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医务社工:传递人文关怀的“马甲军”
医务社工:传递人文关怀的“马甲军”
●南海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如何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性服务
●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医务社工的发展足迹,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一周年成果展活动中,医务社工与市民、患者交流。(资料图)
核心提示:4月10日,2014年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及本土化探索研讨会在南海召开,探讨如何“从医患关系为中心全面铺开服务”转向“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性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近30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务社工,他们一般穿着“绿马甲”“黄马甲”“橙马甲”,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帮助。南海的“医务社工”服务仅开展了3年,与香港、上海等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行者”相比,南海仍需且行且学习。本期《瞭望》栏目,我们就与大家一起看看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足迹。
南海实践
南海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开始于2011年,以南海区人民医院和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的“医路同行”医疗社工服务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分别从乳癌病友联结、儿科常驻、义工发展、医护关爱、医行社区、怡养共助等六个方面为医患提供信息、经济、陪伴及心理等多层面的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越来越感受到“医务社工”的作用。
目前试点的医院除了南海区人民医院之外,还增加了平洲、西樵、黄岐等5家医院,形成1+5的局面,卫生部门表示,今后将通过收集意见的方式,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细节服务。
向前追溯“社会工作者”成为我国职业新工种的时间并不太长。2004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里,“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至此,这个曾经在中国有实无名、“听上去很美”的行业,终于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认可。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模式也在磕磕绊绊中未停止过探索。
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
从国外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实务经验来看,医务社会工作一般具有下列功能:适当地利用社会资源、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助人的行动或咨询影响病患或院方作出处置与决定,恢复患者的各种社会功能。
医务社会工作外地探索
上海模式的成功铺开
上海发展医务社工的契机和模式——医院设立社工部,将社工纳入整个医院体系内,使之成为医院内部员工。在医院的评价体系指标里面,有没有医务社工和社工部已经被纳入并成为一项考核标准了,这在全国只有上海这么做了。
在上海,医务社工的角色与医生护士一样,以科室或部门的形式被纳入医院体系之内,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00年起,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医院就陆续出现了医务社工,也成为了国内引入职业医务社工的先行者。
“但是那时候医院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部门的价值和作用,而我们也没有太多的相关经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说。彼时内地的医务社工寥寥无几,人才队伍发展缓慢,仅本医院内部的服务缺口就很大,儿童医学中心500个床位,其中不少是重症监护室和白血病病人,但是医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3个社工。陈玉婷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的陈玉婷毕业后,便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社工部开始了她的医务社工生涯,她说自己与部门共成长。一方面是通过科室轮转、跟随查房等方式进行临床实践,开展个案和小组活动,引入外界资源等,另一方面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部门建章立制,课题研究等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所做的就是一直向前尝试。”陈玉婷如是说。
十几年过去了,已经有较完备的知识技术和高校人才支撑的上海看到了发展医务社工的契机和模式——医院设立社工部,将社工纳入整个医院体系内,使之成为医院内部员工。
这一点,陈玉婷的切身体会是,社工被派驻到医院当中的话,在医院内的整体融入度不好。“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肯定会比外面的人来突兀地做沟通顺畅许多,每天和病患接触也会更方便,医学知识掌握得也更快。”
这样的医院聘用方式令她有一种“身份认同感”,就是“自己看自己不一样,同事和病人看自己也不一样”,在薪酬保障方面也没有不公平之感和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2012年2月,上海市卫生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各家医院初步形成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建设一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
“在医院的评价体系指标里面,有没有医务社工和社工部已经被纳入并成为一项考核标准了,这在全国只有上海这么做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的话里透露出欣喜。
北京模式的尝试与困境
“我们的社工还是志愿服务和学生实习的形式。”这种尝试始终以医院个体为单位缓慢推进着,其推进效率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内部领导层面及医护人员对医疗社工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医务社工之路起步并不晚,甚至还在全国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作为首家医疗领域的代表正式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员,并成为中国社工教育协会确立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实习基地。但医务社工的北上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停留于此,止步不前。
