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深圳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透视

深圳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透视

 

原题:激发“1+3+N”的“陀螺效应” ——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透视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慧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治理体系建设中,社会治理是基础,社区是落脚点。目前,全国社区治理普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如居委会被边缘化,社区工作站行政化倾向严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百姓不满意,社会组织缺少活力。从深圳来看,2005年全市建立了600余个社区工作站,2006年实行“居站分设”,目前同样也存类似问题。社区治理究竟往何处走?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南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发生地,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新模式。今年,出台、实施了深化“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一号改革方案(下称“一号方案”),从六大方面为南山社区治理勾画出三年蓝图和实现路径,为新时期构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指明了方向,破解了社区治理中如何处理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难题。

治理模式:

“1+3+N”的算术题表达

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用一个加法算术题表达,就是“1+3+N”。“1”,即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3”即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N”,即各类社会组织和驻辖区企事业单位。其核心理念就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多元主体为依托,多元互动、多主参与、共建共享,实现在社区里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这道题求“和”,看似简单,实际却很难。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怪圈,发挥首个数的“龙头”作用,领导、团结其它“加数”,得出最大“和”?“3”中三个“元素”,能不能相互支撑、制约,构成稳定社区治理“铁三角”?“N” 中众多单位,能不能打破利益“籓篱”,同唱一个调多元互动参与?

南山一号方案,厘清了这些“数”的职责和功能定位:“1”就是“核”,以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为核心,通过理事会等运作机制,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统筹社区治理。“3”就是“铁三角”,居委会回归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区工作站是政府在社区的主要工作平台,协助政府及街道办在社区负责综合管理、计生、社保等具体业务;社区服务中心,是提供社区服务的综合平台,主要负责政府资助或购买的社区助老、助残等基础公共服务,三者构成“自治、管理、服务”相互制约、支持的稳定关系。

“N”是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和资源,围绕“核”和“铁三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南山区委书记李小甘说, 深化‘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改革项目排在今年南山10项改革任务中的首位。南山选择这一改革事项作为突破口,就是从最现实、最基础、最迫切的做起,找到社区治理结构主攻方向,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现代治理结构体系,从系统上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全国、深圳探路。

 

“活力之源”:两支过硬队伍充当主力

这道算术题求和,南山历经不断摸索、逐渐丰富、自我完善的艰难探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08年,南山率先提出建立“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旨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将社区内各类党组织进行整合,共同组成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进行社会上的党组织再造,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几年来,在推行党代表任期制试点、风景林工程等规定动作基础上,南山将党的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推出“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严纪律、正作风、促廉洁”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作风过硬、政治可靠的党员队伍。

今年,南山全面开展专职组织员试点,探索党建组织员职业化管理新路。

目前,南山社区有综合党委76个、党总支24个,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委员会,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成为调动社区治理各界活力之源。

改革设计再好,社区工作站作为基层具体执行主体,如果不称职,改革达不到目的。

目前,社区工作站人员没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等这样的身份,从业积极性不高;社区“一格三员”管理因职责不明,往往是临聘的协管员充当“主角”,易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严重制约社区治理现代化推进。

上月底,南山出台了社区工作人员分类改革配套方案,明确社区工作站人员的身份为 “社区工作者”,按在职专职成员、退休专职成员、社区综合协管员和其它临聘人员等四个群体实行分类管理。南山还首创社区专员试点,社区专员不受年龄、性别、政治面貌、户籍、身份等限制,只要热衷社区公益即可。

“格长”这是南山深化“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推出的一个新名词。南山借鉴我国台湾等社区治理经验,深化“一格三员”网格化管理,实行“一格一长”制,将每个社区分为若干个“格”,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沉到网格任“格”长,落实责任。

社区工作人员分类改革,让南山800多人的社区工作队伍有了“身份证”和干事激情,“格长”制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达到社区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

 

社区重构:一“放”一“收”激发社会活力

蛇口,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婴儿”, 以“一平台两中心”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为前海中心区的社会服务管理率先探路,再次引起全国关注。

1年多前,蛇口街道深圳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启用时,取消社区工作站,设立电子政务平台和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将不涉及行政主体资格的156项行政服务项目,坚决下“放”给社工机构承接。

在“大社会、小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社区治理内容繁杂、诉求多元的情况,南山保持定力,坚持做好“加减法”:能交给市场、社会组织的,坚决“放”;食品安全等涉及行政主体资格重大民生事项审批,坚决“收”。

目前,南山8个街道办的社区服务中心,均由专业社工机构进驻服务;有的街道部分社区撤销工作站,强化居委会工作实心化。这一“放”一“收”,实现了社区服务和行政服务无缝对接,激发了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和动力。

政府不断释放更多的服务职能,只有依靠众多的社会组织才能承接。从去年起,南山降低登记备案门槛,赋予各街道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自主权,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培育、管理和服务社区社会组织。这年,全区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就达240家。

截至去年,在南山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共计747家,同比增42%,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今年3月,南山成立社会组织总会成立,希望借此孵化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社会组织,探索社会服务新产品。

“幸福之家”:人人成为社区治理主体

经过多年努力,通过理事会等多种形式,让社区多元力量参与家园建设,人人成为社区治理主体,这已成为南山社区治理的常态。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居委会下设社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政建设等三个委员会议事机构,商议重大民生事项,监督机构服务好坏等。

西丽街道366街区,通过街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多元力量,使这个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美丽家园,房屋租金涨了4—5倍,成为样板。粤海街道蔚蓝海岸小区,居委会组织村民自发建起幸福收藏馆、幸福礼堂,每年定期举办“胎”毛征集、掌印征集、全家福照收藏等活动,居民生活丰富多彩,社区认同感增强。

广场舞噪声、宠物扰民,这是时下社区普遍现象。南山街道阳光棕榈社区,居委会通过老年人协会组织,协商确定各自跳舞区域等规定,工作站统一配备音响设备专人管理,有效解决该问题;社区宠物专员与居委会对接,解决宠物管理“老大难”。

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中,社工组织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逐渐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深圳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丽芬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从事社工专业工作多些,现在要承担部分行政服务,要重新学习、熟悉相关知识,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物理学中的“陀螺效应”现象告诉我们,旋转的物体有保持其旋转方向(旋转轴的方向)的惯性。南山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方向,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与多元的决策、联动、监督、评价机制,使社会治理各种元素有机归类、组合,让“一核多元”像“陀螺”一样有效运转,实现多元共建、共享、共治,得出最大之“和”,推进了宜居宜业国际化城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4/0714/158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