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社工爸爸”的别样生活

“社工爸爸”的别样生活

 

深圳商报记者 管亚东 通讯员 王冠

父亲节就要到了,作为新兴行业的男社工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已经娶妻生子,升级为爸爸。他们中有的为了理想一直坚守这份职业,也有的离开后又“归队”。父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看看男社工们的别样生活。

“奶爸”社工李思

六年坚守社工路

“六一”儿童节刚过,福田区残障服务社工团队在辖区百余名残障儿童和家长中开展了一场特别活动,为残障儿童带去了快乐。作为团队社工督导,李思和大伙儿一样打心底里透着高兴。李思的女儿安安刚过完自己的节日,又要为爸爸过父亲节了。

今年28岁的李思已经有6年多的社工服务经验了。社工专业毕业的他,一走出校门就来到了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做了一名残障领域社工。六年来,从残障服务到社区工作,从一线社工到初级督导,他始终兢兢业业。面对残障人士群体,李思运用专业技巧和整合资源的方法,为他们开展了治疗性个案、发展性小组、残障人士季度生日会、残障儿童夏令营、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服务。

李思说,女儿降生时,正赶上自己工作特别忙碌,他将原本十天的陪产假消减了一半。“现在,我是名副其实的奶爸。”李思的话语中满是疼爱和自豪。李思为女儿取名为“安安”,希望她健康安全,内心舒适安宁。

 

“爱心家庭”典范王凤领

用电话视频向孩子传递父爱

2014年的父亲节,对于刚刚获得“深圳市第十一届关爱行动十佳爱心家庭提名奖”的王凤领来说,体会到更多的是对女儿和父亲的愧疚。年幼的女儿他无法陪伴在身边,尽一份父亲的责任;重病的父亲他无法照顾左右,尽一份儿子的孝道。由于他和妻子的社工工作繁忙,女儿一直由爷爷奶奶在河北老家照顾。平时,王凤领也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深圳社工界,王凤领和郎海凤这对“双凤组合”是一对模范夫妻,他们既是工作中的同事,又是大学时的同学。2009年,郎海凤毕业后在哈尔滨做起了销售,打拼了一年后晋升为主管。2010年,师弟王凤领毕业了,他认为做社工更有意义,更符合他对理想的预期。于是在王凤领的感染下,郎海凤辞去了销售主管的职务,与王凤领一同来到了深圳,做起了社工。“只要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郎海凤这样说道。

2011年12月,两人的爱情结晶诞生了,但两人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小女儿,只能将孩子送回河北老家,让年迈多病的父母帮忙照顾。近几年,王凤领的父亲因过度劳累,患了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母亲也患有高血压、脑梗等慢性病,王凤领和妻子回家陪父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是在父亲病情稳定后,两人还是回到了深圳,回到了他们热爱的社工岗位上。

“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能把父母亲和女儿接到深圳来,全家三代一起过父亲节。”乐观的王凤领笑着说。

 

“禁毒社工”黄楠

准备让孩子继续做社工

2014年的父亲节,对于刚刚晋升为初级社工督导的黄楠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因为即将在9月份降生的孩子“奶黄包”,已经在同为社工的妻子李文静的肚子里跳动着。

今年28岁的黄楠是在深圳长大的潮州人,2010年,毕业于深圳大学法学专业的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当时较热门的法律相关的工作,而是加入了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做了一名禁毒社工,为众多戒毒人员开展服务,社区、美沙酮驻点、戒毒所等是他工作的场所。当刚得知黄楠从事的职业和面对的服务群体时,黄楠的妈妈极力反对。

面对家人的不支持,黄楠没有争执,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向家人讲解自己的工作,介绍社工服务和戒毒知识,让家人更多地了解社工与戒毒人员这两个群体。渐渐地,家人也开始明白他的坚持和追求,慢慢转变了看法,逐渐开始支持他的工作。黄楠说,“如果社会能够对戒毒人员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那么将会使更多的戒毒人员有勇气再次融入社会。”

黄楠和妻子李文静是在社工工作中相识相恋的,同事们笑称他们为“社工侠侣”。他们笑言,希望“奶黄包”未来也可继续做社工。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4/0616/15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