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专业社工进驻佛山敬老院 给老人家一般的温暖
专业社工进驻佛山敬老院 给老人家一般的温暖
(原题: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 给老人们家一样的温馨)
专业社工在张槎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 摄
今年是佛山市“城乡社区建设提升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力争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城乡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社区,改善民生的重心在社区。作为佛山市的中心城区,禅城区城乡社区建设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建设与治理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创新,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本报今天起推出《我的社区我的家·禅城城乡社区建设提升年》系列报道,报道城乡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成果,敬请读者垂注。
日前,禅城区张槎敬老院一楼户外广场上,十多位老人围坐一堂,在社工的引导下,进行一场有趣的手指画创作活动。用手指蘸取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鸦,五颜六色的荷花、喜庆的大红灯笼、紫色的骏马等画作风格各异,创意无限。
该活动是禅城区政府购买的众多社工服务项目之一。自今年7月起,禅城区引进社联社工服务中心进驻到5家敬老院,为敬老院提供“爱新容”、“爱精神”、“爱支持”、“爱心情”等5项专业社工服务。
专业社工进驻敬老院
绘画现场,为了增加气氛和难度,社工吕凡特意安排一个“小插曲”,让老人们两两结对,互相询问心中的愿望,然后通过手指蘸取自己喜欢的颜料,将好友的愿望画在纸上。
在张槎敬老院护工陈锦钊看来,这种尝试大胆创新。“以前,敬老院举行绘画活动,只是让老人们根据已有的图案上色,简单且容易操作。”陈锦钊说,活动刚开始,她有点担心是否能进行下去,“毕竟,创作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高龄老人来说是件难事。”
实际上,陈锦钊的担心过虑了。绘画现场,老人们跃跃欲试,显得异常兴奋。当听到90岁的好友林桂芳平日爱种青菜,六婆欧用奶奶就用手指蘸着颜料,画了一幅“写意”画:红彤彤的太阳下,有几样颜色鲜艳的蔬果,还有一条金黄色的小鱼……
六婆将画作送给了林桂芳。简单的一幅画,却让林桂芳这位新“住客”视为珍宝,她高兴地说:“今天收到礼物太开心了!”林桂芳是去年11月因中风住进张槎敬老院的,按她的话说,高血压、心脏病这些“老朋友”的到来,让她的双脚肿得几乎走不了路。但她告诉记者:“幸好大家庭里有朋友的关爱,能时时感觉到温暖,现在有社工来了,老人们更活泼,敬老院也更热闹越来越像家了。”
顾问式服务实现助人自助
“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锻炼老人的手指和大脑,同时拉近老人间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社工李妙荣对记者说,他们已在此前开展了两期手指画活动,之后还有两期,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老人。
然而,社工们的目标不仅限于此,他们将更大的期望放在未来:为敬老院管理人员和一线护工提供一种开展活动的模式,让他们日后能借鉴经验更好地为老人服务。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常务副总干事梁裕聪表示,这符合社工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在服务群众的时候,社工所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一根拐杖,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站起来、走出去,但是,我们不可能代替他们走,我们只能是助人自助。”梁裕聪说。
作为一家香港的社工机构,该中心有着多年的社工服务经验,并在广州、深圳等城市成功运营。梁裕聪认为,传统“包干式”的社工服务不能真正地帮助到别人。因而,他们提供的是顾问式服务,即将重点放在敬老院管理人员和一线护工上,为他们提供沟通技巧、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进行策划服务项目、专业运营等。
“通过专业社工的参与,优化各敬老院的服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为老人们带来真正有效的服务。”梁裕聪满怀希望地说。
未来不断拓宽社工服务领域
除了敬老院外,如今禅城区社工服务已从社区建设、社会救助、婚姻家庭、妇女儿童、残障康复等传统领域延伸到司法矫正、禁毒帮教、企业社会工作等新兴领域,服务项目遍地开花。
禅城区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区妇联主席肖瑞瑞介绍,近两年来,禅城区以“一套机制、一批阵地、一批项目、一批机构、一支队伍”等“五个一”的发展思路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从制度保障、机构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为专业社工服务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在禅城区开展服务的社工类社会组织共有20家,持证的专业社工达300多人,开展的专业社工服务领域达10多个,服务项目有30多个,服务市民20多万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未来,禅城将着眼于群众需求开展专业社工服务项目,不断拓宽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扩大服务覆盖面。肖瑞瑞说,要推行村居社会工作者社工化,制定社工服务评价办法,提升社区服务内涵和水平,逐步实现社工服务村居全覆盖,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在解决社区问题、推进村居民自治、促进社区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白楚菡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0818/16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