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社区矫正协助案主重新步入生活正轨

社区矫正协助案主重新步入生活正轨

 

一、基本资料:

A,男,46岁,曾为某公司项目经理,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现在一朋友公司工作。

二、接案原因及途径

因为推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A于2008年初被司法所接收转为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工报到后,司法所负责同志于3月7日向社工介绍了A的基本情况要求社工进行跟进以防出现问题。大致情况是A很遵守社区矫期间的规定,但现在夫妻两人均无固定工作,两个小孩正在读高中,且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此处固定居住(自购房屋),现在生活陷入困境,因为一民事案件负债上百万且该案不知道什么原因久拖未决,而且又是因为此案件的起因而被判的处刑罚,自责心强,对生活丧失信心。

三、个案背景资料

A的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

接案信息

详细说明

引发/重要事件

在一次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A通过行贿取得了该项目的承建权,工程竣工后受贿人因其他罪行事发A落网。A也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缓刑考验期间,A非常自责,悔恨自己不懂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工程款至今无法落实且因此而成为阶下囚。

处理及有效性

坚持每天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道德观察栏目,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但还对所判刑罚存在模糊认识,并不懂得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行为表现

丧失自信,不主动去找工作,不主动与外人交往。对所判刑罚仍存在模糊认识,心存侥幸是其走上犯罪的主要诱因。

人际关系

案发前性格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亲戚、同事、朋友都非常关心他。

情绪状况

情绪低落,自我形象低,常常因为人身自由被限制不能按自己的需要找工作而整天唉声叹气。失望、内疚、自卑、不能容忍挫折。

精神病记录

健康状况

未发现健康问题

经济状况

夫妻俩均无固定工作,两小孩均上高中,目前主要生活来源靠A的朋友介绍的散工维持和亲戚的支持,经济压力大,因工程款至今未付将住房抵押后仍负责上百万。

暴力、虐待史

支持网络

家庭环境:育有一子一女,均在念高中,女儿今年参加高考,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荣获学校表彰。妻子在家负责操持家务,对丈夫非常关心,经常激励丈夫,两个小孩既是其精神支柱,同时又给其带来巨大压力。

接案社工的评价

A需要鼓励与支持,需要发现自己过去生活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自己自身的资源,挖掘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背景资料,社工决定运用优势视角分析A的问题和需要。

A的优势

身体好、妻子小孩支持、能吃苦耐劳、表达沟通能力好,理解能力强 、兄弟姐妹支持、

 人际关系良好 、亲戚朋友支持、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 社会宣传工作好、司法所亦能提供法律服务

 问题:

心存侥幸,对犯罪原因认识不到位,因被判处刑罚思想压力大

情绪低落,自我形象低,自信心不足                  

 家庭经济压力大,夫妻俩均无固定工作

亲戚朋友只提供工具性支持收入低且不稳定。                          

无固定公益劳动社会环境长久以来形成的对罪犯的“标签”看法

丧失自信,不主动去找工作,依赖朋友的主动介绍,不主动与外人交往。

家庭、社会责任感低。

五、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二)短期目标:

1、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提高自我形象,消除顾虑,恢复自信。

2、协助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走出家庭,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3、调整犯罪认知,减少心理障碍。

 

(三)服务计划

1、从A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了解A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案主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2、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强化其家庭责任。将其小孩作为其树立生活信心的切入口,开导其把培养、教育作为A的重任。通过两小孩促使A抛开悲观失望的情绪。

3、与A的妻子进行沟通,争取A妻子的积极配合,让其妻子为A的社区矫正创造一下良好的家庭和亲情气氛。

4、发掘A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对犯罪的看法,找出缺点,用举例算账的方法激励A做一名守法公民。

5、有针对性地做好法律知识的讲解,增强A的守法意识的同时,并协助其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6、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六、服务记录

会谈日期

地点

主要讨论事项

介入重点

2008年3月10日

A家

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与案主相互认识,明确相互之间的角色;社工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按照案主的意愿向其讲授涉及其民事案件的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成口头服务协议。

