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残疾人 穿越无声的关爱 ——北京市海淀区义工联助残活动小记

穿越无声的关爱 ——北京市海淀区义工联助残活动小记

 

原题:穿越无声的关爱 ——北京市海淀区义工联助残活动小记

3

本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 杜涵宇

不知什么时候,北京市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已从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门头村的京香花园搬迁到了距离西四环更近的西冉村北京陶行知小学。说实话,新的园址还是挺难找的——我是按照电话里园长的指引才敢贸然地一直往村里走,直行大概两三公里后,才在路的尽头隐隐看到中心的大门。此时,我已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多小时,而义工们早已开始了一上午繁忙的志愿服务。

伏旱的天气,虽说只是上午10 点多,但炽烈的太阳已经把大地烤得滚烫。园区里,义工们有的戴着帽子顶着大太阳下擦拭玩具,有的在树荫下搭了个简单的工作场为孩子们理发,有的则在教室或厨房里帮着中心工作人员搞清洁卫生……

海淀区义工联合会秘书长张美芳告诉记者,此次来的义工大多来自青龙桥街道,“早在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还在京香花园时,我们义工联就与康体中心结成了助残帮扶对子,有时间就来。”

那边教室里,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传来。“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老师一边比画一边带着大家唱着。

据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项目主管刘为涛介绍:“ 这是针对听力障碍孩子恢复听力阶段进行的融合式康复治疗,通过将听力障碍孩子与健康孩子融合在一起上课、做游戏,可以减少孩子们的疏离感,更好地适应有声环境。”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600 万,其中7 岁以下的聋儿有80 万,而且这一数字因遗传、药物、妊娠、外伤、环境污染等原因,每年仍以2万-3万人的速度递增。

“70%的聋儿生活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在我们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治疗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城市打工子弟家庭。”刘为涛说,由于受地方医疗条件限制和信息闭塞的影响,许多家庭即使发现孩子有听力问题,受几千年来“十聋九哑”传统观念以及少则二三十万多则五六十万元昂贵治疗费用的考虑,他们认为聋儿能听会说只是个不可能的神话,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一辈子只能在无声世界里挣扎。“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我们尽可能地通过自身努力和来自社会的关爱,用全方位康复手段,辅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早日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摆脱聋障困扰,达到‘全面发展加艺术特长’的学前教育目标,从而挽救一个个苦难的家庭。”

宋天一(化名)很幸运地进入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治疗。如今,经过几个月的融合式训练,小天一已经可以戴着人工耳蜗与大家正常交流。前不久,小家伙参加北京市儿童诗歌朗诵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在老师鼓励下,小天一走上了讲台,他用稚嫩而清晰的声音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朗诵道:“我有一个梦,长大当医生;他有一个梦,长大当警察……我们的梦,天更蓝,树更绿,祖国就是个和谐美丽的大家园!”台下,孩子们认真地听着,小手托起灿烂的笑脸。

现在康复中心一共有40 名听力障碍儿童,分布在大中小班里,由老师带领,每天正常上课和开展活动。张美芳告诉记者,“沙利文聋哑儿童康复中心成立3 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听力残疾儿童已经有169 名,他们回到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就读,除了戴着隐形耳蜗,其他跟健康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康复成功率达80%以上。”

“听障儿童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上的援助,还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经验丰富的青龙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春红认为,听障儿童的康复则不仅仅针对儿童本身,还应提升聋儿家长、辅导老师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营造出更为有利的康复、成长环境。

“苦难童年岁月苦,爱心妈妈哺育甜”、“爱心助残显师德,真情育人铸师魂”……看着这些从祖国各地送来的锦旗,青龙桥街道的义工们连连点头,“孩子们以后有啥需要,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力所能及地帮着解决,还会定期或不定期来看望孩子们。”临走,青龙桥街道的义工们与孩子们挥手告别。许多孩子从教室里探出头来,满是依依不舍之情。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jr/2014/0704/15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