直到2009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部正式成立。它将医务社工在北京的影响力再次扩大,并在集结调动志愿者资源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北大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红介绍,截至2012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共注册志愿者2616人,其中院内人员占65.3%,院外人员占34.7%,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3.9万个小时。
但这种尝试始终以医院个体为单位缓慢推进着,其推进效率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内部领导层面及医护人员对医疗社工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有这种认识和探索精神的还有一些专业社工机构,试图通过派驻社工的方式,最终能够推动政府或医院购买服务,北京海淀区睿搏社工师事务所就是其中之一。事务所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的社工系主任范燕宁教授,回忆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招收第一批社工专业学生的时候就确立了四个方向,但她坦言,相比城市社区社会工作、青少年司法矫正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相比,医务社工方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后来范燕宁教授的尝试有了转机。中国社工协会儿童救助会方面希望与她合作,开展社工介入白血病儿童的救助项目。在辗转几家医院也吃过闭门羹后,北京市301医院同意她的社工和学生们在医院进行医疗社工服务。
“但目前我们的社工还是志愿服务和学生实习的形式。”范燕宁说,“政府或医院购买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设立专门的医疗社工岗位,由医院和社工事务所对接,目前北京一个本科毕业的社工年薪是5万~6万元,对于一些大型医院还是可以承担的。”
“但是得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知道医疗社工是什么、可以做什么,再从政策制定层面做一些推动和实施办法,先期可能就会有一些医院响应,有一批医院带头做了这件事儿,再往下推行就会好很多。”范燕宁如是说。
港台医务社会工作比较成熟
2013年起医务社工在台湾正式成为医院设立时的必要人力。一般要求每100床设1名社工人员,要求大专以上社会工作系、所、组毕业者,并具有社会工作师证书考试资格者。
与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相比,台湾、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台湾医务社工的发展始于1949年省立台北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来自台湾的医务社工协会秘书长施睿谊说。据施睿谊介绍,2013年起医务社工在台湾正式成为医院设立时的必要人力。一般要求每100床设1名社工人员,要求大专以上社会工作系、所、组毕业者,并具有社会工作师证书考试资格者。政府部门负责社会工作师证书的考核发放,医院自主聘任医务社工,医务社会工作协会则为加入协会的医务社工提供各类服务。2014年更将发放医务专科社工师证书。
而据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联络人陈志英介绍,香港的医务社会工作已有74年的历史。陈志英表示:香港目前在职医务社工有600多人,隶属于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医务社工有200多人,隶属于社会福利处的则有430多人。一般的组织架构为1名社会工作主任加6~10名助理社会工作主任,另有文书支持若干。而助理社会工作主任的起薪点要高于专职治疗师以及护士,低于医生及临床心理学家。
陈志英曾担任过多年的香港医院管理局社会工作主任,近年来还担任了佛山市福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首席顾问和专业督导。他提出了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路向:如果由医院各自聘任医务社工成本较高,社工人数较少,建议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这样成本较低,社工人数较多。
启示 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保障医务社工机制有序运行
◎柳沙
医务社工莫小姐,是很多中国内地观众对社工最初的印象。莫小姐是香港电视剧《妙手仁心》中的一个人物,中年,一脸和善,还有些幽默。电视剧里,莫小姐很是忙碌。一位患绝症的老先生不愿意吃药,莫小姐去跟老先生聊天,知道他的情绪来自对行动不便的老伴的担心,莫小姐去把老太太接到医院,让老先生放心,在老伴的鼓励下,老先生重新接受治疗。如此温情的一幕,让人动容!
医院现行服务模式,主要还是以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在诊疗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社会问题。实际上,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普遍存在,其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等问题又影响了治疗。患者不仅具有恢复生理心理的正常功能的需要、对良好的医疗条件确保安全的需要,还需要被尊重、被关怀、被接纳、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医院提供的服务应包含人文关怀。
近年来,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由于我国医务社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处于无岗、无人的状态,而且绝大多数在岗医务社工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专业水平不高,由此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
2013年6月,南海人民医院4名医务社工向广州启创社工机构提交了辞职报告,“集体”出走。如此尴尬的结局,令人唏嘘!
“没有岗位没有编制不说,薪资太低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医务社工职业的发展。”一位曾经在医院担任医务社工工作的人士透露,目前医务社工的薪资,基本上不超过3500元,高的也不会超过4000元。而且,目前大部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由于没有岗位设置,在医院没有确定的角色,很难发挥作用。
“国家没有给医院相应的医务社工编制,没有一个评价体系要求,医务社工薪资、待遇、晋升问题未能解决,是最大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的话,道出了医务社工发展的两大软肋——机制和投入。
南海举办研讨会,探讨如何完善南海“医务社工”服务发展模式,完善机制和加大投入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需要政府和社工机构共同努力,保障医务社工机制的规范并有序运行。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4/0416/13176.shtml