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深圳社工组织爱心企业支持芦山灾区重建

深圳社工组织爱心企业支持芦山灾区重建

 

深圳“一米阳光”公司捐助的智能流动书报亭在雅安市区亮相,引起市民关注。

深圳“一米阳光”公司捐助的智能流动书报亭在雅安市区亮相,引起市民关注。

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帮助援建的三友村18亩蔬菜大棚。

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帮助援建的三友村18亩蔬菜大棚。

深圳援建雅安社工中心的社工到三友村走访,了解村民需要并提供帮助。

深圳援建雅安社工中心的社工到三友村走访,了解村民需要并提供帮助。

听说记者要看他家新建的大棚菜地,芦山县飞仙关镇三友村村民刘明春一转身就往地里走。他脚程飞快,每到转弯的地方,就停下来回头笑着等。看得出,他满心欢喜。

把塑料棚布门帘掀开,一团热气扑面而来,记者的眼镜上立即蒙上一层白雾,眼前一垅垅朦胧的新绿。刘明春带笑的声音从新绿处传来:“快来看,我的番茄开花了。”

 

禾茂组成立合作社种起大棚菜

往年这个时候,刚40岁的刘明春已经外出打工了。今年没有,全因为他所在的禾茂组种起了大棚蔬菜。在这个位于芦山县飞仙关镇的小村落里,种植大棚蔬菜可是头一回。

村民们在组长李朝西的主持下,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试点”,最后有15户村民愿意“吃螃蟹”。他们把自己的土地同其他村民进行了互换,然后集中在村后一片18亩的田地里立起了座座白色大棚,种上番茄、黄瓜、茄子、西瓜……

刘明春特别想在这个“新事物”上闯一闯,除了自己地上的两个大棚,他还向别的村民租了4个。“试试,看能不能成。”边说,他边俯身去查看墒情。抬起头来,又让记者去看他挂在柱子上的温度计:“嗯,32度。”

刚看了刘明春家的四个大棚,田边走来了组长李朝西。“我们这里怎么样?”他抬手向左向右遥指,告诉记者他所管的地盘有多大。照这个“幅员”来看,18亩的大棚菜地在其中连二十分之一都算不上。

左边大片田地里,油菜疯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把自家的田地撂了荒。李朝西说,有公司准备把这片地开发成一个直升机停机坪,然后在周边开发旅游业,但他不愿意。“田地不能这么糟蹋。”

他也见不得有公司直接把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每年只是分一点股份做补偿。“谁知道你的公司能坚持几年呢?万一做垮了,农民手中还不是废纸一张?”

他正在同一家农产品公司谈合作,前提是一定要实打实,每年把现金给到土地流转的村民手中。

谈判凭实力,你有什么底气?李朝西带着记者到家中看一样“宝贝”。“芦山县禾茂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把营业执照捧出来放在桌上,“我们有了自己的法人实体。”

李朝西于是也开始被称为“李社长”。他已经代表村民拿到了一家公司种植青刀豆的代理权,今后在芦山县种植这种菜豆,必须通过禾茂合作社的授权。他正努力为合作社的大棚蔬菜申请有机认证,“要是办下来,菜就可以运到城市里的超市商场去卖起高价。”灾后重建所规划的351省道正好从村后通过,李朝西对物流充满信心。他预计,会有更多现在正观望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里来。

震后一年,禾茂组气象一新。李朝西说,这得感谢广东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激活了大家的活力”。

深圳社工送服务更送生计

广东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与禾茂组一江之隔,往来要走过湍流江水上近百米的吊桥。人行桥上,桥摇人也摇。

“刚来这里的时候,走在桥上腿会发软。”服务中心社工程思思不好意思地说。她去年刚从天津理工大学社工系毕业,就来到芦山参加援建,今年2月,又迎来同样去年大学毕业的同事杨荣芳,两个姑娘成了服务中心的驻点社工。

今年2月中旬,三友村“蔬菜大棚合作社社员大会”就是在驻点社工的支持下顺利召开的。她们还组织合作社成员,前往芦山附近大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连合作社章程,也是由她们帮助李朝西拟成的。

深圳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周小燕是服务中心督导,每个月至少有一星期待在雅安。大棚蔬菜项目落户禾茂组,正是她的努力成果。

去年5月2日,震后12天,她就随着民政部专家调研组抵达芦山、天全、宝兴进行灾后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专项调研。“社工参与灾后重建,做妇女老人儿童方面的服务类工作呢,都不难。挑战是搞生计发展。灾后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大问题,而这也是灾区老百姓迫切需求的。”这位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专业的硕士说。

去年11月,服务中心把首个社区生计项目放在了三友村。没有启动资金,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理事们捐款数万,又从中国扶贫基金会申请到项目资金,同村民们一起把大棚建起来。

有了实际行动成果,周小燕帮村民们对接政府服务的工作就更有说服力。过江进村,她给村民们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努力,芦山县农业局已答应给这18亩大棚菜田配备滴灌设备,把两个月之内可以做好。

“生计发展的主体是老百姓。我们社工组织要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把各方的力量调动起来。政府、基金会、企业、合作社一起来做,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这是周小燕的感悟。

 

智能爱心驿站来到雅安

卷帘门轰隆隆地推上去了,站在“一米阳光爱心驿站”智能书屋前,雅安市雨城区康藏路社区的陈智勇目不转睛看着里面的设置。“真的很漂亮。”他说。

他走进去,边打量边说:“嗯,这里放个冰箱展示柜,这个地方可以放冰柜,这个地方放点小的包装食品、茶叶啊,那边放书,这里放报纸,这个显示屏像平板电脑一样,可以查询信息,例如火车票,新闻等,还可以上网……”

他很高兴。身为残疾人,想不到有机会能拥有自己的一方创业天地,而且是免费提供的。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光明是给这个爱心援助项目牵线的“红娘”。一方是深圳市一米阳光投资有限公司,一方是共青团雅安市委和雨城区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一米阳光公司捐赠3个智能爱心驿站小屋,雨城区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则选出合适的经营者。双方造福的,是如陈智勇一般的,有着创业憧憬的残疾人。

“社区放了通知。条件必须是残疾人,要有初高中以上的文化,由社区综合评选,然后报到区里。”陈智勇告诉记者,一起参加评选的有四五个人,最终胜出很幸运。

雨城区沙湾社区李通玄也是一名胜出者。这个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小伙子,是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眼前的智能爱心驿站更是激发了他的信息思维。“可以卖东西,也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社会,比如政府要发布什么信息,社区要开展什么基础服务,完全可以依托这个驿站开展……

共青团雅安市委副书记余天威希望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有营利的话,可以按百分之十的比例,捐一部分资金给基金会,以支持更多公益项目开展。

“也不是捐啦,是我应该做的。” 李通玄表达着“反对”意见。“不是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我就是星星之火,自己能养活自己的情况下,给出一部分回馈社会,给大家示范,这样的创业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0505/137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