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最美社工梁健玲:为残疾人梁健玲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最美社工梁健玲:为残疾人梁健玲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立志回家乡江门当社工,她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在江门骑着自行车走访500余名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理事长梁健玲从事专业社工服务9年,虽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残疾人朋友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我,作为社工,我有责任扶住他们走出人生窄巷。”梁健玲的助残工作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2012年她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社工”,今年5月她又受表彰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把社工服务带回江门

“高考之后,我一开始填报的专业志愿是比较热门的法学和经济,最后却被调剂到社会工作系,我那时压根儿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2002年,梁健玲被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录取,她笑着说:“我其实是带着困惑到学校报到的。”

在大学期间,梁健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要感谢老师们,让我明白了社工的责任与价值。虽然社工是新兴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但我对这份事业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因为社工是面向人的工作,充满着暖人心的温度。”她说。

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梁健玲多次获得机会前往香港实地学习社工服务。“我的奶奶住在江门的养老院,那时养老院的服务比较单一,主要是为老人提供生活的保障,对老人内心世界的关爱比较少。我到香港学习后才发现当地的养老院还有社工陪伴老人,和他们聊天,组织各种花样繁多的活动。”梁健玲说。

“我在香港边学边想,希望能把香港先进的社工服务理念与做法带回江门,有许多像我奶奶一样的老人需要社工服务。看到了社工对社会的价值,对弱势群体的意义。”

走近500多名残疾人

200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梁健玲,放弃了在大城市优厚待遇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她先来到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毛遂自荐,得到一个实习机会。她与病友逐个聊天,带着阳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许多病友有什么问题都愿意跟她讲,在了解病友们的情况和需求后,梁健玲带领10多名义工组织院内的病友到新会现代农业基地开展一日游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梁健玲的工作得到了医院的认可。院方成立了社会工作部,聘请她担任社工部主任。于是梁健玲成了江门地区的首位专职社工。2009年,在康复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梁健玲带领团队成立了江门首家助残类专业社工机构—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在服务残疾人的过程中,梁健玲发现许多人并不了解相关政策,未能充分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扶持资源。从2006年7月开始,梁健玲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对江门地区残疾人的需求进行调查。看到顶着烈日、满头大汗的梁健玲,残友们颇受感动。

“我就利用各种机会,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到处跑,想更全面地了解江门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只有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梁健玲回忆起那段经历,有一种满足感。

耗时一个多月,梁健玲走访了500多名残疾人,并写出一份《江门市残疾人康复需求报告》,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江门市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提供了建议。截至2012年9月,梁健玲成功协助2000多名贫困肢体障碍人士申请康复救助,建立残疾人服务档案600多个,开展小组活动128次,社区宣传活动80次。

为残疾人开办庇护工场

2012年9月,梁健玲带领社工团队成立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不仅服务残障人士,而且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有一位残疾孩子的母亲让梁健玲至今记忆犹新。“那位母亲很年轻,抱着患有脑瘫的女儿四处奔走,求医问药。我曾想了一些办法,希望能帮她解决问题,改善生活,但作用不大。残疾孩子的医疗费很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献出关爱。”梁健玲说。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香港一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2012年底成立了庇护工场,秉承着“多一人就业,多一家幸福”的理念,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辅助就业、康乐文化活动等服务。

“我们希望促使残疾人通过就业融入社会,目前已有65名残障人士接受了就业庇护服务,有10名残疾人成功就业超过3个月。”梁健玲说。

对话

南方日报:作为江门社工的一名先行者,你在工作中会感到有压力吗?

梁健玲:每天面对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看着他们的坎坷经历,说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家人、老师、朋友给了我很大支持,我的爱人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向他倾诉,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南方日报: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你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

梁健玲:我刚开始当社工时,很多人都不知道社工能为大家干些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纳这个新兴行业,有困难时还会主动找社工帮忙。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很有职业成就感。在工作中,我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过迷茫,想过放弃,但我被残疾人朋友不向困难低头的信念深深触动了,我不能退缩。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4/0612/149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