他的眼光。社工发现蔡某渐渐放松了自己,谈话也变得自然随和多了,慢慢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谈话内容上,像之前在他家中一样侃侃而谈。社工还提议和蔡某一起唱歌,见蔡某有点不好意思,社工主动带头起唱,不久,喜欢唱歌的蔡某(案主在家经常会独自唱歌,歌声也很动听)不自觉地和社工一起应和起来。一路陪蔡某唱到家门口,再问蔡某,你刚刚还觉得很不自在吗?他说没有,社工对他说其实你只要不刻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你就能克服这道障碍。社工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大声地唱出来,他说唱完之后感觉很好,之后他表示下次还想跟我们上街、聊天、唱歌。 计划:鼓励并陪伴蔡某在公众场合活动。    

第十次面谈:时间: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10:50-11:40 地点:下胡家花园案主家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社工联系了残疾人手工艺项目,第一时间想到了腿脚不灵便的蔡某,给他创造就业岗位的新机会,通过手工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为整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考虑到蔡某面子观念比较强,我们先电话和案主沟通,取得了其同意与支持。然后到家访当面告知蔡某并征求其自己的意见。看到蔡某起先有点犹豫,社工尽量以比较合适的方式告知蔡某,打消其疑虑,告诉他,这个其实活儿很简单,别人能做,他也能做(激发他)。同时强调这将是通过其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而不是一种施舍。进一步跟他谈心,告诉他通过做这个一方面可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妻子(案主)的负担,为家庭生计贡献一份力量。蔡某听后,说这个“要得”,并对社工说“我们可以一起做”,当场报名参加。蔡某能这么快答应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社工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蔡某把这个当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觉得自己可以胜任。 计划:在技术上协助,在精神上鼓励,帮助其克服手工过程中的困难。

 

 第十一次面谈: 时间: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15:03-17:10 地点:蔡锷北路街上 人物:案主丈夫 内容:社工再次在街上遇到案主丈夫蔡必成,蔡某主动与社工打招呼,心情很愉悦,就像见到老熟人一样,并告诉社工看最近天气比较好,经常在附近街上走走活动一下,散心逛街、锻炼身体,有时候还跟街坊邻居聊聊天、打打麻将。听到这个社工感到很欣慰,可以看出蔡某对社工的承诺付诸行动,变得愿意与人沟通交往,而且心态有了改变和进步。蔡某主动在街上与社工聊天,并谈论了最近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看法,以及自己最近的心情变化。他还希望我们以后常去家里坐坐,和他聊一聊天,拉拉家常。

服务评估    

(一)建立关系,得到案主的信任,了解案主的处境和心理状况。     (二)疏导案主丈夫的负面情绪,减少自卑感,增强案主生活的自信心。     (三)拓宽案主的人际交往圈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渠道,为案主获得更多有利与改善他们处境的社会资源。案主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几个同龄女性结下了友谊,这更使得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案主丈夫参加活动的频率更高,增强了社会交往的功能。经过面谈,案主丈夫心情逐渐好转,性格开朗起来。     (五)甘某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而社工目前所掌握的资源又十分有限,不能为其丈夫提供就医的帮助,使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个案反思与总结    

贫困家庭是社会上弱势的一群,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和压力,多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其家庭成员承受着较大的困扰和压力,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冲突。当家庭成员出现心理困扰,甚至经常的忧虑情绪,产生自卑心理时,更影响了他们与人的交往。社工在跟进此类个案时可以抓住案主关心的一到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帮助案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与案主建立牢固的关系,为以后的工作铺路。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0820/16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