 

双方角色定位及了解案主是否需要协助的意愿。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了解案主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达成口头协议。

2008年3月25日

A家

讨论案主关心的民事案件进展情况,及该案件的起因与被判处刑罚的关系,让案主有觉醒的意识。

将自已用实际行动获得的案主关心的案件入手,了解案主对犯罪的原因和认识

2008年4月10日

A家

认识案主现有的认知,改变案主错误的认知,让其树立一种正确的意识

帮助A确立一种意识:能力的发挥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可能徒劳而获,天上没有掉下的馅饼,金钱的获得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

2008年4月20日

A家

了解案主家庭支持系统,通过家庭支持系统的强化帮助案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强化其家庭责任。

将其小孩作为其树立生活信心的切入口,开导其把培养、教育作为A的重任。通过两小孩促使A抛开悲观失望的情绪。

2008年5月30日

A家

案主家庭支持系统的加强

通过案主妻子及孩子的支持来鼓励支持案主改变

2008年6月15日

A家

通过发掘A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对犯罪的看法,找出缺点,用举例算账的方法激励A做一名守法公民

 

案主过去生活的闪光点,现在的一些认识想法

2008年6月30日

A家

法律知识讲解

有针对性地做好法律知识的讲解,增强A的守法意识的同时,并协助其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2008年7月2日

A家

通过思想上的鼓励,鼓励案主把握现在的机会

政府的宽大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能再做出违法的事情,有一种对自己好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进取的决心。

 

七、过程评估

(一)专业关系建立阶段

1、介入计划与理念:采取尊重、接纳、平等、服务的方式去关心、爱护A,取得A的信任。

2、工作员的工作重点: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处境(同理心)作为沟通的桥梁,从了解其最关心的民事案件入手,并协助其分析该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和针对该民事案件的有关法律规定,取得A的信任。

3、所采取的专业行动: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营造一个安祥、无威胁性的气氛,减少A的防备心理,了解A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同时,通过给A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进一步巩固与A的专业关系,让A进一步认同社工。

4、A的变化情况:从初次与A接触到与A建立稳固的专业关系,A经历了从一开始对社工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转变为有疑问即与社工一起据探讨的局面。消除了担心自己是罪犯而受训斥、歧视的顾虑。

(二)服务计划实施阶段

1.进行情绪疏导,协助A挖掘自身潜能,恢复自信,珍惜机会,反思过去

(1)介入计划及工作理念:帮助A发现过去生活的闪光点,相信A有反思错误行为的能力,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工作员的工作重点:不了解A审视自己犯罪的真实态度和向工作者陈述犯罪经过的勇气。

 

(3)所采取的专业行动:透过与A讨论现正在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与A分析其从刚到深圳谋生以来的一些经历,以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此安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往事的回忆,初步激起了A对犯罪起因的反思。

(4)A的变化情况:A从最初只认为自己因为不懂得政策、法规才导致的现在的后果,还未根本认识到自己犯罪的根源。通过工作者的分析后,A表态除要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外,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消除错误的认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

2.以A的小孩入手,激起其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为小孩子树立榜样,增强其改变的信心。

(1)工作理念:相信A有社会责任心,有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并能根据自己的现状择定相适应的努力目标。

(2)所采取的专业行动:A的两小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其父亲出事后不但没有对其父亲感到悲观失望,反而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亲,激起父亲对生活的信心。社工利用此为切入点,让其从小孩子身上看到生活的希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3)效果:在介入两个星期后,A告诉社工其已回到原单位上班,并称其原来的老板很器重他,已经安排他到工地上去监督工程的进展情况。据此他的收入相对稳定了。

八、阶段性成果

通过个案辅导工作,案主改变了原先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增强其守法意识的同时,让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公益劳动的参加,增加了他的社会参与度,更好的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强了案主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个案辅导工作,借助家庭的支持力量,疏导其自责情绪,帮助案主解开思想上的症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0813/166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