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上海闸北社工队伍优化和网格化社区管理初见成效
上海闸北社工队伍优化和网格化社区管理初见成效
图为社区视频监控系统
5月28日,天目西路街道收到邮件投诉天目西路长安路路口夜排档扰民,街道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当晚对该问题立案并组织城管、公安等力量开展整治。今年5月份,本区各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陆续成立并投入试运行,街道层面通过网格监督员、视频巡逻、热线来电等途径自主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有近千件。本区自今年年初推进的协管员、社工队伍优化整合和网络化社区管理初见成效。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曾纪忠告诉记者,网格化管理最核心的功能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有利于促进管理力量下沉、职责明确、资源整合、运转高效,实现百姓诉求“全响应、快响应”。
以网格化为平台加强社区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按照“条包块管,以块为主,整合资源、重心下沉、权责明晰,规范有序”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街道(镇)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建立“条包块管、以块为主”的联动体系、完善“全面覆盖、流程闭合”的运行体系、强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的支撑体系,提高本区网格化社区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能使网格化管理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职能: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指挥监督平台、社区管理问题的发现处置平台、行政管理资源的集聚联动平台、社区管理服务的群众参与平台。
在完善区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本区组建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和街区工作站,形成“区—街道(镇)两级指挥平台”和“区—街道(镇)—街区工作站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工作构架。在区级层面成立区网格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区网格化社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网格化社区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在街道(镇)层面成立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由街道(镇)主要领导担任分中心主任,街道(镇)职能科室以及辖区派出所、交警、城管、市容、房管、工商、食药监等职能单位共同参与,下设管理指挥、视频监控、网格监督三个工作组,负责辖区内牵头协调、资源整合、指挥派遣、处置督办、评价考核、调研分析、托底保障等工作;在街区层面组建街区网格化工作站,负责开展日常专业巡查发现、自主处置、联动处置、案件上报、社区服务等工作,并归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统一调度。
截止目前,各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31个街区工作站基本建成,人员基本配置到位。各街道(镇)网格化社区管理分中心组建了指挥体系,落实了视频监控。区网格化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研发建设,并在各街道(镇)上线试运行。从试运行结果来看,街道(镇)层面自主发现问题的覆盖面较以前更广,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化手段让问题发现后的处置速度较以前更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除硬件和信息建设以外,网格化的有序运作还需要人员的支撑。协管员、社工队伍充实进网格,管好、用好人员,使之与各街道(镇)力量有机结合,不仅是形式上规范队伍用工,更是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型。根据区社会治理创新总体部署,原“万人就业项目”管理类协管员和“千百人就业项目”人员队伍得到整合和职能叠加。本区完成了社会治理创新构架的顶层设计,形成“1+3+2”管理格局,即在区级层面建立北区平安服务社,将交通协管员和社区保安协管员整合,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维护和社区保安巡逻等区级层面协管工作;在街道(镇)层面建立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社、社区城市管理服务社和社会保障援助服务社三个协管类社会组织,将综合治理协管、房屋协管、市容协管、劳动监察协管与区下沉的社区综合协管、特种设备协管、环保协管、安全生产协管队伍进行整合;在街道(镇)建立党群工作事务所和社区工作事务所,将党群部门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优化整合,建立社会组织承接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成长机制。人员队伍优化整合后,摆脱了协管员“只出不进”、“缺人干活”的困境,解决了“多头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完善了基层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减员增效提能”的基础,实现了“政社互动”与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衔接。
原题:[闸北]区协管员、社工队伍优化整合和网格化社区管理初见成效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0610/14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