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为解救边缘少年 徐祥龄曾扮成古惑仔去看黑社会火拼

为解救边缘少年 徐祥龄曾扮成古惑仔去看黑社会火拼

 

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徐先生和新莞人孩子游戏互动。

香伟灿今年也赞助了服务中心一个项目,资助上百万给新莞人孩子和老人。合作还没谈好时,两人相约打乒乓球,徐先生毫不留情,在球台上“痛击”客人。事后,香伟灿笑评徐先生是个有原则的人,“即使有求于你,他也不会放弃游戏规则”。

事实上,自从在东莞开办慈善事业,横沥几乎没有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没帮扶到的务工子女和家庭。每个学期给几百户贫困务工家庭提供学费,每天为上百名留守儿童提供补习、游乐的课堂,这项公益,徐祥龄和太太谭翠莲从200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为接近边缘少年 他去看黑社会火拼

徐祥龄祖籍北京,出生在香港,太太谭翠莲,曾经是香港电台当红主持人。刘德华、张国荣、袁咏仪、赵朴初,很多明星大腕都是她的采访对象。下嫁一个比她大17岁的二婚社工,是当年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事情,徐太说自己认定他,是因为“这个男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有魅力”。

徐太记得,第一次和丈夫见面的时候,对方穿着胡里花哨的T恤和喇叭裤,一头卷发还染了色,像极了香港电影里的古惑仔。“那时候他已经三四十岁了。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个社工的样子吗,怎么这么不稳重。后来才知道,他那样的装扮是有原因的。”徐先生事出有因的装扮和他后来获得的“香港外展社工之父”称号有关。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外展社工”为何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期,青少年吸毒、暴力现象严重。早期的社工服务,主要把问题孩子集中起来进行教育管理,对于越来越突出有犯罪倾向的少年,这一做法显然不适用。徐祥龄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工服务模式,走到街头,和边缘孩子面对面交流。为了让对方接纳自己,敞开心扉,徐祥龄从改变装扮开始,他学年轻人的造型,学他们的打扮,学他们说话的方式,甚至骑摩托车去湾仔码头见识黑社会火拼。80后社工王伟虽然没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长期和徐先生接触,他依稀看到当年前辈在街头做工作的影子。“徐先生现在出去吃饭,都会习惯性坐在靠近餐厅门口位置。他说,靠门边的位置最容易观察环境,遇险的时候也能最快逃跑。”结婚之后,徐太在丈夫身上看到很多深浅不一的伤痕,其实都是当年做外展社工留下的印记。

1994年,徐祥龄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荣誉奖章,从此他获得“香港外展之父”的称号。10年之后,他和妻子拿出200多万退休金,在横沥创办了第一家服务外来工的机构,资助和帮扶贫困的外来工家庭、孩子,把关爱青少年的种子撒到了东莞。

 

“我约他吃饭,如果有领导他就不愿来”

尽管有过这样的传奇经历,徐祥龄骨子里并不是个张扬、得意的人。经常与徐先生接触的社工和孩子们也发现,很多时候,中心的事物都由徐太风风火火张罗,徐先生总是站在一旁,默默不语。隔坑社工服务中心这几年发展不错,免不了有各种对外事务要应酬,在社工邓增平的印象中,徐先生很少参与一些外来活动,即使迫不得已要拍照留影,他也习惯挑角落的位置站着。

“徐生对徐太很好,他俩感情很浓,我唯一一次见过徐先生发脾气,是听到他抱怨,不想接受电视台采访。”阿平说,徐先生性情耿直、爽快,并不太善于应酬,尤其不喜欢和领导们打交道,因此在服务中心,他和徐太分工明确,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他就是站在徐太背后的男人。

对于徐祥龄耿直、淡泊的性格,香港老板香伟灿也有同感。“如果我约他吃饭,他首先会问问有什么人,如果有领导在场,他就不愿意去。”因为感动于徐先生一把年纪还在为慈善拼命,香伟灿今年也赞助了服务中心一个项目,资助上百万给新莞人孩子和老人。合作还没谈好时,两人相约打乒乓球,徐先生毫不留情,在球台上“痛击”客人。事后,香伟灿笑评徐先生是个有原则的人,“即使有求于你,他也不会放弃游戏规则”。

跟容国团是队友 到老都爱打乒乓球

离世前,徐先生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是6月14日晚上,服务中心搞了一场乒乓球比赛,他坐在场边热心帮忙记分当裁判。看到孩子们玩得高兴,他中途几次和徐太耳语:以后每年都要办这样的比赛。仅仅一天之后,他因为脑动脉出血在横沥医院去世。在一场慈善乒乓球赛后离世,这恰恰成了徐先生这一生的注脚。回顾老人家83年的人生,慈善和乒乓球,是他最钟情的两大爱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徐先生是香港的乒乓球运动员,和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是队友。1956年,当容国团返回内地要“为国争光”,徐祥龄在这前后选择退役,做起了体育老师、体育记者、导游,直到碰到了他一生的社工事业。尽管日后没有再走职业球手道路,乒乓球依旧是他最喜欢的运动。这两天,徐太整理丈夫的遗物发现,半数的照片和奖杯都和乒乓球有关。他还不服老,几年前,年近80还跑到内蒙古参加了一场业余世界乒乓球比赛,拿到了老年组的冠军。

生活中,徐先生的过人之处还远不止这些。社工们说,他是个不错的木匠工,服务中心创办之初,因为缺少资金,孩子们用的书架、相框,都是他敲敲打打自己搞定的。周末放假,他会踩着梯子,检查每间教室的线路问题。组织孩子出游前,他戴上冶金面具,给学生焊上几根铁棍高跷。至今,社工阿平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收藏这一副魔术铁环套,那也是徐先生几年前自己发明的。“农民工家庭不富裕,孩子们玩具少。徐先生到五金店里买了很多环扣,自己组装成了这个魔术环,供大家玩。”

阿娟在服务中心做了8年,是这里最“元老”的社工。徐先生过世之前,找她谈过一次话,她记住其中的一句:“社工不是我的职业,是我一生事业。”阿娟说,徐先生对社工的领悟和理解,刚刚年过三十的她还没法赞同,但起码,她以后的人生不缺标杆。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4/0619/15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