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广东江门: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

广东江门: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

 

原题:广深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  

从14家到57家,1年多时间增加43家

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

\" height=

\" height=

\" height=

 

甘化社区老居民李根龙是书法爱好者。走进午后的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北街站,年近九旬的龙伯手执毛笔挥毫泼墨的身影总是让人熟悉。借助政府购买服务,走进社区的祥光社工服务中心,以及社工机构的社工团队,为龙伯等老人原本单调的养老生活带来新变化。而这一幕仅仅是我市近年来持续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推动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成果的冰山一角。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到我省2012年提出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我市已将社会组织培育,先后列入去年的社会管理创新五项重点工作,以及今年的“大民政”工作,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

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孵化基地、举办公益创投,“温暖”的政策环境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土壤”,刺激了我市社会组织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社工机构的成长尤为引人关注。在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社工机构能否真正挑起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重担?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李长才表示:“抓好社工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承接政府服务和职能转移能力,是接下来我市社会组织培育的工作重点。”

井喷

社工机构数量1年多时间增加了43家

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体系,是今年我市“大民政”工作构建的“四大体系”之一。至2015年,全市社会组织总量要达到3100个以上,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8个以上,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发展格局。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今年5月,我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到2753个。其中,去年是我市历年来社会组织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增长率高达79%,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我市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长、已遍布城乡,且类型日益多样、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市民政局副局长简锦聪表示。

作为我市社会组织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部分,随着社会组织数量“井喷式”增长,社工机构发展也已进入了快车道。从2010年1月,我市首家社工机构成立,到2012年增至14家社工机构,再到截至今年6月,我市已拥有57家社工机构。

记者发现,自2012年起,我市社工机构数量增长几乎实现一年翻一番,而今年1至5月,我市社工机构就已在去年38家的基础上,新增19家。社工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范围也从最初的助残、养老,社工机构已将服务逐步扩展至青少年、留守儿童、社区矫正等更多领域。

 

催化

政策+准入门槛降低=发展提速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发展思路,推动了社会组织加快发展。”简锦聪表示。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玉芬分析认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登记程序的简化,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其中,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准入条件放宽后,发起人已由原规定的至少有1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2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放宽至有1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以上职业水平证书,登记3年内要达到民政部对发起人的规定条件。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带动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市去年社会管理创新五项重点工作提出,2013年底前各市、区建立1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至2015年,每年进驻的社会组织不少于10个。

成立于2012年的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我市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民办社工机构运营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该孵化基地负责人付裕介绍:“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向潜在型、萌芽型和初创型社会组织,提供培育和支持,包括发展指导、提升能力、资源拓展、合作交流等。”目前,该孵化基地已有20多家社会组织进驻,其中社工机构就有9家。

初创

只有做出成绩 才能承接项目

德信行社工服务中心是我市首家以司法社工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社工服务机构,也是首批从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出壳并成功走向社会的社会组织之一。“瞄准服务方向是社工机构迈出的成长第一步。”付裕说。

作为初创型社工组织,成立于去年1月的德信行走过了曲折的起步阶段。“成立之初,我们还没拿到政府购买服务。只能一边留在孵化基地,接受培训寻找资源,一边提供法制咨询服务,提升自身能力。”该机构主任张劭芬说。

“社工机构只有做出了成绩,才能展现自身实力,拿到购买服务项目。”张劭芬说。如今,德信行已通过去年蓬江区首届公益创投等途径,陆续承接了“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暖阳计划”、“康乃馨单亲爸妈互助会”等项目,业务范围涵盖社区矫正、帮教服务、社会交流、资源链接等,成为蓬江区首普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

从能力培训提升,到初次项目承接,再到资源链接、拓展服务范围。德信行的成长经历并非个例,而是众多初创型社工机构的普遍成长模式。祥光社工服务中心与德信行几乎同期走向社会,“我们最早承接的是北街街道的平安钟服务,积累了经验后,如今成功拿到了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北街站的运营项目。”该组织负责人李玉冰说。

 

