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行业要闻 《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3)》发布

《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3)》发布

xxfbB781a

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指导、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组织专家学者及部分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撰写的《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报告共包括总报告和4个分报告,通过客观详实的数据和简洁透彻的分析,充分呈现了中国基金会发展整体面貌。

总报告描述了中国基金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主要包括基金会发展数量、资产状况、收入状况、支出状况和专职工作人员状况。4个分报告分别介绍了民政部主管的基金会发展现状,上海市登记的基金会发展状况,企业基金会以及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发展情况。

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整个基金会行业快速发展。总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基金会数量为2961家,同比增长15.89%。当年参加年检的基金会有2794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228家,比公募基金会多338家。基金会数量年增长率为15.88%,其中非公募基金会年增长率为21.02%,公募基金会的年增长率为9.94%。数据显示,2004年及之前,平均每年成立基金会数是37家/年,2004年之后,平均每年成立基金会数是238家/年,后者是前者的6.43倍。

2012年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也有所增加。2012年我国基金会原始基金数额总量为222.83亿元,比2011年增长21.74%。平均每家基金会原始基金数额为798.09万元,比2011年增长5%左右。新成立的基金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在扩大。民政部、上海和陕西的基金会平均原始基金规模较大,超过了1500万元/家。从年末总资产上,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基金会资产总额为923.0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17.61%,超过基金会数量的增长速度。近四成基金会的资产在500万元以下,有24家基金会资产超过5亿元,超过5亿元的基金会中,除了基础慈善类之外,还出现了教育、文化、体育、环保等类的基金会。数据显示,2004年之前成立的基金会平均资产规模较大。

2012年全国基金会收入总额有所下降,为436.42亿元,同比下降2.39%。在总体收入略有减少的同时,政府补助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6.50%,为33.33亿元,。年收入在500万元以内的基金会有1900家;年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仅有69家,主要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高校发起设立的基金会以及一些大企业捐资设立的基金会等。

2012年全国基金会支出总额为325.28亿元,同比增长12.60%。

2012年支出占当年收入的比率为74.53%。排名前十的基金会支出总额约为130.37亿元,占全国基金会支出总额的40.08%,即大部分的支出集中在少数几家基金会之中,这与收入的分布格局一致。在全国基金会支出整体架构中,公益支出占据了97%的份额,行政办公和人员福利支出都在1%左右。虽然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但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及资产总额相当,公募基金会的收入和支出总额还明显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尤其是在支出上,公募基金会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份额。

2012年我国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有10345人,比上年增长了1813人。我国作为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基金会整个行业的专职就业人员刚破万人。目前来看,专业化人才队伍的“供求不平衡”是基金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综述以上五方面发展情况,报告提出了2012年中国基金会三大发展态势:数量、资产规模与支出上的“增长”态势,服务领域、运作类型与地域特色方面的“多元化”态势和对技术、项目、人才队伍等的“专业化需求”态势。

在4个分报告中,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发展报告系首次编写,该分报告将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24家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详实数据予以公布,并将其全貌通过发展状况、项目实施情况、部分代表机构的项目简介三部分内容向读者逐一呈现。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2012年发展报告从基金会发展现状、财务管理、内部治理、公益活动等方面对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剖析。上海市基金会发展报告介绍了2005年到2012年之间在上海市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的发展轨迹。企业基金会研究报告通过案例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搜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基金会的基本现状、优势不足及发展趋势。

该报告自2011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发布。自2012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报告正式列入“蓝皮书”系列,每年出版一册。2013年度报告以2012年度各级基金会上报的年检数据全样本数据为基础,保证了本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本书为社会公众了解基金会打开了窗口,为学术机构和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参考,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更有助于中国基金会理性自省,走上透明、规范、高效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14/0619/151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