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机构建设 政府基金会携手发力—民办社工服务有望“破局”

政府基金会携手发力—民办社工服务有望“破局”

 

原题【政府与基金会携手发力———民办社工服务有望“破局”】

\" height=

相继发布一系列发展社工服务的政策后,今年民政部又迈出重要一步:与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发起“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简称“大爱之行”项目),由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

6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政官员参加了在山东青岛举行的项目实施仪式并接受项目培训。项目在7月1日正式实施。

“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困难群体的层面,它还是首个在全国层面实施社工服务的项目,对于当前社会工作尤其是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破局’意义。”民政部社工司司长王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直面“四大瓶颈”

王金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民办社工机构共有2452家,既有国家级的,也有基层的。各个社工机构运行的情况不一样,有发展得好的,也有举步维艰的。总体来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得好一些,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弱。

但即便在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得较好的地方,情况也不容乐观。以广东省为例,在广东省的21个地市中,仅有7个地市拥有专业社工机构。

王金华认为,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存在四个主要“瓶颈”。“首先还是政府购买服务如何‘落地’的问题。”王金华说。

据民政部统计,2013年,全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已达17.3亿多元,比2012年增长38%。即便如此,民办社工机构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民办社工机构很难通过市场获得资金,只能大量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谋求发展。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存在资金量小、不稳定、一些地区还没有等问题,不能满足社工机构发展的需要。”王金华认为,这是民办社工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个“瓶颈”是缺乏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类型,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此外,中央财政虽然拿出2亿元购买社会服务,中标机构有的得到50万元或200万元,但不允许列支行政经费。”王金华有些无奈:“项目实施是有成本的,没有行政经费就很难开展,毕竟不能完全靠志愿者去做。”

第三个“瓶颈”是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全国已有36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他们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着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重要作用。“但专业社工流动性太强,社工机构的人才难以留住。”王金华说:“民办社工机构中,社工专业毕业或受过社工专业教育的工作人员至少要占1/3的比例,但现实问题是,专业人才留不住,目前真正稳定、长期提供服务的民办社工机构不多。”

第四个“瓶颈”是民办社工机构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验不足,相互之间的交流少,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走向“方式创新”

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尤其是近年来,在政策层面为社工机构的发展开了“绿灯”。

王金华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底,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中央层面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也是指导性纲领,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年后,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进行规定。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再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今年4月,民政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保障体系”。

政策发布后,需要合适的项目让其“落地”,于是“大爱之行”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将辐射全国,进行大范围试点。

据了解,“大爱之行”项目包括直接服务、人才培养、政策标准研究三方面内容,将通过服务项目等方式,撬动地方财政资金,推动社工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该项目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贫困老人等十类人群为服务对象,李嘉诚基金会为此捐款2000万元,用做项目直接资助、社会教育及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政策研究与倡导。这笔捐款还成功撬动各地财政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支出配套资金共1855万元。

今年初,“大爱之行”项目拉开序幕后,项目面向社会招投标、申报、评定、审定,各个环节都是透明的,保证了项目的公正性。只要符合条件,任何民办社工机构都可以申报此项目。“大爱之行”项目在全国共收到470个申请项目,经专家审核后,共甄选出110个立项项目,其中20个为重点示范项目,90个小额创新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为今年7月初至2015年12月底。也就是说,“大爱之行”项目拉动了110个专业服务机构参与,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受惠人数将逾百万。

王金华认为,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社工服务发展是项目的“方式创新”。他说:“目前,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还是政府在做,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广度都不够,也缺乏参与的渠道。项目实施将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寻找“服务标准”

王金华说,“大爱之行”项目让各项政策“落地”,最终要在实际操作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李嘉诚基金会方面看来,投入2000万元与民政部合作开展“大爱之行”项目,则是因为项目具备“多功能”。

“大爱之行”项目有4个具体的目标:一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改善受助人群的生活境遇;二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三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建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四是通过项目实施,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

李嘉诚基金会项目经理陈瑜告诉记者,基金会重视项目的“1+1模式”:既能帮助困难者,又能帮助社会组织。

陈瑜说,基金会非常重视为国家社工人才培养出力,因为“这些能力是拿不走的,在项目期结束后,能力会留在当地”;同时,2000万元的捐赠也撬动了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

“我们重视的另外一点是,这个项目中有一部分工作是政策研究。我们非常支持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希望找出中国社工服务的标准,总结出本土化的经验。”陈瑜说。

王金华也强调,发展社工服务需要建立合适的标准体系。他说:“举个例子,社工服务失能老人,怎么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应该有个标准?”

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都非常看重项目的实施效果,在评估体系中将引入第三方机构,这有利于客观评估项目成果。

此外,无论是民政部还是李嘉诚基金会,均看重这一项目在全国的示范性。陈瑜说:“我们评审选择110个项目,是为了示范给各地政府看,怎样才能找到有能力、符合要求的社工机构。”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build/2014/0702/15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