提升

当务之急是突破人才瓶颈

“随着社工机构成长,承接项目增多,人才引进和培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张劭芬坦言。结合社工机构孵化经验,付裕也认为,人才瓶颈是社工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方面,社工人才强调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社工因工作量大,发展空间小,从业人员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本地社工机构增长迅速,人才缺口变大,争抢激烈。”因此,强化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是当务之急。

除人才瓶颈外,我市老一批社工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后,也遇到了不同的新挑战。成立于2010年的利民社工服务中心是我市首家社工机构,也是目前我市最多分支的社工机构。该机构副主任汤美玲指出,如何继续发挥机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是社工机构成长不可回避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走好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其中,汤美玲认为,社工机构要形成竞争力,就是要依靠自身优势和经验,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形势,设计创新性项目。“只有避免服务同质化,才能继续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继续提升社工机构能力。”如利民社工服务中心推出的“圆梦计划”,汤美玲介绍,这项目就是社工在服务中萌发的创意,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梦想,如出游、探亲等,“后来我们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随着项目增多和服务范围延伸,“原来的小团队变成了大团队”,恒爱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副总干事詹翠仕认为,加快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完善社工评估、服务质量、督导培训等制度,必须确保业务拓展的同时,保持社工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理念的统一。”

机遇

20家本土社工机构承接创投项目

作为我市“大民政”工作的侧重点,“养老·助残”公益创投成为我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活社工组织参与竞争,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此次活动吸引了我市51家本土社工机构参与,其中20家本土社工组织通过专家评审,完成项目签约。

李长才认为,此次公益创投既为社工机构成长提供了机遇,也为社工机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社工机构的发展是我市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带动公益类社会组织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李长才指出,当前社区乡镇中不少公益类组织,都因缺乏有效组织管理,而活力不足。譬如,“社区乡镇成立的老人曲艺团,因缺乏活动机会和组织管理,这些组织并不活跃。”

“如果能将社工机构引进社区乡镇,加强这一部分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并策划活动,从而激活这类社会组织。”李长才认为,“这种深入社区开展服务,链接资源,调动更多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就是公益创投所期望达到的最大社会效果。”

而推进社工机构等级评估工作,是评判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已出台,面向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的评估工作率先完成,其中7家社会组织获评3A及以上。与此同时,我市社工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评分细则也已出台。

记者观察:从初创型社工机构走向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或职能转移,这是社工机构脱离娘胎,取得生命力的开始,标志着社工机构已初步形成造血功能。可随着社工机构数量增多,市场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趋势日渐明显。如何从日益激烈的社工机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保持造血功能,这既是社工机构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

 

专家观点

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原社工专业系主任刘成明教授:

突破社工人才瓶颈关键在于增量提质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转移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随着近年来江门本地社工机构的迅猛发展,承担起越来越多社会服务,专业社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与当前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是,本地社工队伍规模依然偏小,人才缺口较大,而且普遍缺乏实务经验,经验丰富的社工佼佼者为数不多。

至2015年,我市平均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5人以上。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今年“大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突破社工人才瓶颈关键在于数量和质量,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快专业社工培育,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社工实务经验积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据悉,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电大等本地高校均已于2012年成立了社工专业。从职业规划和课程设置上,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在读学生报考社工证。与此同时,政府还进一步鼓励社区热心人士报考社工证,壮大社工队伍。今年我市报考社工证的考生达到2000多人,超过2008年至2013年报考人数的总和。

我认为,对比“从专业型到经验型”的专业社工,从社会渠道报考的这部分社工是“从经验型到专业型”的模式,缓解了专业社工在校学习周期长的问题,有效解决当前社工缺口大的问题。

从数量到质量,专业社工培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更要看重实操应用的经验积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操经验,固然是不行的。可如果实操经验积累丰富,而理论学习不足,同样很难更上一层楼。

社工培育在我市还是新事物,学校制定培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条件引入更多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尤其是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譬如,五邑大学就在社工专业试点“三学期”制教学,每学年有6周时间是前往一线社工机构实习,要求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操中,以此积累实务经验。

目前,本地高校社工培育最大的瓶颈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兼备的老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当前社工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两类老师的平衡配比,一方面仍要继续加强社工专业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育,推动专业社工培育发展。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4/0711/15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