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医”路同行——老年长期病患互助支持小组

“医”路同行——老年长期病患互助支持小组

 

原题:携手同心 “医”路同行——老年长期病患互助支持小组

长期病,俗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B社区为四川省成都市区内典型的城中村、老社区,辖区内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比较多。调查发现,B社区很多长期患病老人都是独自居住的,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很难得到良好的照顾,加之社区邻里之间也缺乏相互支持,使得长期患病老人的康复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社会工作者给予了介入,期望透过发展和完善老人的资源网络来为老人提供支持,即从老人自身、同辈、邻里、社区、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从而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一、需求分析

B社区是一个老城中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大都搬离了,很多家庭都只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社区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病的老人比较多。由于居住条件比较有限、缺乏家人照顾、疾病恐惧等因素,这些老人的康复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后对这些老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需求评估,并了解到了其主要需求:

获得社会支持的需求。老人的家人由于工作忙、离家远,有时不能给予老人很好的照顾。同时,有的老人由于长期患病,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疑心重、烦躁、乱发脾气等,致使其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发展支持系统。在同质性的患病群体中,服务对象的心理与情感更能够获得理解与支持,从而使他们有力量、有信心面对困难。社会工作者期望通过小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服务对象之间互助交流的平台,以他们的同质性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来帮助自己,形成支持网络,从而能够更好地生活。

增强康复信心的需求。一些患病的老人由于对病情不了解,存在焦虑、恐惧等心态。此外,由于家人缺乏照护技巧,他们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不知所措,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恐惧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让他们树立信心,学会正确认识与看待自己的病情,活在当下。

提升康复能力的需求。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及其家属都选择在家照护。但因为服务对象自我康复能力较差、家属缺乏照护技巧、社区歧视等,使得服务对象很难得到周详的照护。因此,服务对象希望能够学习一些自我康复和保健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扩大人际交往的需求。受身体条件的影响,加之患病的限制,患慢性病的老人活动和交往的空间都比较有限。同时,由于社会对服务对象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识与歧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使其交际圈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封闭,以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拓展交际圈,鼓励他们积极走出家门。

 

二、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长和内在品质,拥有独特的资源以及与资源建立联系的方式,拥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长期患病的老人中,有很多已经患病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我们相信很多病友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每个病友都具有与疾病抗争的能力。社会工作者需要在优势视角下,去发掘服务对象的这些能力,并帮助其增强抗逆力,从而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赋权。同时,我们也相信长期病患病友之间具有互助的能力,通过资源发掘和链接,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融入性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必须融入一个情景,然后才能被吸引,去观察和模仿一种行为模式。他认为,在特定的情景里,人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他提出了情景模式对个人行为产生的三种效果:首先是模仿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看到就模仿;其次是抑制和非抑制效应,也就是情景模式可能会强化或弱化以往的行为模式;最后是促发效应,也就是情景模式会促发以往的行为模式。我们期望通过小组给组员创造一个体验学习的情景。我们相信每位长期患病老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并拥有自己的资源库,所以我们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在互动中通过彼此之间的感受、经验分享等,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比如,一位刚刚患糖尿病的老人面对病情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如果有一位长期患病的病友能与他分享经验,便可以给予他帮助和支持,使其通过这些学习,增强个人的适应性行为,改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二)小组目标

1.搭建服务对象互助支持平台,促进服务对象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发掘服务对象自身资源,通过互动建立彼此之间的互助支持体系,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

2.提升服务对象身心自我康复的能力和信心;

3.使服务对象能够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式和技巧,提升服务对象的康复能力;

4.通过活动引导服务对象参与,并积极鼓励他们走出家门,扩大交际圈。

 

(三)组员招募

本次小组活动,社工根据社区提供的名单对社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等重点人群进行深入走访,并与其建立关系;在深入走访的基础上招募和邀请组员,通过社区宣传活动积极引导老人报名参与;持续跟进家访,为组员建立健康档案,详细了解组员的情况,包括患病情况、家庭状况等;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对其进行分类,从中发动患病程度相对较轻、有能力的老人成立志愿服务小组,对患病严重、行动不便的长期患病老人进行服务。活动最终吸引了20名长期患病者报名参与。

(四)小组活动设计

社工根据前期需求评估报告,积极与社工督导和服务对象沟通,最终制订了以下服务计划。

第一节:主题为“康乐旅程,从心开始(信心篇)”。活动目标是使组员们相互熟悉并了解小组,同时教授组员保健技巧,培育其勇敢面对慢性病的积极心态及争取康复的信心。活动内容包括播放视频《风雨同路人》、组织开展热身游戏“雨点变奏曲”、组员互相认识、开展“我行我能行”活动、“一起学,一起做”(传授八段锦)、教服务对象唱《我相信》。

第二节:主题为“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篇)”。活动目标是让组员明白影响情绪的因素,寻找发泄情绪的适宜方式,学会自我情绪释放,同时教授组员保健技巧。活动内容是模拟生活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及应对,并分组讨论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一起学,一起做”(教授长寿八大穴位按摩)。

第三节:主题为“快乐运动,铸就健康(运动篇)”。目标是引导服务对象分享和学习一些有关运动的常识,提升自我康复能力,促进服务对象健康的发展,同时挖掘服务对象的共同爱好,促进服务对象的沟通及交流,搭建互助支持平台。内容是主题热身活动“长龙按摩”、运动常识大分享、“一起学,一起做”(床上晨操训练)。

