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80后”撑起社工事业一片天

“80后”撑起社工事业一片天

 

作者:李书龙

80后正在打开东莞社工事业的新局面。李书龙摄

香港“外展社工之父”徐祥龄在横沥与孩子们玩耍。苏仕日摄

1月8日,横沥镇半仙山综合大楼,一个宣传摊位前聚了20多名刚刚放学的儿童,他们有的在玩一种叫“魔术链”的游戏,有的则在猜纸牌魔术背后的玄机。这是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外展活动的现场,除了组织儿童玩游戏,他们更主要的任务是向接小孩回家的村民们派发宣传健康知识的传单,同时告诉他们“我们是为村民服务的社工。”

与此类似的宣传活动如今每周都在横沥开展,组织活动的社工大多数是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随着东莞市社工制度的正式确立,社工群体越来越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一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社工获得了职业发展的新机,他们正在打开东莞社工事业的新局面。

 

 首批上岗社工均是80后

东莞市最早的社工服务公益性组织是由香港资深社工徐祥龄在2005年创办的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几年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致力于服务新莞人群体,这为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创办人徐祥龄在2009年被评为“东莞市道德模范”。然而,作为一家纯民间组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一直依靠社会资助勉力支撑,这种局面到了2009年有所改变。2009年5月,东莞市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对东莞的社工工作做出制度规划。文件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建设;建立政府购买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扶持、培育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到2014年底,全市在公益性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政府对社工行业的重视,直接惠及社工的职业发展。东莞横沥等7个镇区于2009年率先开展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这一年,东莞市社工制度正式实施,政府部门开始向社工组织购买社工服务,服务报酬达到每岗每年6万元。在东莞市2009年首批上岗的172名社工中,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均为80后,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事实上,这恰是内地社工群体的普遍特征。由于内地的社工服务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大部分高校的社工专业开办也不足10年,故目前活跃于一线的社工基本都是初出茅庐的80后一代。80后的群体特征,以及大学青年的理想追求,在这批社工身上得到显现。

 

“社工本就是一份终身事业”

由于民间社工组织在珠三角地区逐渐增多,更多的社工毕业生得到了行业内的就业机会。2009年华农社工系毕业生有100多人,其中近半数进入了社工组织,这较以往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80后的年轻社工,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社工群体的主流。

社工行业得到政府支持,也让社工对于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目前,部分80后社工都计划在该行业内长期发展,“前几年做社工的动力,是帮助别人之后有成就感,现在还想做社工,更多的是看到行业未来的前景。”一位80后的社工表示。

但也有人跳离社工行业,早期进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几位社工,几年内相继离开,他们转行的原因则与当时的待遇偏低有关。“社工的薪酬不必太高,但应该要能让社工安心工作,也应是社工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徐祥龄说。

徐祥龄对于80后社工的期许是,能够将社工事业长期地坚持下去,“社会工作是有系统、有计划、长时间做的,而且随着社会经验的逐渐丰富,社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这本就是一份终身的事业。”

 

■社工与义工的区别

“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是指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是一门职业,需要有从业资格,社会工作者拿薪水。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社工专业。

“义工”是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也称“志愿者”,是指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社工语录

“可以接触不同的群体,举办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不死板。”

“只觉得可以通过服务帮助别人,同时又能锻炼自己。”

“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有些困难熬一熬就过去了。”

“有热情有干劲,前景看好。”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4/0616/150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