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会工作硕士实务考试不实务?

社会工作硕士实务考试不实务?

 

原题:MSW实务考试不实务?

几乎每年的MSW考试结束和成绩揭晓的时候,都会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网上大吐苦水,说是MSW的选拔考试中,“社会工作实务”这一门考试中涉及到实务的内容实在太少,吐槽的人中,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工作数年,攒了一身工作经验职场社工。对于这种现象的批判,以职场社工为甚。

本人第一次考MSW时,也曾愤愤不平,认为是学校不给职场社工活路,刻意偏袒应届生。更甚者,我的一位资深社工同事,在本市从事社工多年并晋升为督导,跳槽到邻市后,还是机构中高层,也算是行业内精英了。但是考试结束后,那分数像是狠狠地扇了她一耳光,嘲讽她积累多年的实务水平连一个本科实习生还不如。此情此景,不免令人嗟叹。

在多数职场社工看来,所谓理想的实务题目,大抵无非以下几种。一是针对给定的个案服务案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采用介入策略,选择介入方法等;二是针对某群体开展小组活动,并撰写小组计划书;三是针对某社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社区层面的介入,若是撰写一份社区活动计划书那便是再好不过了。再进阶一点,依据给定的条件策划一个完整的服务项目。这类题目的特点在于它能契合社工的日常工作,令职场社工作答起来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应届毕业生多数缺乏相应经验,职场社工作答起来颇有优势。然而,纵观全国各地高校的MSW考试的真题,此类题目寥寥无几,也难怪不少职场社工磕磕绊绊、抱怨连连。

此种情况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罢,职场社工应该做的不是在一旁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最重要的探究其出现的原因,并想想自己能为情况的改变做些什么。

经过对一些高校老师的意见的综合以及对当前MSW教育的理解,个人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许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本就缺乏足够的实务能力。

在不少学校中,教师多是从社会学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自己都未必知道考什么好。还有一些教师虽自称有实务经验,但究其所为,无非就是挂名于某机构做个管理者,以高层领导的身份带项目,偶尔过问一下社工机构的事务、对员工嘘寒问暖,然后就敢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有过多少多少年的实务经验。这样子的老师,难道你能指望他们给你的实务知识给出合理、恰当的评判?

二是理论题与实务题的性质决定的。

总览全国各高校的MSW题目,“社会工作原理”的考试题多偏向于客观题,其中以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即便有论述题,也多是请考生评析某理论。总体上看,主观发挥的余地并不大。

再来看看“社会工作实务”考试。我们知道,社会工作除了具有科学性之外,还具有艺术性。社会工作有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在不同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社工可以运用不同的理论,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另外,主观题争议性大,把握考试公正性的难度远大于客观题。这样一来,对于实务操作的考察很难像对待客观题一样,简单粗暴地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实务题应当偏向于主观题。然而,如果阅卷老师希望客观、公正、用心地批改试卷,则费时、费力、成本高企。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实务的试题,也以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型为主。

综上所述,MSW的实务考试出现该种情况,可以认为是出题者、阅卷者因应自身能力和考试形势、考试成本而理性选择的结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观。

针对以上情况,个人对于攻考MSW的职场社工作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应届生、实习生的心态应对,放下“前辈”、“老手”的优越感。职场社工多是在职场摸爬滚打一段时间的工作能手,面对被称为“实务”的题目和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生,难免会有一些轻视和优越感。如果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在面对并不称心如意的题目时,则容易心态失衡,影响发挥。而若是自恃经验丰富轻视对手和考试题目,则在答题时更容易走上歪路。

二是要有高层次的批判和反思。众所周知,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手段,相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对研究生的要求则要高的多。所以,答题时尽量要让老师看出自己思维的深度。例如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不流于表面,而是多分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例如要眼光高远,多留意时事、政策,而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细微层面。

三是要多一点理想主义,少一点经验主义。职场社工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目睹了世事艰难和人间万象,可能早已形成自己固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社工是要参与到社会的改变中的,如果我们因为在工作中看到许多障碍和阻力,而进行自我阉割、自我设限,那么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容易想着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只能那样做。试想一下,阅卷老师会喜欢一个“现代犬儒主义社工”吗?作为社工,我们总要留一点理想主义的种子。

四是善于调整答题策略。我们参加考试,目的当然是为了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所以,在“实务考试不实务”的情况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我们应该着重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适当“迎合”所报考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本文为网友专栏投稿文章。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4/0619/14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