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社区 顺德:大良新松社区和社工形成“两社”合力
顺德:大良新松社区和社工形成“两社”合力
原题:社工站成街坊“新蒲点”
5月28日,在新松友邻社区服务站,小朋友正在由服务站提供的场地玩耍。/珠江商报记者陈耀帆摄
顺德新闻网讯 商报记者 曹慧仪报道:有烦心事了,就来社工站找社工聊一聊;孩子放假了,就带着他去社工站看书读报,或者参加亲子游戏等活动;老人寂寞了,不妨去“友邻厨房”,和新老街坊一起做小吃侃家常……这些场景,如今在大良新松社区都不再是新鲜事了。
自2011年9月起,友邻社工站进驻新松后,社区居委会和社工形成联动合力,让专业、恒常的综合服务渗透到社区建设,力促居民和谐共融,提升幸福指数。
走访:“友邻厨房”烹出浓浓街坊情
端午节前两天的一个下午,位于锦绣一村的大良新松友邻社工站内飘出了阵阵粽香和笑声,这是社工站特色项目“友邻厨房”又开煮了,一群街坊阿姨带着孩子正跟着两位社工学做水晶粽子。热闹的聊天和笑声中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看我包的,中不?”“哪能啊,得捆扎实咯。”“包好,放边树(哪里)?”……来自河南、黑龙江和本地的三位阿姨边包粽子边聊天,而且,按各地习惯不同,有人包枕形,有人包棱形。口音、粽形各异,但街坊们的温情和欢乐是相通的。
如今,经常性举办的“友邻厨房”活动,“烹”出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浓浓的街坊情。而这仅仅是社工站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社工刘楚君介绍,进驻新松两年半以来,社工每个月都会开展喜闻乐见的街坊活动,例如儿童手工班、养生沙龙、友邻影院、电脑吧、亲子同乐日等。这些活动为新老街坊搭建起了沟通和了解的平台,让本地居民、外来人口逐渐成为融洽的“一家人”。
“刚来顺德那会,无聊得很,后来社工来了,我有啥闹心的,就和她们聊聊,再后来,在这里认识了好多街坊,现在生活可舒心多了。”老家在黑龙江的何忠彦阿姨告诉记者,社工站现在已成为她和附近街坊的“新蒲点”,有事没事都爱来坐一坐。“认识了朋友,多了乐子,邻里氛围好多了。”
合力:社区和社工互动共促和谐共融
除了以活动构筑起沟通平台外,社工站还有更多的功能,包括个案咨询及跟进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长者关怀、亲子教育、社区关系建设等专业的社工服务。
“社工能和我们社区居委会形成功能互补的合力,例如,居委会能给有需要的居民给予一定的民政救助,但心理疏导就需要专业的社工了。”新松社区居委会主管文化、社工业务的干部何文俊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居委会很注重和社工的合作,经常会联合举办较大型的文体活动,而且,有时哪怕是社区举办常规的活动也会邀请社工设摊参与,助社工逐渐深入民心。同时,社区如发现有需要社工介入的个案,也会及时和社工沟通和转介,让居民得到除了物质外,还有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而且,我们和社工还积极发动居民当义工,并经常进行培训,让热心居民掌握志愿服务的知识,形成‘大家帮助大家’的公益氛围。”
影响:邻里守望相助的气氛越来越浓
社区服务得到完善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同时也让一些邻里矛盾、隐患冲突得到及早化解。而这也是大良在新松设立社工站的初衷。据了解,新松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和谐共融一直是一大课题。而经过两年半的“磨合”,新松社区和社工已逐渐形成合力,在加强不同居民之间的沟通,激发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而在这方面,居民当然最有发言权。“以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有问题了自然容易闹红脸,这两年,邻里、街坊之间彼此沟通多了,现在成了‘老友记’,争拗可比以前少多了。”新松本地居民秦阿姨笑说,如今和邻居的几位外地老太太虽然仍存在语言障碍,但不妨碍大家成朋友,“她们跟着社工学会了一些白话,我也跟社工学会了一点普通话,鸡同鸭讲有什么要紧?最重要是大家开心。”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ommunity/2014/0603/14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