第四节:主题为“舌尖上的健康(饮食篇)”。目标是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和运用一些健康饮食知识,促进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让服务对象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学会分享。内容是讨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患的饮食禁忌、分享健康饮食经验、“一起学,一起做”(拍打操训练)。

第五节:主题为“心手相牵,美好明天(总结篇)”。任务是带领服务对象总结回顾前面的小组活动,结束小组,处理服务对象的疑问及情绪问题,处理小组结束后的事宜。活动内容是互动游戏“人体呼啦圈”、造句游戏“我有……我可以……”、小组回顾与分享、组织服务对象填答小组评估问卷。

 

三、服务实施

(一)康乐旅程,从心开始(信心篇)

为了让组员对小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社工在小组成员陆续到场的间隙,播放视频《风雨同路人》给组员观看,进行预热。小组活动初期,组员之间了解较少,对活动都持有观望心态。为了打破小组僵局,社工设计了适合长期患病者的热身小游戏“雨点变奏曲”,引导组员互相认识,并介绍了本次小组活动的目的。随后,在“一起学,一起做”环节,社工教组员学习了保健操八段锦,让组员身体能够放松。再后来,开展了“慢性病知多少”主题分享活动。社工利用分组游戏将组员分成两组,采用参与式的方式,每组选出记录者和分享者,在小组内根据提纲讨论,获取最后讨论结果,并由每组分享者分享讨论内容。讨论结束后,社工总结了讨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组员了解了慢性病,并使其树立了战胜慢性病的信心。最后,社工鼓励组员同他一起喊出相信自己的话语,教组员齐唱《我相信》,并宣布本次小组结束。很多组员觉得这样的活动形式很有帮助,还让他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二)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篇)

有了上次的经验,本次活动组员来得更早了,并减少了之前存在的些许紧张。社工带领组员简单回顾了上次的活动,并对组员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在“一起学,一起做”环节,社工带领组员一起认识和按摩了长寿八大穴位。主题活动的情绪模拟环节,社工自我演示之后鼓励组员抽取情绪卡片并表演,在社工的影响下,大多数组员都能积极参加情绪模拟。接下来,社工带领组员讨论不同情绪对人的影响,并鼓励组员分享各自释放情绪的方式。在分享环节,组员争先恐后地分享各自的经验,使小组活动达到高潮。社工总结了大家分享的内容,然后宣布小组活动结束,并预告了下次活动时间及地点。

(三)快乐运动,铸就健康(运动篇)

此次活动以运动为主题,主要包括进行热身游戏、学习保健方法、探讨身体锻炼中的注意事项、分享病友养生经验、做欢乐哈哈操等环节。针对老人体力不足的问题,社工传授了一些适合老人的保健方式,比如十指操、床上晨操、穴位按摩等,让老人们坐着也能健身。同时,社工还带领组员一起讨论了适合老人的锻炼方式,锻炼前、锻炼中、锻炼后的注意事项和锻炼禁忌等,并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制订了锻炼计划,鼓励他们要常常走出家门。一些病友还分享了自己的锻炼经验。

(四)舌尖上的健康(饮食篇)

针对社区老人(特别是患高血压的病友等)对于了解饮食知识的需求,此次活动以健康饮食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热身游戏、学习十巧运动操、分享病友饮食习惯、集体讨论、社工对养生饮食习惯的汇总、精彩历程回顾之相框装饰等。社工鼓励组员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认识不健康饮食习惯对自身健康的危害,并检视自身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饮食的意识。最后,社工还带领组员一起了解和学习了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并针对如何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五)心手相牵,美好明天(总结篇)

有了前面的多次活动经验,组员对活动流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组员与社工、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都更紧密了。社工带领组员回顾了前期服务,让组员互相提醒,以增进服务成效。最后,社工告知组员,此次活动为最后一期。组员都感到依依不舍,但是在社工的引导下,组员接受了这个事实,并畅谈了小组活动中的各种感受。

四、总结评估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在开展的前期、执行过程中、后期都进行了评估,现主要介绍小组后期的评估。本次评估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小组服务成效评估

此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搭建长期病患的支持平台,促进相互支持,建立彼此的联系和支持网络;提升服务对象应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互动分享学习康复的相关技巧等。评估结果表明,小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小组结束后,组员们还一起自发举行了两次病友互探活动。目前这些组员依旧在保持联系,并有良好的互动,如一起结伴运动、一起参加联谊等。在小组中学习的保健知识和保健操,很多组员不仅自己一直坚持做,还传授给了自己的家人和邻居。

(二)组员的满意度评估

为了了解服务对象满意度,社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5份问卷,并全部回收。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组员认为社工的能力、礼节都很好,100%的组员认为活动很好地促进了组员的相互了解,提升了自信。93%的组员认为活动安排合理、易于参与,仅1人认为活动可以再静一点,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部分的内容。14名组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为“很好”,1名组员的评价为“较好”。从评估结果来看,组员对于小组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

(三)专业方法运用评估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工能力提升,在专业督导的帮助下,社工通过自评、他评等方式对小组内容及方法的适切性、小组角色及技巧运用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整体来看,小组的设计非常贴合服务对象需求。同时,在小组活动中社工对于角色掌控较好,鼓励、聆听等技巧的运用得当,在冲突处理、发展小组动力等方面做得也很好。

(作者单位: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0808/165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